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即使是高度市场化运作的证券市场,在不可抗力的因素作用下也会出现非理性的动荡。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必须运用“看得见的手”消除市场失灵。在中国证券市场即将解决股权分置这一股市发展中积累的历史遗留问题的重要时期,尽快设立证券市场平准基金以稳定市场和投资者预期,是保护投资者利益和发展资本市场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中国资本市场的几次大的牛市,都与银行资金违规进入股市有关,而对违规资金的查处一旦开始,股市即应声大跌。“堵”不如“疏”,在建立安全的“防火墙”后,允许银行资金入市,是较好的选择。通过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开展基金业务这种方式,有利于分流储蓄资金,并将其引导到证券市场,沟通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系,为资本市场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  相似文献   

3.
十二年前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证券市场宏观管理的通知》的时候,我国资本市场还只是一块规模很小的改革“试验田”。十二年后,“试验田”获得了大丰收。一千余家上市公司累计从境内外资本市场筹集资金超过1万亿元,参与国内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帐户超过了7000万户。十多年的实践  相似文献   

4.
论开征资本利得税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涂通 《福建金融》2008,(7):47-49
我国目前尚未开征证券市场资本利得税,证券市场该不该开征、何时开征资本利得税,已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从我国目前证券市场(以股票交易市场为例)的特点入手,通过分析开征资本利得税对股市、企业筹资的影响等,阐明我国近期尚不宜开征证券市场资本利得税。  相似文献   

5.
2006年的中国股市,可以说是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胜利,沪深股指从2006年以来,一路狂飙。气势如虹。沪指站到了2675点,涨幅高达130%。在股权分置得以解决。国民经济持续发展。资本市场活力进一步增强,证券市场制度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情势下。中国股市终于步入了黄金发展时期。 2007年。中国证券市场还会出现更大的奇迹吗?股市能否延续2006年的疯狂再度牛气冲天?本刊这期策划将与每位读者以及投资者一起,共同追寻猪年股市的脚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时也欢迎广大读者参与我们的探讨。[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6月,有关证券市场的利好政策频频出台,股市历经持续低迷的4年熊市后开始全线飘红。其中,最为惹眼的当属中央银行给申银万国证券和华安证券提供低息的再贷款以及中央汇金投资公司出资数十亿元对银河证券进行重组。在我国证券市场最重大制度变革的关键时期,此举无疑对于发展资本市场、扶持证券公司做大做强、维护证券市场环境的稳定以及恢复投资者信心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吴敏文 《深交所》2004,(4):32-33
今年2月1日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意义重大,它统一了全社会对资本市场的认识,打开了资本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发展的政策空间,为资本市场蓬勃发展定下了一个坚不可摧的基调,是中国资本市场第二次革命的开端。  相似文献   

8.
继股权分置改革之后,中国资本市场的又一出重头戏上演——公司债发行试点启动。公司债发行试点的启动,将开辟一条更加高效的融资渠道,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有助于改善证券市场供求关系,同时吸纳市场过剩的流动性。届时将通过发行管理制度改革和发行规模的扩大化等一系列措施,最终形成一个规模至少等同于目前股市的公司债券市场。[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本从中国证券市场发展战略的角度提出了十个问题,即;股市对GDP的贡献率;股市的“解困”功能;股市的融资功能与转制功能;要不要场外交易系统;上市公司与中小投资的基础和核心地位;国有股如何减持;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关系;市盈率的高低;券商的局限性;管理层的成熟。  相似文献   

10.
2006年,资本市场迎来春天,人气的暴涨与股指的持续走牛交相辉映;2007年,股市步入“牛途”,大盘连创新高2008年,股市几经磨难,股指持续下跌后寻找新的支点。3年的时间,中国股市经历了一波最不寻常的浪潮,而制造这波浪潮的,便是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历程中最具有意义的一次创新——股权分置改革。它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史上的划时代革命,它标志着中国股市一个旧时代的终结和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相似文献   

11.
继股权分置改革之后,中国资本市场的又一出重头戏上演——公司债发行试点启动。公司债发行试点的启动,将开辟一条更加高效的融资渠道,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有助于改善证券市场供求关系,同时吸纳市场过剩的流动性。届时将通过发行管理制度改革和发行规模的扩大化等一系列措施,最终形成一个规模至少等同于目前股市的公司债券市场。  相似文献   

12.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人大十届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继续抓紧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建设,建立侧全资本市场发展的各项制度,切实保护投资者特别是公众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营造资本市场稳定和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我国的资本市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机遇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规范证券市场行为,净化证券市场环境,绝非一朝一夕可为,需要监管机构,公众公司、中介机构等有关方面共同的努力,投资者要求公众公司建立强制性内部控制制度的呼声已经越来越高.本刊从本期起,将连续数期刊登由卢卫卫、梁文昭、华小宁撰写的系列文章,介绍国际国内证券市场公众公司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相关知识,希望能对我国公众公司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起到一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有效的证券市场可以优化资源配置,而证券监管的目的是“尽可能的消灭或避免市场失灵所带来的社会资源配置不经济,收入分配不公平或经济不稳定的后果,确保市场机制能够更发的发挥应有的职能。”可见,有效资本市场理论与证券监管之间有必然联系,如何在证券监管之间有必然联系,如何在有效资本市场理论指导下,实施证券监管,以增强我国证券市场的有效性,是本文的研究主题。  相似文献   

14.
经国务院批准,我国境内居民可以以合法持有的外汇开立B股账户,交易B股股票。此项政策的出台,有利于逐步提高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水平,促进我国资本市场国际化进程,同时也为境内居民增加了外汇投资品种,于国于民都有利。适度地开放B股市场,是我国资本市场宏观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中国证券市场与国际证券市场接轨的现实需要。我国境内居民以合法持有的外汇参与B股市场交易,扩大了这个市场的投资者队伍,将会大大地促进B股市场的活跃程度,进一步发挥B股市场融资功能,促进经济稳定健康发展。正如其他证券投资一样,投资B股市…  相似文献   

15.
梅君 《中国金融》2004,(22):17-18
作为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重要举措之一,保险资金直接入市办法终于出台了。保险资金直接进入股市,将从根本上改变资本市场机构投资者的格局,给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我国高速增长的巨额居民储蓄转化成资本的效率很低,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负面因素。同时资本市场因缺乏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成为我国资本市场走向成熟的巨大障碍。国际上成熟的证券市场依靠社会养老金把居民储蓄转化成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支撑资本市场。我国社会养老金这种作用远远没有发挥。原因主要是现行的社会养老金体制的限制。改革社会养老金能很好地实现银行储蓄向证券市场分流。  相似文献   

17.
罗望 《西南金融》2004,(2):34-35
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国务院首次采取国发件的形式就发展资本市场的作用、指导思想和任务进行全面明确阐述,对发展资本市场的政策措施进行整体部署的纲领性件,为我国资本市场包括证券市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18.
我国股市的泡沫效应及持续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长远看,股市泡沫终究会破灭;但从短期来看,支持股市泡沫持续的因素很多,目前还难以预料股市泡沫破灭的时问。研究表明,股市泡沫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是不利的,而目前的各种客观因素给股市泡沫的维持提供了条件。为此,监管部门要对股市泡沫破灭的负面效应有一个客观的评估,不能单纯为了市场的平稳、为了社会稳定而牺牲效率。  相似文献   

19.
财经短讯     
《理财》2004,(3)
我国股市与国民经济日渐关联由于我国股市发展才十多年,很多方面还不成熟,因此很多市场人士还不承认股市是中国经济运行的“晴雨表”。不过,随着市场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股市与国民经济已经逐渐表现出较强的关联性。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屠光绍近日在京表示,尽管时值隆冬,中国证券市场近期表现却让人感到了些许暖意。种种迹象显示,随着国家有关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政策的有力推进,我国资本市场必将与金融市场、国民经济一起得到迅速的发展。他说,近一段时间以来,市场人士评价中国证券市场出现了许多积极的变化,证券市场与国民经济发展逐渐表现较强…  相似文献   

20.
栾华 《财会学习》2005,(3):21-25
配股与增发新股是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IPO)获得资本市场初始融资后,在证券市场筹集资金的可供选择的方式之一,通常称为再融资或二次发行。获取再融资后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是否得到根本改善或者有所提高,一直是广大社会公众投资者、证券监管机构十分关心的问题。考虑到再融资的另一种方式——可转换公司债券在我国起步较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