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双向流动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和系统工程,涉及到城市发展,产业发展,社会保障,科教卫事业发展等诸多方面,因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一项重大决策创新,实现城乡劳动力平等竞争,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效率,营造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制度环境,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转移。  相似文献   

2.
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提高农民的生产性收入 自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甚至局部过剩以来,“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就比较容易地成为人们的共识,各级政府也加大了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措施的力度。但是,现行的和讨论中的一些政策措施在单独使用时其作用却可能受到种种限制,不能真正增加农民的生产性收入。甚至可能带来一些副作用或消极后果。  相似文献   

3.
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亚  郑予捷  刘青 《农村经济》2006,(9):98-101
本文首先论述了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重大意义,并指出了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过程中在制度性、政策性、行业壁垒、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和农村劳动力素质低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障碍,并提出了克服这些障碍,实现城乡劳动力一体化应采取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4.
劳动力城乡统筹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劳动力价值是由其成本决定的,并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与农村劳动力再生产成本相比,农村劳动力价格过低。原因在于:一是劳动力市场总量供过于求;二是劳动力市场在结构上处于一种分割状态,从属劳动力市场大量低素质劳动力的存在导致了这部分市场供给严重过剩,劳动力价格难以提升。要打破市场分割,必须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提高劳动者价值。  相似文献   

5.
人口和劳动力在城乡分布和地区分布上的凝滞状况,是产品经济和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合理的劳动力流动,是现代商品经济必不可少的社会条件。近几年来随着城乡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城乡两头都要求打破封锁,实行劳动力自由流动。 从城市这一头看:  相似文献   

6.
<正> 池塘渔业是湖南省渔业的主体,鱼产量占该省水产品总产量的70%多。因此,湖南渔业的快速发展,关键在于鱼塘改造建设和单产的提高。针对全省300多万亩池塘中有  相似文献   

7.
南宁地区是个农业大地区,全地区12个县(市)173个乡镇,总人口552万人,耕地面积633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年双季达730万亩左右。自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南宁地区粮食生产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实施了粮食生产“四个人”工程后,不仅使粮食生产获得了连续四年增产丰收,而且有力地促进了粮食优质品种生产向基地化、产业化发展,市场供应的粮食优质品种增多,基本满足了城乡居民粮食消费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需要。一、近年来优质谷生产、经营的基本情况南宁地委、行署近年来为了满足城乡居民对粮食消费质量的需…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有的户籍制度对农村与城镇间劳动力的流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追溯了户籍制度的建立、发展演化过程,立足户籍制度演变历程分析了城镇和农村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以及劳动力市场在城乡之间的对立分割对劳动力在乡村——城镇之间的流动和迁徙的影响。研究结论认为:户籍制度与重工业化战略强化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镇和农村形成的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制约了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户籍制度的改革亟需改善和解决城镇和农村劳动力市场以及城镇内部由于户口属性不同呈现出的农业户籍与非农城镇户籍人口构成的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现状,促进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9.
一、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一)产业结构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由于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主要以实现传统产业科技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为目标,对劳动力要求不断提高。同时,适应市场要求,竞争有序的新型产业结构体系尚未形成,城市传统产业该退的没有及时退出,一些适于向农村梯次转移的产业也未能及时有效地扩散转移,没有为农村二、三产业提供相应的发展空间,阻碍了大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二)教育程度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比较而言,一般外出务工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思想观念都明显高于当地劳动力,但与城镇就业人员相比,整体素质相对较…  相似文献   

10.
强化教育培训。一方面,以扩大劳务输出为目的,大力开展职业技术培训。以政府为龙头,职业技术学校为骨干,社会培训为主体,按照“政府出钱培训、农民免费学技、企业按需用工”的思路培训农民,增强转移就业技能。另一方面,以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为目的,大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充分利用乡镇村已经发展起来的农村技术培训基地和各类专业协会,  相似文献   

11.
大量的闲置劳动力滞留在农村,是制约南通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推进农业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对于统筹南通市城乡整体联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特征 南通市农村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据调查,2001年,全市共有农村劳动力303.89万人。其中,从事农林牧渔达122.41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  相似文献   

12.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辽宁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十一五”期间,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辽宁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村经济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全省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工作中还有许多实际问题需要面对和解决,本文结合辽宁实际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一、研究背景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改革,一直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政策,以及农村人口的城镇化政策经历了多次的反复,其中的每次变化,都有其政治经济背景。从劳动力流动性和择业自由程度来看,可以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由20世纪新中国成立后到50年代中期的自由流动时期,城镇用人单位可以到农村自由招工,城乡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劳动者有择业和选择工作地点的自由。二是到50年代后期,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对城乡劳动力进行计划管理,并用户籍制度、票证制度等来限制劳动力在区域间、区域内的自由流动,规定企业不得私自在农村进行招工,必须首先到城市中招;在此期间劳动力没有择业自由、选择工作地点的自由,政府是劳动力资源的实际支配者和拥有者。  相似文献   

14.
肖红 《农业经济》2004,(12):35-36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但也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其中最迫切且最具有挑战性的是农民贫困、农业停滞和农村贫穷的“三农”问题。为什么我国的“三农”问题难以解决,是因为农村人口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过多,人均占有资源、首先是土地资源的数量过少,因而土地报酬递减的趋势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5.
从长远来看,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将大量的农业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和城市,实现这个目标要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市场,关键是要消除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制度限制因素,同时给进城务工的农民以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为此,应尽快打破城乡、地区就业壁垒,制定平等的劳动行业准入制度,实行公平的就业政策和同等的社会保障,最终实现农民顺利转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劳动力就业、社会保障城乡统筹.  相似文献   

16.
徐寒晶 《农村经济》2004,(12):74-76
根据刘易斯的理论模型 ,统筹城乡发展、消除二元经济结构 ,关键是要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这要求建立起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废除以户籍制度为代表的各种限制性措施。从根本上说 ,就是要求政府进一步转换角色 ,有步骤地开放劳动力市场 ,同时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7.
报载:近年来,江西省崇义县已有1100名农民进城经商办厂,租赁困难国有企业。与此同时,该县800余名下岗工人自筹资金下乡投资农业开发,涉足林、牧、果、渔等6个产业90多个项目。这种劳动力城乡反串相互对流现象已成为该县经济领域的增长点。笔者以为,劳动力城乡反串有很多益处。首先,它为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拓宽了渠道。当前,许多地方为使下岗职工再就业已采取了种种措施,但总体上说,这些办法大部分囿于第二、第三产业,没有把第一产业纳入安排下岗职工的再就业范畴。崇义县出现的劳动力城乡反串现象为各级地方政府安排下岗职工再就业提供了新思路,那就是引导下岗职工改变择业观念,鼓励下岗职工利用自身的技术、信息、融资渠道的优势上山下乡,投身  相似文献   

18.
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 ,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而农民收入的高低与农民数量的多少密切相关 ,因此 ,要想富裕农民 ,就必须减少农民。在当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诸多制约因素明显的情况下 ,必须寻找有效途径和采取相关措施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19.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已成为焦点话题,合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缩小城乡差距的一项重要举措。怎样进行合理转移以及如何规避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给未来经济发展带来的潜在危害,将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供销社如何在市场大潮中站稳脚跟,求得生存和发展,笔者认为主要途径就是加快城乡一体化改革。一、开展城乡一体化改革的客观必然性(一)加快城乡一体化改革是实现供销社办社宗旨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供销社必须坚持为农业、农村、农民提供综合服务的办社宗旨。这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供销社新的历史使命。而要完成这一历史重任,就必须加快供销社内部改革,形成城乡一体的新体制,以充分发挥信息、资金、规模经营等方面的优势,率先进入市场,并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只有这样,供销社才能更好地为农民提供各种有效服务,实现其办社宗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