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近年来义乌城市交通日益成为影响市场和物流发展、居民出行、城市环境和能源利用等诸多城市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重要问题,本文将结合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背景,从义乌城市交通的实际情况出发,探讨义乌交通的问题的解决对策——义乌智慧交通,以促进适合义乌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智慧城市应用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义乌作为浙江中部的一个县级城市,在短短的三十多年的时间从一个不起眼儿的小县城发展为国际商贸名城,2011年3月义乌正式被国务院批准为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伴着改革试点的春风,义乌的经济更将得到长足的发展。义乌的经济不仅依赖白天的市场,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夜晚的夜市经济,因此如何定位夜市及其发展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义乌是个商业氛围浓厚的城市,但是还缺少了一点文化味,因此从文化的视角定位义乌夜市也显得尤其重要,义乌的夜经济同样能给义乌带来勃勃的生机和文化气息。  相似文献   

3.
吴有亮 《城市建设》2011,(3):445-445
义乌地处浙江中部,以“中国小商品城”而闻名于世,是中国最佳商业城市,也是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了宏扬义乌人民的开拓精神,展现商贸名城的全新魅力,提升商城市民的休闲质量,义乌市义乌政府批准了《义乌市城市夜景照明规划方案》,并于2010年全面付诸实施。目前2010已经过去。我们就2010年义乌城市亮化工程的实施谈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4.
陈婉 《经济研究导刊》2013,(28):246-247
称谓是人类社会中体现人在特定的人际关系中的特定身份、职业等的称呼。称谓语的变迁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座城市的文明进步和经济发展。义乌作为一个县级城市,短短三十多年时间迅速崛起,经济突飞猛进,因此通过研究义乌称谓的变迁可以更好地透视和反映义乌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5.
人口的大集聚造就了义乌城市的大繁荣,然而,随着流动人口数量的迅猛增长,对土地资源、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等提出了严峻挑战,对治安管理、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等造成了很大压力。本文对如何构建义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格局作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6.
义乌是建立在市场的城市,外内贸的比例6:4,很多中小企业通过义乌市场与外国人面对面的交易,外贸电子商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关注这一渠道,但是开拓这一渠道难度较大,本文从分析义乌中小企业开拓国际电子商务困境入手,针对义乌的具体情况提出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7.
2011年3月,浙江义乌被国务院正式批复为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义乌闻名于市场、发展于市场。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义乌从原本贫穷落后的山区农业小县崛起为当今经济实力雄厚的国际商贸城市。截至2011年,实现全市生产总值710亿元,  相似文献   

8.
基于SWOT分析的义乌会展业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会展是会议与展览的统称,主要包括展览、会议、节事活动和奖励旅游。由于会展经济的发展是第三产业成熟化和完善化的标志,是现代城市发展、地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有着多方面的积极作用,近年来,许多城市都将会展业列入其“十一五”规划,会展业是与产业聚集和配套设施密切相关的,对于义乌来说,发展会展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与条件,我们有必要对义乌会展业的竞争力进行全面系统的综合分析,得出义乌会展业的发展对策,把义乌建成为国际性会展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9.
批发业作为主导产业对义乌城市化水平的提升是历史与文化、制度与管理、经济发展和规划建设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作用机制表现为连锁反应过程。即:制度作用推动主导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带动义乌城市规模的扩张和空间结构的优化;批发业联动其他产业发展,城市功能显著提升、各种资源和要素集聚能力增强;集聚作用驱动城市空间规模进一步扩大、空间结构发生新的变化,导致扩散作用增强;批发业的空间集聚与扩散加速了义乌城市化水平的提升,促进义乌市影响的空间范围扩大,成为浙中区域的经济中心。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义乌经济综合实力在全国县域范围内排名前20以内,外贸的高速发展为这个建立在市场上的城市注入了持续活力。众多中小外贸企业作为义乌经济的微观主体,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外贸企业的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员工的素质和能力,因此对义乌中小外贸企业人力资源的研究对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义乌城市生态系统景观结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希军  何平  沈守云 《经济地理》2006,26(6):1026-1029
利用1996、19992、0022、005年的义乌市遥感资料,对城市环线内的城市生态系统景观进行分类,用景观指数和转移矩阵分析法,在更宏观层次上分析了人类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996—2005年研究区自然景观减少了145.58hm2,年变化率2.05%,占研究区的百分比从8.95%下降到7.30%;半自然半人工景观减少了3 545.32hm2,变化量超过了1996年一半,年变化率6.17%,占研究区的百分比从72.33%下降到32.17%;人工景观增加了3 690.89hm2,年变化率24.82%,占研究区的百分比从18.72%上升到60.53%。研究区的城市生态系统景观演化就是自然景观和半自然半人工景观的“城市化”。  相似文献   

12.
基于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为解决新区建设发展所带来的新区苗圃生态、林木、土地空间等丧失问题,提出“城市新区苗圃地资源化”的概念,明确新区苗圃作为资源的规划建设理念,并进一步论证其可行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厘清资源化开发建设阶段中各环节逻辑关系与运行机制,对苗圃中各资源因子采取不同程度的取舍,建立起新区苗圃资源化开发建设3种模式。继而以义乌科创新区为例进行实践论证,阐述不同规划背景下苗圃资源利用的针对性和差异性,使得新区开发建设具有方向性与科学性,以期为后续城市新区苗圃地资源化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影响城市人口发展因素的基础上,以义乌市为例,从劳动生产率、产业结构变化、高贡献率行业三方面论证了政策变动因素与城市人口发展的关系,提出产业政策目标指向型城市人口规模计算的研究框架和计算步骤。  相似文献   

14.
城市道路景观除了功能性景观规划外,还应包括视觉艺术的环境景观设计。近年来城市道路蒂观绿化发展迅速,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针对目前城市生活性道路景观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由于房地产业兴起而客观造成居住小区范围内道路绿化景观日益改善这一现象,以南京市江宁宏景大道加州城小区边界道路路段景观为例,将其与一般路段对比,分析其在景观绿化中的优势之处,探索出一条城市道路景观建设管理模式的新思路,即责任到单位的“分区包干制”,以期在新城区各类型道路的景观建设中,起一定参考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对我国旧城改造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袁家冬 《经济地理》1998,18(3):25-29
本文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城市旧城改造中普遍存在的重视再开发,忽视修复与保护;重视城市土地利用,忽视城市环境建设;重视城市景观,忽视城市功能等问题,指出深化城市布局和地域结构的调整,加强城市环境的综合治理,重视城市近现代建筑的保护是今后我国城市旧城改造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城市景观作为城市文化的一种外在显现,叙述着城市所独有的蕴含,它是构成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真实地反映着社会的意识、城市的精神及城市文化发展的脉络。文章试图通过对城市景观设计的基础及发展方向进行剖析来探究其内在的构成,对城市景观的生态基础、功能、创作原则的构成要素进行辨析,把握城市景观设计内在的本质特征,进一步指出未来城市景观发展之路,即以景观之"技"传播文化之"道"。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进程带来如城市内涝等诸多环境问题,使得 海绵城市和低影响开发成为热点。城市住区绿地作为城市绿地 的一个重要类型,既是住区居民重要的景观游憩场地,也是海 绵城市低影响开发的重要海绵体,是兼具径流绩效和景观绩效 等综合绩效的复合设施。如何让雨水设施在发挥径流绩效的同 时兼具满足居民需求的景观绩效,是目前相关研究的难点和热 点。居民喜好度的研究是住区绿地雨水设施景观绩效优化提升 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联合分析法,遴选雨水收集、雨水转 输和雨水调蓄3个环节的源头减排雨水设施,模拟江南住区中 心绿地雨水设施场景收集居民评价,进行不同居民群体的设 施喜好度效用值相关性统计和住区绿地不同类型雨水设施效 用值及相对重要性分析。并通过走访、文献查阅解析所得数 据,为住区绿地雨水设施景观绩效提升和低影响开发设计提 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近年 来城市公园的使用率呈现迅速上升趋势。手机等智能电子设备 的高速发展,使人们可以在户外运动中监测自身活动轨迹、距 离和能量消耗等。以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为例,通过手机 信令、微博、百度POI等大数据与GIS技术结合,构建依托大 数据的GIS耦合模型,从游人的行为需求出发对公园的慢跑游 线、景点热度、游人空间分布等进行使用后量化评价,并针对 问题提出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景观优化策略。结果显示大 数据与GIS的结合可以为公园的景观优化提供客观且理性的整 改依据,从而更科学地指导城市公园的景观提升。  相似文献   

19.
山水城市、公园城市是当前城市规划和风景园林领域的热词,在中国几千年的园林与城市发展历史上,却并不是个全新事物,山、水、城、园的融合始终是中国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和理想目标。山水城市建设是一个持续发展、没有完形的动态过程。在近现代历史上,无锡曾经在城市山水资源开发和园林建设方面,有过2次系统的创新实践,这些探索上承历史、下启当代,与今天的山水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具有很高耦合度。对此开展梳理和分析,既还原了无锡山水城市建设的历史过程和真相,也为推进当代山水城市建设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0.
我国产业集群的形成主要有两种方式:①市场创造模式,即传统的产业集群;②政府引导模式。文章以浙江义乌和广东东莞为例,对产业集群与城市化发展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是城市化的发展主要是产业集群的发展。市场创造模式而形成产业集群的义乌,其小商品市场的发展推动了义乌城市化的快速提升,而东莞以大量吸引FDI,形成了基于FDI的产业集群,同样推动了东莞城市化的快速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