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银证合作让我国券商的资产管理业务在规模上取得了十足的进展,这也促进了券商在资产管理业务上的金融创新,但是目前的合作方式对券商来说收益过低,并且不可持续。在此基础上,券商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化投资优势,谋求与银行进行更深层次的创新与合作。除了与银行合作开拓资产证券化的市场外,券商还应该利用银行丰富的理财资金来弥补自身在资产管理上资金不足的劣势。券商只有不断地丰富自身的产品线,提高其投资产品的回报率,才能真正意义上壮大其资产管理业务。  相似文献   

2.
自2012年资产管理新政实施以来,我国券商的资管业务一度疯长,在2013年超越公募基金的资产管理规模后,2014年继续放量增长,并且资管业务收入占券商营业收入的比重不断提升.随着资产证券化备案制的推出,券商的专项资产管理业务的冷寂局面将被逐渐打破,资产管理业务逐渐成为券商未来重要的利润增长点.通过分析我国券商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现状,指出我国券商资产管理业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券商归位     
沈城 《新财富》2004,(12):80-84
券商作为证券市场中的卖方,其本来面目是发掘投资价值、不断地为市场创造和提供各类证券产品,并合理定价和尽力销售。因而投行、经纪和资产管理应是券商最为本源的业务,自营业务只应当作为券商进行存货管理和调节收入波动的辅助手段。如果将券商盈利来源按风险由低到高的次序排列依次是经纪、资产管理、投行和自营。在前面三个低风险业务没有长足进展的情况下大力发展高风险的自营业务,使得风险产生之后连冲抵的工具都找不到。因此,将大部分券商的自营和资产管理牌照收回,是从制度层面上避免券商陷入周而复始恶性循环的釜底抽薪之举。  相似文献   

4.
李家文 《商》2014,(1):206-207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财富规模增长迅速,资产管理机构间的竞争日益加剧,本文着重对比分析证券公司在资产管理市场中的地位,从市场需求、券商自身以及监管者的角度,对券商发展资产管理业务的必要性及路径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5.
探索中国资产管理业务发展模式的构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万洁平  俞自由 《商业研究》2002,(16):124-126
随着中国证券市场不断深入发展 ,证券公司开展的业务也日益多元化 ,市场竞争格局由原来单纯依靠价格竞争 ,转向以业务创新能力和投资水平为重点的非价格竞争 ,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 ,许多证券公司都把焦点集中在资产管理业务的开发和利用上。借鉴国外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的趋势和经验 ,探讨中国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方向 ,证券公司如何构筑本公司在资产管理业务中的竞争优势 ,如何将资产管理创新业务与传统业务联系起来 ,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把握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主流方向。  相似文献   

6.
王秉政  陈文峰 《商》2014,(9):69-69
近年来,中国券商的资产管理业务有了很大的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但也存在着发展能力不强,缺乏核心竞争力,起步晚、规模小、创新程度不够等缺点。因此,如何才能提升中国券商资管业务发展的能力以满足其发展的需要是当下金融学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回首整个2012年,我国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的《中国证券业发展报告2013》显示,截止到2012年末,证券公司受托资产规模总计1.9万亿元,较2011年末的0.2万亿元增长了1.6万亿元。而根据最新数据,截止至今年6月底,我国券商的资管总规模已达到破记录的3.42万亿元。2012年5月份,证券业创新大会就紧紧围绕资本建设和业务监管放松两个方面来展开,提出"提高证券公司理财类产品创新能力"、"加快新产品新业务创新进程"等意见,揭开了我国券商资管业务创新发展的序幕。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证券公司开展的业务由单纯依靠价格竞争转向以业务创新能力和投资水平为重点的非价格竞争。本通过对我国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存在的一些问题,试图提出相应对策,并着重指出只有开展业务创新,才能在该领域获得长足发展,从而取得未来竞争的制高点。  相似文献   

9.
崔小勇  张帅 《中国市场》2011,(33):61-68
本文基于VaR-GARCH模型,研究了我国券商资产管理业务的风险控制状况,并对不同分布条件下各种风险控制模型的精确性进行对比。文章对我国券商资产管理产品进行分类,分别研究了股票型、债券型、混合型、FOF和货币型等5种不同类型券商资管产品,在不同分布下的风险控制状况,基于大量样本的基础上归纳出适合不同券商资管产品的最优风险控制模型。  相似文献   

10.
最近,中国证券业协会正式发布了《证券公司定向资产管理合同必备条款》等6项自律规则,旨在对券商的资产管理业务进一步规范。  相似文献   

11.
金融     
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操作细则出台中国证监会最近正式发布《证券公司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细则(试行)》和《证券公司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细则(试行)》,就券商资产管理业务规则、风险防范等  相似文献   

12.
由于证券市场低迷原因,券商这几年地位明显下降。去年开始,券商推出了全新的理财产品——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收益。券商目前推出来的集合理财产品,已经完全不同传统意义上的委托理财业务,它尽量淡化保本保底的概念,  相似文献   

13.
随着过去几十年里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居民财富持续积累,因此如何高效利用手中的财富成为居民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今,作为金融市场中发展最为快速的金融服务之一,资产管理业务对实现我国经济转型、金融改革具有重大意义。资产管理业务不仅推动着我国金融服务创新,同时也加速了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进程,作为管理财富的核心部分,资产管理业务同时也是一项包容性强、覆盖面广的金融服务。本文基于资产管理业务范畴的界定,就我国各大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业务的现状、市场定位以及业务进营三方面进行详细的比较分析。研究发现,五大金融机构在资产管理业务方面发展进度不一,并且在营销模式、资金来源和客户群体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差异的存在诱发不同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机制,而不少机构在竞争中寻求合作空间。本文最后,在分析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机制的基础上,探讨了潜在的合作策略,并针对不同的金融机构提出合理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4.
论中小券商的业务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证券市场经过将近十年的发展 ,不断壮大 ,作为既是证券中介机构又是投资与市场主体的券商发展迅猛 ,竞争日益激烈 ,一级市场、二级市场大半份额被大券商分割 ,业内兼并已成趋势。中小券商如何在证券市场求得生存与发展 ,这不仅关系到中小券商自身发展的问题 ,而且也关系到整个证券市场发展的重大课题。一、中小券商面临的困境(一 )券商的基本情况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全国共拥有主营证券业务的证券商 96家 ,具有兼营证券业务资格的信托投资公司 2 45家 ,财务公司 6 9家 ,融资租赁公司 76家。具备证券经营业务的公司和机构共计 45 0多家 ,…  相似文献   

15.
《商》2016,(3)
当前,我国证券业资产管理业务的政策和监管环境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证券行业资产管理相关新政出台之后,资产管理业务的及时转型成为各证券公司业务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证券行业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实现又稳又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打意义。本文根据国际国内资产管理行业发展趋势,探讨证券资产管理业务创新思路和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6.
财企[2008]81号为了加强对从事证券、期货相关业务(以下简称证券业务)资产评估机构的管理,维护证券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现对从事证券业务的资产评估机构有关管理问题补充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7.
我国券商经过十多年来的发展,已不再可能经历昔日的暴利时代,特别是入世后,我国证券业竞争越来越激烈.随着一系列经营环境的变化,如何正视自我,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成为摆在我国券商面前不容回避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券商上市、规模化、业务创新和管理创新等四大对策来构筑我国券商的核心竞争力.可以预见,未来我国证券行业的集中度会越来越高,只有那些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券商才能在优胜劣汰的竞争中胜出.  相似文献   

18.
中国证券市场正逐步走向市场化和国际化,我国券商也正面临着来自国内的激烈竞争和国外证券公司入市的双重压力。本文提出我国证券公司应着力打造经纪业务品牌,从容应对挑战,并进一步分析了品牌塑造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9.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国内兴起了大批金融机构,使得我国金融市场得到了空前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财富日益累积,资产管理便成为了金融市场中极为普遍的金融服务。金融机构借资产管理进行投资,来实现资产增值或保值,实现双赢目标。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现状来看资产管理业务对促进我国金融业务创新,推动金融混业经营有着深远影响。不久的将来,资产管理业务必然成为金融机构服务的核心。目前不同类型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模式存在较大差异,不同业务模式有不同特点。本文将针对我国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模式进行比较,并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20.
任新平 《商业时代》2004,(11):33-34
中国证券市场正逐步走向市场化和国际化,我国券商也正面临着来自国内的激烈竞争和国外证券公司八市的双重压力。本文提出我国证券,公司应着力打造经纪业务品牌,从容应对挑战,并进一步分析了品牌塑造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