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人为本的历史渊源与基本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不仅是一种执政理念,也是一种科学的思想体系,是人类思想智慧的结晶,更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对所付出的代价和对人的主体作用日益突出这一矛盾而作出的一种理性反思和回应。以人为本的“人”相对于物而言的,“本”是把人当作社会发展的根本和目的。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有如下三个层次:从主客体关系上,把人当作主体,强调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即发展依靠人;从目的和手段关系上,把人作为目的,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人本身;从事实和价值的关系上,把人看做是尺度,我们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更要既坚持物的尺度,也坚持人的尺度,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即尊重人。  相似文献   

2.
强化对策是科教兴农的当务之急朱世友,裴树东进入“九五”后,我国政府就把科教兴农纳人控制地区芹距扩人的思路与对策中,本文着重就强化科教兴农的对策问题作若干探讨。一、高校科研要把科教兴农作为一个重要课题长抓不懈真止把农业科技进步摆在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优先地...  相似文献   

3.
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的最终目的,人民群众是科学发展的主体.只有把人的发展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4.
民生作为一个关乎人类生存、延续和发展的问题,与人类文明的演进是相伴而生的.马克思的民生思想沿袭了西方主体性哲学的发展路径,扬弃了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民生思想,把解决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作为根本立足点,凸显了人的主体性意识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念.对当代马克思民生思想的研究应该根植于马克思民生思想的基本内容,拓展“现实的人”的需要的文化向度,在政治、经济与文化的相互交融中考察人的全面发展,结合我国当前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现状,寻找解决我国民生问题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5.
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发展观的问题至关重要,它是在肯定发展的前提下,着重回答怎样发展的问题。传统的发展观,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简单地把GDP的增长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标尺,忽视人的、资源的、环境的指标;单纯地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忽视自然界首先是  相似文献   

6.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主要目的是以试点地区为载体,把改革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把解决本地实际问题与攻克面上共性难题结合起来,把解决当前突出问题与谋划长远发展结合起来,通过试点先行,实现重点突破与整体创新,率先走出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路。  相似文献   

7.
生计问题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无论是落后的远古时代,还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今天,生计问题是人类的首要问题。传统经济学重视物质财富的创造,忽视人类的生计。《资本论》从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的角度去认识经济活动,把经济活动置于人类生存和发展中来考察。《资本论》关于人类生计的思想为我们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生存与发展的矛盾困境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巫文强 《改革与战略》2011,27(1):1-4,22
人的发展经济学必须有其坚实的社会基础,把研究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为其学术方向,同时关注和研究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时期经济促进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途径问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计划经济,必须着力解决好生产资料社会化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社会化程度的提高,有利于通过调整生产关系的其他方面来促进人的发展;约束资本、控制收入比例严重失调、发展机会的公平和均等、资源分配使用的合理等问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促进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大问题,必须着力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9.
齐芸 《西部大开发》2009,(11):48-48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直接理论依据。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最根本的是把具体的、现实的人作为“本”,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造福人民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最终目标和最高价值原则,在解决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以及发展模式等基本问题中应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和理念,发挥以人为本的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10.
经济发展不是目的,社会发展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经济发展的落脚点只能是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不能搞GDP拜物教,要把目光转向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改革与战略》2011,(8):F0002-F0002
过于注重追求资本收益最大化、GDP增加和财政收入增长而对人的生存和发展条件保障不足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主要是缘于以商品和资本利润为中心的商品经济学的误导,从而使经济发展脱离了保障人生存和发展的目的。中共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已经明确提出,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12.
新形势下,作为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我们深切感觉到所肩负的责任和面临的挑战。我国目前正处于深刻的社会变革时期,面对利益多元化,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滋生并蔓延了一些思想问题、道德问题;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淡薄了,奉献精神少了,讲实惠、讲享受的思潮有所抬头。因此在新形势下要摈弃思想政治工作流于形式,运用灵活多样的思想政治工作,把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卓有成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正确理解思想政治工作,避免思想政治工作流于形式思想政治工作是其他一切…  相似文献   

13.
ERP进入我国这一段时间以来,代表着集大成和全面管理的形象,往往被认为是高层次用户的“专利”,随着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和我国中小型企业发展迅速,许多把ERP移植到中小企业上来,这是因为我国中小型企业规模小,人数少,运作流程简单,软件管理比较方便,很多人认为ERP与中小型企业更加有关。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强调:统一思想、增强信心、迎难而上、积极进取、开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参加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海代表团的全体会议时,就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他指出,搞好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既是关系国民经济健康运行和长远发展的重大经济问题,也是关系社会主义制度前途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把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国有企业带人二十一世纪,是全党重要而艰巨的任务,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要统一思想,增强信心,迎难而上,积…  相似文献   

15.
对我国生育文明建设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景 《黑河学刊》2010,(9):147-149
作为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和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生育文明是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客观要求,代表着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发展方向。在我国现阶段,生育文明建设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不仅是我国综合解决人口问题、顺利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必要条件,而且有利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民主意识有利于促进新农村建设,它已经成为一项相当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6.
一、问题的提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也即均衡与非均衡增长问题,是贯穿区域经济理论演变过程始终的一个主题,均衡战略强调的是社会效果和公平问题,而非均衡发展战略则强调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客观规律,主张一些地区应优先发展,把效率原则放在首位。我国处于社...  相似文献   

17.
马艳萍  杜莲花 《魅力中国》2013,(13):285-285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他把社会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各个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是保证社会经济活动得以正常进行和发展的前提条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我国交通运输系统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整体仍然呈现滞后状态。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性特征表现得日益显著,交通运输发展问题开始成为区域经济研究的重要课题。然而,受我国综合国力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以及交通运输自身发展等制约,交通运输发展目前仍只能按地区、有重点、分阶段地逐步推进。如何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制定有效的交通运输发展策略,则有赖于对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准确把握,进而促使两者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18.
陈健生 《开放潮》2004,(12):64-65
人本管理在本质上是以促进人自身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而人自身自由、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是个体心理目标结构的发展与个性的完善。台湾著名管理学家陈怡安教授把人本管理的核心提炼为三句话,即:点亮人性的光辉;回归生命的价值;共创繁荣和幸福。我认为,这就是人本管理的精髓与最高宗旨。  相似文献   

19.
技术进步对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体制、机制和政策方面的问题,技术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十一五”时期必须把加快技术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优先地位,要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进行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注重技术创新,把自主开发与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相结合,努力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十一五”时期,我国技术进步的重点是产业技术进步,技术进步的主要目标是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贫困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障碍,反贫困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主题。一个多世纪以来,爱好和平的人们对此多有研究,但是研究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在反贫困问题上的理论与实践的文章,很是鲜见。傅伯言、罗莹撰写的《反贫困:新中国对国际社会的卓越贡献》一文,让人读来耳目一新,文章以并不太长的篇幅,从历史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多个角度,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反贫困问题上的理论与实践,作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分析与阐述。在当今的国际环境下,尤其是对美国不断以人权问题为由,粗暴地干涉我国的内政,是一个有力的还击。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