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内涵与特征,遵循指标体系的建构原则,文章建立了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4个层次和31个指标,所有指标可归纳为4个领域:减量化、再循环与无害化、资源节约支撑能力、资源节约发展态势.根据以上指标体系,对1997~2006年山东省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虽然山东省在减量化、再循环、无害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资源节约水平逐年提高,但由于资源节约支撑能力薄弱,山东省资源节约水平的进一步深化受到制约.  相似文献   

2.
根据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内涵与特征,遵循指标体系的建构原则,建立了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4个层次和31个指标,所有指标可归纳为四个领域:减量化、再循环与无害化、资源节约支撑能力、资源节约发展态势。根据以上指标体系,对山东省1997年至2006年的资源节约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虽然山东省在减量化、再循环、无害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资源节约水平逐年提高;但由于资源节约支撑能力薄弱,因此制约了山东省资源节约水平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的概念和内涵入手,探讨包括资源减量节约、污染减排节约、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技术支撑五个子系统的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评价方法的应用,并以江苏省及省辖13市为例,对资源节约型社会水平发展指数(LD)、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协调度(HD)以及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持续度(SD)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江苏省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能力水平指数一直保持持续稳定的上升趋势;社会发展协调度在短期上升后趋于下降,表明各子系统之间耦合关系正逐渐减弱,呈现非持续发展态势。江苏省市辖13市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的区域差异明显,节约型社会发展水平指数表现为苏南>苏中>苏北,节约型社会发展协调度规律表现为苏南<苏中<苏北。江苏省距离资源节约型社会尚有较大差距,在今后的发展中,应以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为契机,构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及各区域间协调持续发展的资源节约型江苏。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我国节约型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借鉴有关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以及节约型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设计能够综合反映节约型城市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现状和趋势的指标体系,其中重点测度节约技型城市的资源节约水平、要素产出水平和环境友好水平.在对评价指标体系的规范研究基础上,还进一步分析比较了长沙市与湖南省重要地市及全国其他省份城市的节约型城市建设情况.  相似文献   

5.
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有的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仅仅局限于资源消耗、资源消费层面的节约评价,即直线单向流程节约的评价,没有从更高层面.如新技术应用节约层面、结构调整节约层面、管理节约层面等,在资源开采、消耗、消费、再利用、资源化的整个流程上进行闭环反馈式循环节约的评价.本文运用理论借鉴法、分析法等,在对影响或决定资源节约主要因子、资源节约所经历的流程等重要问题界定与分析的基础上,紧紧围绕新技术应用节约、结构调整节约、管理转变节约、资源开发与生产节约、资源消耗节约、资源消费节约、资源综合利用节约、污染物排放减量节约等八大方面构建了一套比较科学、完整的资源节约型社会指标体系.该套指标能较好地指导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运行与操作.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我国节约型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借鉴有关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以及节约型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设计能够综合反映节约型城市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现状和趋势的指标体系,其中重点测度节约型城市的资源节约水平、要素产出水平和环境友好水平。在对评价指标体系的规范研究基础上,还进一步分析比较了长沙市与湖南省重要地市及全国其他省份城市的节约型城市建设情况。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能源节约、水资源节约、原材料节约、土地资源节约、矿产资源节约、循环经济等六个方面构建了资源节约型矿区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判法建立了评价模型。然后通过枣庄矿业集团的实地调研数据,运用上述评价模型,最终得出评价结果。并针对调研结果,提出相关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能源消耗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各省份的能源生态效率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基于此,文章构建了能源生态效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TOPSIS-RSR算法对我国30个省份的能源生态效率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从时间维度上看,不同年份的能源生态效率存在较大差异,多数省份呈"V"型波动;从横向空间上看,能源生态效率较高的省份集中于中国中东部地区,而中国西部地区的能源生态效率水平相对较低。因此,论文提出建设循环经济、开发清洁能源和发展第三产业等一系列提升对策以期提高各省份的能源生态效率,进一步推进各省份的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9.
科学发展观下社会和谐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玲 《生产力研究》2007,(17):61-62
文章从构建社会和谐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的一般原则出发,建立了社会和谐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指标分值和相应权重的确定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建设“两型社会”战略的提出,“两型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成为了关注的焦点。文章对“两型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总结,发现现有评价指标体系在框架、指标赋权及具体评价方法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指标体系的实用性和评价结果的稳健性也有待增强。由于生产、消费、流通领域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是“两型社会”建设的根基,“两型社会”建设也有赖于科技创新和大幅提升生态承载力,因此未来的研究可基于“两型”生产、“两型”消费、“两型”流通、科技发展、生态建设五个方面构建“两型社会”核心评价指标体系;应采用“两型”评价指标以减弱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等指标并列设置所导致的指标间的冲突,增强评价指标体系的实用性;要运用组合赋权法、敏感性分析等手段不断优化综合评价方法,增强评价结果的稳健性。  相似文献   

11.
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反思工业化过程中对出现的资源环境问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做出的理性选择,而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环节。目前,国内外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方法主要有生态足迹法、真实储蓄法、能值分析法和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法。其中,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法受到大量研究者的青睐,已被广泛应用于国家、区域、城市等不同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中。但是目前评价指标体系在指标选择的合理性、指标分值计算的科学性、权重赋值的客观性、子系统之间的协调性等方面还有不足,进一步的研究需要在评价指标的标准选择、子系统之间的协调问题、区域差异问题三个方面寻求突破。  相似文献   

12.
区域制造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体系构建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选择区域制造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作为着眼点,通过对国内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综述,综合设计出由20个指标构成的包括经济可持续、人口可持续、资源可持续、环境可持续和成长可持续五大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2004年中国制造业数据,对30个省份和地区进行评价,运用模糊隶属度综合评定和层次分析法得出了各省份在五大方面的可持续指数和区域制造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指数。  相似文献   

13.
以我国各地区城镇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为视角,从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养老保险与经济社会三个方面,用31个指标构建了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实证分析了2009年我国29个省份(青海、西藏除外)的养老保险制度综合绩效,对养老保险制度的进一步优化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经济师》2017,(1)
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企业环境社会责任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了探讨我国各省份企业在环境责任方面的履行情况以及需要加以重视的关键问题,文章以湖北省为切入点,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企业社会责任环境指标体系,通过实证研究对我国省域层面的企业社会发展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与分析,得出各省份企业在环境社会责任方面的具体情况。实证结果表明所研究的29个省份中有9个省份在企业环境社会责任方面综合得分较高,处于优秀水平,湖北省在29个省份中排名为14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最后结合国际先进经验,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环境治理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福建创新型省份建设进程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琳 《发展研究》2011,(2):30-33
本文在探讨福建创新型省份建设内涵的基础上,从创新资源、知识创造、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创新绩效等五个方面构建了福建创新型省份建设进程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此评价指标体系对福建省在创新型省份建设方面进行测评分析,提出推进福建创新型省份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理念的倡导下,生态住宅小区建设成为城市住区未来发展的方向。而建立一套标准的、适用的和可操作的绿色生态住宅小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已成为推广和发展绿色生态住宅的必要条件。文章通过分析国内外生态住宅小区评价体系并结合政府相关规定构建了生态住宅小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物元可拓方法对其进行了综合评价,通过实例的应用分析,证明了模型的可靠性,为生态住宅建设与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节约是人类在促进社会进步活动中,对稀缺性资源的合理使用。资源节约不仅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而且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包括资源节约观念、资源节约型制度、资源节约型体制、资源节约型机制、资源节约型体系、资源节约型主体等内容。节约资源,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采取相应的政策及措施。  相似文献   

18.
提出了江西省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从时间尺度上,对江西省1990—2007年的"两型社会"发展状况进行了动态评价。结果表明:资源节约指数经历了明显的先升后降两个阶段。环境友好指数表现出先呈明显线性上升,然后又呈略微缓慢的下降趋势;而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指数则一直呈现出较快的线性上升趋势。最后,为促进江西省"两型社会"建设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从经济发展、环境建设、制度实施三个方面构建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融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权TOPSIS法对我国30个省份进行定量评价,结果显示,我国各省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融合发展的水平存在着东部优于中部、中部优于西部的局面,其中大部分省份是一个起伏下行的趋势,最终针对如何更好地融入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主要内容。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是全方位的,包括城市与农村。在农村,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实行节约是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内容,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农村,必须以科学认识节约型社会的深刻内涵为前提,自觉遵循自然规律行事,坚持和实施开发与节约并重,以节约优先,把农村生产、建设、消费领域的节约工作放在首位,实现我国农村的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