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1998年国家体改委提出公车改革计划至今,陆续有一些地方试点改革。这些改革多是以现有的公车实物福利为基数,将其折算为货币收入,发给机关干部。于是,不断有人指责,公车改革怎么成了变相给公务员涨工资?原来小汽车只有少数人经常使用,现在发补贴却人人有份……  相似文献   

2.
《中国招标》2012,(36):7-8
财政部近日发布通知,要求对全国事业单位的公车进行一次大摸底,摸清公车的数量、结构、分布及配备、使用管理等情况。此次清查以各级事业单位自查方式进行。此次事业单位公车大摸底意味着什么?自查的方式如何避免漏报瞒报?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正在进行中,对这些单位的公车概念该如何进行界定?车改15年无实质进展公车采购因"只买贵的,不买对的"而备受公众争议。面对强大的舆论声音,我国的公车改革自1997年就已经开始,但15年来一直没有实质性进展。此次事业单位公车首次大摸底,带给公众许多期盼。  相似文献   

3.
微博热点     
正围观#公务用车将取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启动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短短10个字,意味着酝酿多年的公车改革将在今年得以启动。事实上,我国的公车改革试点工作已经启动多年,但全国没有统一规定。长期致力于研究公车改革的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表示,全国统一的公车改革即将启动,今后一般公务用车将取消。  相似文献   

4.
《中国经济快讯》2014,(9):12-12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启动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短短10个字,意味着酝酿多年的公车改革将在今年得以启动。事实上,我国的公车改革试点工作已经启动多年,但全国没有统一规定。长期致力于研究公车改革的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表示,全国统一的公车改革即将启动,今后—般公务用车将取消。  相似文献   

5.
正日前,《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出台,由此标志着覆盖全国的公车改革全面启动。公车改革势在必行本无疑义。我国公务用车即使不考虑滋生腐败、激生民怨等衍生"灾害",仅从最窄口径的经济视角观察,其弊端起码还体现在:一则总量增长过快,公车耗费已经严重挤占其他更为必要的财政支出;再则公车支出效率太低,有资料显示,我国公车平均使用率仅为出租车1/5,但运输成本却要高出6~7倍。正因为公车之弊人皆可见,自上世纪90年代起,已经在不同层级、不同地区持续试行公车改革。不过这些改革试点用意虽好,但多囿于一时一地。如今回过头来总结这些改革试点的经验教训,最突出的启示当在于不要想当然地以为公车改革不触及基本制度框架,而且改革的目标也相对明晰,因此只要上级决心下定,成功只是旦夕间事,即使自上而下  相似文献   

6.
央企用车现状:国资委开会,大院停满奥迪;某央企领导班子“一人一车一司机”2016年底前完成;主要负责人保留公用,副职责任人可选公车或公务交补,退休离任等取消配车“没想到退休前,还是赶上了(公车)改革。”开了一辈子车的58岁央企司机李军说。在中央国家机关公车改革全面完成,公车改革逐步深入之时,2月17日,中央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领导小组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完善江苏省级公益事业单位公务出行保障渠道,在2018年江苏省事业单位公车改革的大背景下,大胆探索省级公益事业单位公务出行保障与管理。文章从公车改革前公务出行保障形式,到公车改革后出行方式改变,再到对未来公务出行保障方式与管理的思考,来分析省级公益事业单位开展公益服务活动公务出行交通保障的前期、现状及前景,为今后江苏省级公益事业单位在优化公务出行保障与管理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微话题     
《中国报道》2014,(8):9-9
北京理工大学政府经济学教授胡星斗7月22日 公车改革近二十年,以前都是地方试验,补贴演变成变相福利,公车照坐,当改革改到了当权者头上时,没有监督没有民众参与的改革反而可能强化特权和既得利益,这次自上而下的中央机关带头的改革或许不一样,体现了壮士断腕的勇气。  相似文献   

9.
公车改革要达到什么目的?回答这个问题,先要看现行公车制度存在哪些弊端。以笔者之见,最大弊端有二:一是太多公车成为私家车,让一些地方财政不堪重负;二是公车不是从方便工作的角度配置,而是成为一种  相似文献   

10.
中央和国家机关公车改革大幕即将拉开。 日前《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从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下称“国管局”)知情人士处获悉,9月中旬,国务院副总理马凯主持召开了中央和国家机关公车改革动员会,全面部署中央和国家机关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工作。  相似文献   

11.
中国官员坐中国车,这是很多中国人的期盼,更是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夙愿。从1994年中央颁布公车使用规定算起,我国公车改革虽已进行了近20个年头,但这一改革方案的具体措施一直没有真正起步。  相似文献   

12.
如今城市交通道路臃肿,为了交通“瘦身”,对公务车进行科学“减肥”,这样既能增强道路通行能力,又可削弱腐败之源。对公车“减肥”即是在城市高峰时段限制公车出行量,它是目前较为科学、简便的一项公车改革措施,可为公车滥用降温,又可视为裁减公车数量的前期工作,其改革意义深远。因在早晚高峰之间的时段才是公务车正当工作时段,所以公务车避让早晚高峰时段,不仅是减轻了交通压力,更主要表明公务车未被私用。  相似文献   

13.
我上网浏览了一下各地公车改革的新闻和网友的跟帖,发现一个很耐人寻味的现象:干部基本上都赞成车改,网友则几乎是一边倒地反对。显而易见,公车改革已经丧失了几年前刚刚推出时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4.
《西部大开发》2012,(12):116-117
主持人语:近年来,公车改革一直是社会热门的话题,也是让执政者非常关注的问题。史海钩沉,本期《延安精神》栏目重点介绍延安时期中共领导使用公车的几个实例,旨在让读者了解特殊时期领导们是如何使用和分配公车的,当时的中共领导又是如何安排使用公车的?希望能为当今领导干部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刘佳伊 《开放潮》2003,(6):42-43
公车,即由社会集团公款购买、使用的轿车,在中国曾占到90%以上的绝对优势。今年“两会”期间,一些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提案发言中纷纷呼吁:治理公车使用中存在的腐败现象,公车改革势在必行。沉重的负担 轿车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一度是严格按官阶分配使用的“官车”,只由高级干部享用,县团级以下的官员只能配用吉普车和自行车。1984年,这一规定撤消,干部用车的基数陡然上升。第二年,中国一下子进口轿车、面包车20万辆,超过前30年的总和。 据报道,公车无限膨胀急速地把经济拽进一个可怕的“怪圈”。国家一只手投资造轿车,一只手掏钱把轿车几乎全部买下,随着“公车”数量的激增、档次的攀升,财政日益不堪重负。  相似文献   

16.
宋圭武 《发展》2014,(9):5-5
正面对公车诸多问题,如何改,社会各界都进行了积极讨论。从我国各地车改试点看,大致有三类模式:一为公车货币化,二为公车集中管理,三为两者模式的结合。在国外,一些国家在配备公车的导向上,总的原则是:一是坚持方便工作,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坚持尽量为纳税人节省开支。在具体规定上,各国有所不同。客观看,本次公车改革的积极意义是十分明显的,尤其是有利于大幅度减少公车消费支出,但也有许多不足之处。一是有些公务员为  相似文献   

17.
正201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的第一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将启动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正式吹响了国家机关公车改革的集结号。吉林长春产权交易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认真贯彻落实《决定》和《政府工作报告》的精神,积极发挥产权市场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作用,为全省公车改革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按照吉林省财政厅《关于印发吉林省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  相似文献   

18.
据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第0225号提案]显示,“八五”期间,我国公车耗资720亿元,年递增27%,大大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约有350万辆公车.包括司勤人员在内耗用约3000亿元人民币,公车的不合理消费已成为各级财政的沉重负担,公车消费还成为财政支出的一个黑洞,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目前,全国许多省份、地区已经兴起了公车改革,以缓解地方财政压力和抑制官员腐败。公车是国家行政机关和社会团体用公款购买、用于公务活动的车辆,司机工资、用油、修理等全部由公款支付。中国现行的领导干部按级别配备公务用车的制度,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这一制度确立的本意是为了节约领导干部办公的时间或交通费用(即降低交易费用,这是政  相似文献   

19.
作为区政府一名没有专车待遇的公务员,我十分赞成公车改革。目前,在公车使用和管理上,漏洞多多,跑冒滴漏严重,尤其奢华、浪费的现状,实在是有悖于“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20.
日前,《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出台,由此标志着覆盖全国的公车改革全面启动。公车改革势在必行本无疑义。我国公务用车即使不考虑滋生腐败、激生民怨等衍生"灾害",仅从最窄口径的经济视角观察,其弊端起码还体现在:一则总量增长过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