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从国际上看,银行金融创新已经并正在对世界各国的经济、金融形成巨大的冲击波。从国内看,我国正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金融组织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和金融市场体系改革正逐步深入、完善,国有银行正在积极向商业银行转轨,一方面需要银行开展金融创新,另一方面则要防范创新风险。 (一)找准金融改革的突破口.为强化银行金融创新防范创新风险创造条件 世界金融创新潮流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强化金融创新防范风险带来的最重要启迪在于:要想真正实现我国银行的商业化改革,要想真正强化银行金融创新防范风险,关键的问题不…  相似文献   

2.
汤震宇  刘博  林树  李翔 《开放导报》2009,(2):50-53,65
次贷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其根本原因在于金融创新参与了信用创遗过程。本研究通过对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和过程以及基于金融创新下的信用创造的分析,并通过“影子银行”与传统银行的对比分析,揭示当代金融监管的缺陷,从而提出针对金融创新的监管建议。  相似文献   

3.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全球化蓬勃发展,金融自由化方兴未艾,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原有的银行监管体系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变化,导致银行监管严重失灵,金融危机此起彼伏,由银行监管失灵和安全网措施进而产生了严重的道德风险,并造成巨额监管成本。金融创新和银行监管是辨证统一的,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银行监管能保证金融创新朝着正确的轨道发展,从而使得金融创新成为金融发展的持续动力。  相似文献   

4.
文章将金融创新因素纳入到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理论框架中,构建了一个剔出风险分散效应的Wagner两部门简化模型,试图讨论二者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选取中国银行业的微观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金融创新对银行系统性风险具有显著的“U型”影响关系,即适度的金融创新有利于减少银行系统性风险,而过度的金融创新反而会增加银行系统性风险。同时,较小规模的银行系统性风险对金融创新更加敏感,但较大规模的银行在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时可接受的金融创新区间大于较小规模银行。进一步研究还发现,金融创新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满足资产配置效应假说,二者间的关系取决于金融创新资产与其他风险资产的相对规模效应。只有适度的相对规模效应才能有效减少系统性风险,一旦这种相对规模效应过高,金融创新就会成为一种新的风险源,从而增加系统性风险。  相似文献   

5.
杜岳  于飞 《辽宁经济》1997,(8):29-29
关于金融创新的回顾与瞻望●杜岳于飞一、金融创新的回顾国际金融市场的金融创新始于60年代,到80年代中期达到高潮,80年代后期至今,国际与国内市场的金融创新发展更快。国内各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拓宽业务领域,向大而全、小而全...  相似文献   

6.
梁颖 《魅力中国》2009,(4):84-84,78
不论是资本的国际化与金融创新,还是银行业务的交叉与金融网络化的发展,都离不开跨国银行的作用,也正因为跨国银行在金融业中的特殊地位,跨国银行又成为金融风险发生的最为集中的地方,因此加强跨国银行法律监管成为必要,本文在我国跨国银行关键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外资银行监管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7.
金融创新视角下的村镇银行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国际上社区银行的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角度,分析这种银行制度是金融创新的结果,说明金融创新对于村镇银行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等方面,总结和分析我国村镇银行在金融创新方面取得的进步以及存在的不足,提出村镇银行的创新需要从观念创新入手,同时,还要加快产品设计和管理激励机制等方面的创新步伐,为村镇银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8.
周方 《中国经贸》2014,(18):32-32
银行作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衍生物,不仅服务于社会大众,还深度参与市场经济,为经济活动参与者提供了大量的金融服务支持。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发展,特别是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经济的发展更是引领全球。伴随着高速的经济的发展,银行的发展也越来越规范化并逐渐的走向成熟。成熟的银行体系不仅要为人们提供最简单基础的存取款服务,更需要针对多变的市场需求,不断推广金融创新产品。特别是在贸易金融领域,面对互联网金融等越来越多的强力新晋竞争者,银行在市场推广中需突破传统信贷模式,“据前事推将来,为变方长”,把客户辅育、金融创新、风险控制作为银行产品推广的三条生命主线,以谋长远。  相似文献   

9.
李萌 《魅力中国》2010,(11):124-125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金融环境日益复杂多变。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在当前的金融环境下,银行的改革与发展也必须走向创新。本文首先介绍银行面临现有金融环境的发展需求,然后系统论述银行与相关行业联动优势塑造的意义,并规划出相应的举措。  相似文献   

10.
王敏 《现代乡镇》2012,(1):36-37
2008年以来,虚拟经济发展过度和金融创新过度导致了金融脱离实体经济不断自我膨胀,并在欧美银行体系内积累了过高的杠杆率,从而使得金融危机通过银行体系迅速扩大到实体经济,导致全球经济衰退。  相似文献   

11.
童晓力  段江娇 《科技和产业》2020,20(11):141-145
基于2016年1月至2020年3月金融科技指数与影子银行规模的月度数据,建立VAR模型以研究金融科技发展与我国影子银行规模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金融科技的创新运用抑制了影子银行规模的扩张。未来仍需持续鼓励金融科技创新,以合理引导影子银行体系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冯建佳 《中国经贸》2010,(16):125-125
金融创新是城市商业银行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提升银行竞争能力、盈利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的根本途径。本文在分析金融创新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对城市商业银行开展创新的着力点和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美国单一银行制度的改革及其启示马红霞长期以来,单一银行制(或独家银行制度,英文原名为UnitBankinsSystem)常被国内学者概括为美国商业银行制度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在市场金融创新和政府金融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的今天,单一银行制度还是不是美国银行...  相似文献   

14.
周凡 《科学决策》2021,(12):19-35
基于中国地级市银行业微观数据、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专利数据,研究区域金融结构视角下银行准入放开对行业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银行准入放开促进了行业创新;区域金融结构中银行信贷间接融资比重越高,越能降低银行准入放开对行业创新的正向作用.进一步根据企业不同所有制类型,将行业创新区分为国有所有制行业创新和私营所有制行业创新,结果发现,区域金融结构对私营所有制行业创新受益于银行准入放开产生了抑制效应,对国有所有制行业创新受益于银行准入放开却形成了促进效应.这些经验事实说明,中国当前的银行准入放开政策对行业创新形成了有效的推动作用;不同的区域金融结构对这种推动作用产生了基于所有制类型的异质性.本文为中国进一步降低金融结构银行信贷占比、深化资本市场改革提供了有价值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5.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与创新黄金平/山东大学经济学院邓小平同志曾指出:“金融改革的步子要迈大一些,要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我国专业银行企业化、市场化的改革仍处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近年来,我国股份制银行、政策性银行、投资性银行的设立以及外资银行业的引入...  相似文献   

16.
<正>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春耕正当时。泰隆银行宁波分行本着“金融为民、金融惠民”的指导思想,创新推出“沃土计划”,发挥金融活水作用,加大金融支持农业力度,助力农户抢抓农时备春耕,以融资+融智的综合性服务举措服务三农,这也是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银行之举。  相似文献   

17.
胡小三 《魅力中国》2011,(8):378-378
1.贵阳市商业银行现行的人力资源现状 贵阳市商业银行成立于1997年,经过多年的发展,贵阳市商业银行各方面都有较大发展,但随着金融开放程度的深化和金融创新的加快,使得贵阳市商业银行面临更加激烈的人才竞争,也对其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贵阳市商业银行自成立以来,一直很注重自身人力资源队伍建设,每年都会发放调查问卷表,  相似文献   

18.
美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对中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11月4日美国参从两院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废除了1933年制定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彻底结束了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与分业监管的局面,开辟了世界金融业混业经营的新局面。在美国银行突破分业经营制度的过程中实施了众多的金融创新,始终贯穿其中的是银行金融机构的创新。银行由原有的单一银行制不断走向集团化,出现金融集团化的趋势,这一趋势推动着美国金融制度由分业走向混业。美国金融控股公司在推动美国金融制度的演进中有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9.
回顾即将过去的2013年,我国在金融领域里的创新不断,既有政策层面、制度层面的.也有技术层面、产品层面的。支付宝、余额宝、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移动互联金融产品和工具的出现,可谓百花争艳。  相似文献   

20.
刘玲 《中国经贸》2012,(12):130-130
普遍认为,影子银行是造成此次美国次贷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不仅冲击欧美经济,随着银根紧缩,金融创新,影子银行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刻。本文通过比较中美两国影子银行特点,探讨了中国的影子银行现状及监管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