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银行卡作为一种集电子信息技术和现代金融服务于一体的新型金融产品.因使用方便、快捷、安全而被社会认可并已越来越普及,既给人们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也给发卡银行产生可观的收益,因此,国内外银行都把银行卡业务的发展作为新的收益增长点。但是经济欠发达地区银行卡市场一直发展较为缓慢,为摸清原因、提出对策,我们对张掖市银行卡市场发展情况开展了调查。  相似文献   

2.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对金融行业的渗透,从银行传统业务衍生出来的新业务品种如网上银行、手机银行、银行卡、银保通等不断涌现,这些新业务的发展对传统银行业的体制、经营、业务流程等方面提出了挑战,并催生金融机构对其传统的经营理念和方式进行创新和变革。  相似文献   

3.
银行卡是集消费、结算、信贷、理财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电子支付工具,是银行传统业务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现代金融产品。银行卡业务发展不仅推动了社会进步和金融产业的发展,还促进了商品生产与流通。作为连接银行与持卡人纽带的特约商户,在促进商品生产与流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银行卡作为现代金融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新型支付工具,带动了银行经营理念、策略和运营机制的转变,同时也促进了大众消费观念和支付方式的转变。近年来,随着金卡工程的推进,银行卡在各商业银行行际间的跨行业务和商业银行各自系统内的异地业务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尤其是各家银行系统内的异地业务交易成功率的大幅度提高,有效降低了全社会的支付成本。  相似文献   

5.
电子银行和银行卡业务发展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各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近几年,中国农业银行(以下简称“农行”)十分重视电子银行和银行卡业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快电子银行和银行卡业务的发展。但总体来看,基层农行电子银行和银行卡业务的发展状况与农行总行的要求和自身实际需要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随着我国金融业对外全面放开,国内商业银行的竞争、中外商业银行的竞争将更趋激烈。所以,加快发展基层农行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基层农行的电子银行和银行卡业务已经刻不容缓。[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中国金融》2005,(3):14-15
1993年6月,我国开始实施金卡工程,其内容之一就是在全民推广使用银行卡。十一年来,经过社会各方面的努力,尤其在2001年全国银行卡工作会议上确定的三年工作目标指引下,各银行认真开展了标准化改造,统一了业务技术规范,发行了具有统一业务技术标准的银联标识卡,基本实现了银行卡在全国范围内的联网通用,带动了我国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的规模化、  相似文献   

7.
银行卡作为现代金融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新型支付工具,带动了银行经营理念、策略和运营机制的转变,同时也促进了人们消费观念和支付方式的变革。银行卡用卡环境的改善可直接推动银行卡业务的联营和发展。目前,福建省福安市金融机构除农信社外共有发卡行7家,全市受理银行卡的电子化业务网点已发展到30多个,ATM机达二十多台,  相似文献   

8.
4月25下午,淮南分行举办银行卡和电子银行业务知识培训班,传达了省分行银行卡、电子银行会议精神,总结一季度银行卡和电子银行工作,明确了上半年这两项工作的目标。重点培训了贷记卡业务、转帐电话业务、自助转帐业务、ATM机管理等银行卡业务知识;电子银行各项考核指标、银信通清理及批量开通等相关业务知识。[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赵秀军 《新金融》2003,(10):34-36
安全是银行业永恒的主题.银行卡以其安全、快捷、方便支付的特性赢得了人们的青睐,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支付工具.但随着银行卡业务的不断发展,银行卡在使用渠道、银行内部应用系统、个人信用等等方面存在较大的风险.为了使银行卡业务有一个健康的发展必须分析存在哪些风险做作到未雨绸缪、防微杜渐,才能开创银行卡发展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10.
银行卡业务作为一项与高科技发展密切相关的新兴业务,不同于单一的信贷业务,其业务环节涉及银行传统的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的各个领域,和银行传统业务之间存在本质区别,是银行最全面、最复杂、最集中的特殊业务。从而银行卡的风险形式和银行其他业务既有共同点,又有其特殊性、复杂性。外币卡作为银行卡的一种,兼具了银行卡的一般风险特征,同时,由于外币卡的支付活动主要是在境外、以外币发生的,决定了其又存在汇率风险等一些个性的特征。就当前情况而言,外币卡风险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1.
银行卡是一种集融资与金融服务于一身的金融产品,自诞生之日起便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作为一种现代化的电子支付手段,银行卡既连接新业务和传统业务,又接通了社会需求和银行服务,是现代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重要载体之一,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日趋重要的作用。 一、外资银行获准在国内发卡后带来的挑战 1.我国银行卡市场巨大的吸引力 中国加入WTO以后,银行业将受到外商的强劲挑战,业内人士猜测外资银行将倾向于银行卡市场,因为:其一,美国的银行卡可谓是20世纪最成  相似文献   

12.
张丽 《金融会计》2003,(8):39-40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针对“非典”出台了新规定:回笼钞票要休整24小时再运行,同时加大了银行卡的宣传,提高了居民使用银行卡的意识,确保支付清算系统的正常运行。银行还提醒市民,应尽量通过电子银行和银行卡办理业务,避免过多与现金接触。由此我国银行卡业务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央行之所以鼓励用银行卡,正是因为银行卡能减少现金使用的特点;现金不仅携带不便,而且经过多人的手,可能带有各种细菌和病毒,是传播疾病的一个途径。此次“非典”的流行,使各商业银行在钞票在消毒上花费了不少人力,财力,如果使用银行卡就能简化收款手续,节约社会劳动力。  相似文献   

13.
彼得·德鲁克说:“创新是保证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对于任何一家公司来说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关键。银行卡业务是20世纪重要的金融业务创新,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银行卡业务不断地创新发展。业务创新是银行卡业务得以快速发展的保证,也是发卡银行赢得客户信赖、获得良好经营效益的保证。本重点探讨银行卡业务创新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1993年6月.江泽民同志倡导实施金卡工程.在全民推广使用银行卡。十一年来,经过社会各方面的努力.尤其在2001年全国银行卡工作会议上确定的三年工作目标指引下.各银行认真开展了标准化改造.统一了业务技术规范.发行了具有统一业务技术标准的银联标识卡,基本实现了银行卡在全国范围内的联网通用.带动了我国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和经营理念与运营机制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在商业银行推进金融信息化的过程中,发展银行卡业务是其中的重要方面,现在的银行卡业务是建立在信息业务基础上的金融服务,整个银行卡交易流程与之相应的综合服务、风险理财等各个方面必须依赖于银行系统的整体建设,但同时银行卡建设也推动银行的进一步整合。因此,银行卡支付业务既是金融信息化的重要成果,又是金融信息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6.
吕则禄 《浙江金融》2002,(9):40-40,39
一位经济学家曾说:"二十一世纪的金融市场,银行卡将是竞争的焦点."银行卡历来被看做银行个人金融服务最好的载体.银行卡作为现代社会一种新型的个人消费支付工具,日益受到广大商户和消费者的青睐.近年来各商业银行都把它作为争夺市场的主要产品,辖内商业银行竞相发挥长城卡、牡丹卡、金穗卡、龙卡和太平洋卡的品牌优势,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进一步了解银行卡业务发展情况,我们对诸暨市银行卡业务情况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7.
孙晓琳 《金卡工程》2010,14(3):91-92
银行卡是现代金融创新中应运而生的一种电子支付工具,较之传统支付工具,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电子信息数据的安全。随着银行卡业务的发展,银行卡信息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各类银行卡犯罪日益呈现出集团化、国际化、高科技化的特征,银行卡信息和密码被窃的事件也屡见不鲜,那究竟谁该对银行卡的信息安全负保障义务?是持卡人?还是银行?另外,各家银行纷纷规定了”凡是通过交易密码发生的一切交易,均应视为持卡人亲自所为,银行不应承担责任”,这一条款的效力又是如何?本文拟从合同法的角度对这些问题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银行新业务的拓展,银行卡作为集个人消费信贷与电子支付工具于一身的现代金融产品在全社会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银行卡已经成为居民当前最主要的支付结算工具。但是,在欠发达地区由于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银行卡业务拓展仍然困难重重,严重制约着我国银行卡业务总体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6月15日,安庆分行电子银行、银行卡工作推动会议在桐城支行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各支行分管行长、客户部经理;市分行公司业务部、机构业务部、银行卡部、科技部、办公室主要负责人。市分行有关领导及省分行电子银行、银行卡部有关领导出席了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省分行电子银行和银行卡工作会议精神,  相似文献   

20.
目前,银行卡作为一种便捷的支付工具已融入我们的生活。无论在商务活动中,还是在私人事务上,一张小小的银行卡片,如同随身的便携式银行,方便了你我他,而且也成了各家银行竞争的焦点。如何提高自身的银行卡业务竞争能力,推动银行卡业务又好又快发展,是银行卡产业永不停息的话题。本文拟跳出“卡界”谈发展,以多向的思辨,为银行卡发展开出“学刘翔跨栏、上帝不是人、啤酒与尿布、绽放的玫瑰”四味怪药,以期对银行卡业务发展能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