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又是农业的基础。要多快好省地发展国民经济就必须多快好省地发展农业生产;要多快好省地发展农业生产,就必须首先发展粮食生产。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只有粮食生产发展了,整个农业才能顺利的发展;只有农业发展了,才能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央提出的“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是迅速地发展我国农业生产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2.
<正> 一、粮食问题与经济杠杆1978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增长举世瞩目。然而粮食短缺仍然是我国粮食市场的基本态势。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规划,2000年粮食总产量计划达到5亿吨。而到本世纪末粮食社会需求量预计将达到近5.5亿吨,供求缺口5000万吨。即便按照粮食发展规划目标,今后平均每年须增产粮食400万吨,这也绝非轻而易举的事情。  相似文献   

3.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是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但是目前仍有许多因素制约着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及早着手研究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应对措施。目前,中国连续四年粮食生产获得大丰收,从而为中国的粮食安全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  相似文献   

4.
<正>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特别是粮食,是掣肘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80年代中期以来粮食生产的两次波动,都引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第一次是1984─1988年。1984年,粮食产量登了8000亿斤的新台阶,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比较平稳。但是,后来由于放松了粮食生产,致使粮食生产连续几年停滞徘徊,到1988年便发生了改革以来的第一次高通货膨胀,通涨率达18%。 第二次是1990─1994年。1988年后接受教训、中央狠抓农业,1990年粮食生产一举登上了9000亿斤的台阶,再加上其他措施,市场物价趋于平稳。但是,由于再次放松了农业,致使粮食产量一直在9000亿斤左右徘徊。到1994年,通货膨胀率高达23.4%。由此可见,加强农业基础,保障粮食供给,对反通货膨胀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与此同时,粮食生产对经济体制的转轨有着重大的影响。粮食供给增长,会推动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相反,粮食供给紧缺,会阻滞改革。使计划经济体制得以延续。改革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1985年开始取消了统购统销制度。这是我国农村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迈出的重要一步,是由粮食增产而推动的一种历史性进步。然而,一旦粮食供给出现严更短缺,旧体制又可能回潮。1995年下半年,有的地方恢复了按粮证或粮票供应粮食的老办法,就是由粮食供给紧缺而?  相似文献   

5.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发展农业一靠科学,二靠政策,但政策和科学必须同必要的支农资金和支农生产资料的投入相结合,才能形成不断增长的生产力。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出现了“滑坡”现象,1984年至1978年全国粮食产量徘徊于8000亿斤左右,而且人均粮食还低于1984年水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农业投入绝对额减少,经济效益下降。山西省、国家  相似文献   

6.
吉林省粮食生产发展趋势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秀萍 《经济纵横》1998,(11):58-61
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大省,是我国的商品粮基地。改革开放近20年的时间里,吉林省的粮食生产发展迅速,连续跃上两个台阶,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长期的粮食生产,形成了吉林省农业发展的独特特点,在自然情况等随机影响的波动中表现出...  相似文献   

7.
<正>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稳住了粮食,就能稳住农业和“菜蓝子”,也就能稳住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这一科学论断已为我国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的实践所证实。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稳住粮食和农业,增强农业投资是稳住粮食和农业的有效途径之一,如何增加农业投资却又是问题的根本所在。一、政府、农户利益价值标准的选择农村实行改革后,农户一改过去那种只是消费主体,而成为生产主体和消费主体的双重  相似文献   

8.
2004年以来的粮食生产"七连增"使我国粮食供给达到历史最好水平;2011年粮食生产预计实现"八连增",进一步增加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为实现全年粮食供求基本平衡提供了重要保障,为稳定整体物价水平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也要看到,在粮食生产受到制约因素越来越多、粮食需求持续刚性较快增长的背景下,我国粮  相似文献   

9.
<正> 粮食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农村经济增长的头等大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党在农村一系列经济政策的有效实施,粮食问题出现了新的转机。从1979年至1984年粮食持续6年增产,年均递增率达4.9%。粮食生产的瞩目成就给农村经济的长足发展注入了活力。为了发展农村的大好形势,把卓有成效的农村改革推向新的阶段,从1985年开始,把延续了30多年的粮食统购改为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粮食收购制度的这一历史性改革,摒弃了强制性的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在粮食生产中导入了市场机制,增强了农民的商品经济观念。然而,改革是在新旧体制交替的经济环境中进行的,难免存在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深化粮食收购制度的改革,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及其结构的状况如何,不仅是城市经济发展与繁荣的关键所在,而且,对实现大连城市的对外开放,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亟待调整的农业生产结构大连市农业生产结构发展变化的总趋势正逐步地走向合理与完善,这一点是肯定的。1949~1983年,全市粮食(包括大豆)总产量增长1.8倍,水果产量增长13.8倍,生猪年未存栏头数增长6.4倍,奶牛头数增长22.2倍,水产品产量增长11.4倍,主要经济作物和畜牧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收入问题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不仅关系农村社会进步,而且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12.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又是农业的基础。粮食生产直接关系到十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局势的安定,是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必须抓紧抓好。为了确保粮食的稳定增产,需要从多方面采取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其中的核心和关键,是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3.
自然灾害对中国粮食生产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粮食供给的稳定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与社会的稳定。以1979—2010年间的中国粮食产量与自然灾害成灾面积的时间序列数据为基础,运用回归分析等方法对中国粮食产量与自然灾害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自然灾害与粮食产量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提高粮食生产的抗灾能力对粮食供给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关于我国铁路技术进步的研究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白文扬,郭耀煌,张炜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首先要求铁路运输能力高速增长。但是,1992年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达12.8%,铁路货运只增长3%;1993年国民经济增长13...  相似文献   

15.
按市场经济原则建立粮食产销区供销协作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我国粮食供求现状与发展趋势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党中央、国务院对粮食生产和流通工作历来十分重视,根据粮食供求形势的发展变化制定了正确的政策措施,促进了粮食生产和流通,保证了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需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粮食供求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向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人均粮食占有量400公斤左右,达到了世界平均水平。当前我国粮食供求的基本情况是:  相似文献   

16.
<正> 我认为对农产品的收购也要实行以计划为主,加强农产品收购的计划性。为此当前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保持粮食与经济作物产品收购比例的相对稳定性。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又是基础的基础。因此,对农产品收购安排,也必须遵循“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的方针,优先搞好粮食收购,促进粮食生产发展;同时搞好其他农副产品收购,促进农业全面发展。我国农业经过三年调整,生产结构、作物布局和主要农产品的购留,基本上能与我国现有生产力水平和社会需要相适应,国家下达各地的生产、收购计划也日益趋于合理。但是有些地方,由于对某些或某种经济作物的收购基数订得偏低,致使加价收购部分较多,经济收入偏高,于是便出现了挤占粮田面积扩种经济作物的倾向。有些收购部门在农产  相似文献   

17.
中小企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2008年,自然灾害和全球金融危机的侵袭,使得这一年成为我国本轮经济增长周期的转折之年,国民经济增长由上行转为下行。中小企业的发展也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困难。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我国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保持了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但也存在一定问题。当前粮食生产的基础尚不稳固;粮食直补未能协调好主产区和主销区的利益;我国粮食市场存在“政策型”波动现象;粮食市场风险还将进一步扩大。本文的分析重点是:如何加强粮食生产的基础,培育中间大商业组织,综合协调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之间的利益关系,建立目标并联、“二元”稳定的粮食政策结构以避免“政策型”波动,利用粮食期货市场解决订单农业发展的风险难题。  相似文献   

19.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中国作为人口的大国,吃饭问题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从今后发展趋势看,我国粮食的供需关系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性问题。建立比较完善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制度,是稳定粮食生产的根本措施,是维护农民利益的法宝,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国际粮食供给减少,而需求明显上升,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在严峻的世界粮食安全形势下,确保我国粮食生产安全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显得尤其重要,而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从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的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两个方面入手,研究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安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