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2P即时网络技术在通信平台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P2P网络技术的发展,利用P2P即时网络技术在通讯平台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P2P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服务器客户端(C/S)的交流模式,使得利用网络开展即时通讯成为可能。利用P2P即时网络技术可以有效的减少通讯费用,且具有较高的传输效率,相比于传统的BBS、电子邮件等通讯方式,提高了用户之间的互动性。就P2P即时网络技术在通讯平台中的应用进行了一些探讨,分析了该网络应用的基本原理和安全性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
邱碧珍 《商》2014,(29):185-185
近年来,作为互联网金融的重要模式之一的P2P网络借贷非常活跃,发展也很迅速,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将P2P网络投资作为增加收益的一种投资渠道。P2P网络投资理财属于新型的投资方式,很多投资者并不能真正理解它存在的优点和缺点,以及该如何利用P2P平台进行正确的投资。国内关于P2P投资理财策略的文献也非常少。文章分析P2P网络投资理财存在的优点和缺点,并为投资者提供P2P网络理财投资策略。  相似文献   

3.
信息化时代的P2P网络金融业务给传统金融造成巨大冲击。民间金融机构积极推进以P2P业务为代表的金融制度创新和产品创新,有效促进了借贷双方的信息交流,增进融资效率且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本文阐述了民间金融机构的P2P网络金融产品的内涵与特点;从P2P网络金融业务的监管风险、技术风险及信用风险等方面揭示民间金融机构开展P2P网络金融业务所面临的风险;最后提出给予P2P网络营销模式的民间金融风险监管策略、民间金融新渠道拓展策略及民间金融的产品策略等民间金融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4.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是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P2P网络借贷的出现,为中小企业融资打开了一扇窗。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是由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高昂且融资结构单一、融资渠道较窄且缺乏多样化的原因,P2P网络借贷在参与主体、提供信贷产品、信息处理、手续办理等方面的优势为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提供了便利条件。针对P2P网络借贷服务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融资期限较短、经营风险和融资成本较高、平台监管缺乏等问题,应采取相应的对策,即中小企业要充分了解互联网金融特点,慎重选择P2P网贷平台;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实现依法监管;加快信用体系建设,推进信息公开与共享;适当扩展融资产品线。进而促进P2P网络借贷健康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中小企业。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以及网络信息化的高速发展,资本市场的筹资渠道也开始出现各种形式。资本筹资渠道开始从面对面的形式向P2P(peer-to-peer)网络借贷的方式转变。金融市场中P2P作为一种新型的筹资方式,在发展的同时也不断显现出一些风险。为了维持网络金融的快速持续性发展,加强金融市场的风险管理,继续构建合理有效的P2P网络借贷风险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6.
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广泛应用,虚拟实验成为教师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好的系统需要网络功能,要完成这些功能,就要把网络通过某种方式连接起来,这就存在穿透NAT的问题,利用UDP实现P2P网络穿越NAT的即时通讯技术解决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呈现出了爆发式的增长,尤其是P2P网络借贷市场,无论是平台数量还是市场借贷数额,都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这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一方面我们看到了P2P网贷行业的巨大发展前景,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正视P2P网贷平台的风险。本文认为P2P网络借贷平台主要问题有信息不对称问题、征信体系问题、风险管理模式问题、网络技术安全问题、内部员工管理问题和可能涉及投资人洗钱风险。这些风险严重影响了P2P网贷市场的发展,因此,P2P网络借贷平台必须加强风险管理,加强借款人审核力度,引入第三方担保机制,加强投资人审核,杜绝洗钱风险,同时也要加强内部员工管理,维护平台网络技术安全,加强信息披露。通过这些措施来摆脱困境,提升平台竞争实力。  相似文献   

8.
P2P技术和应用是日前Internet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在P2P让人们通过互联网自接交互,使得网络上的沟通变得高效、有接共享和交互,随着P2P研究的进一步深入,P2P技术正在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  相似文献   

9.
P2P网络借贷平台近些年在我国发展的极为迅速,2011年以来,我国P2P网络借贷行业每年都呈现出多倍增长态势,到15年初,我国P2P网络借贷以达到936家。P2P网络借贷有效推动了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融资渠道。但P2P网络借贷平台在长期运作中的风险问题不断,给客户财产带来了安全隐患。因此,监管部门必须要针对此类问题采取一定措施,提高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安全性,进而保障我国金融行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P2P技术就是在个人计算机之间直接进行资源和服务的共享。P2P技术克服了传统c/s模式的服务器单点性能瓶颈的缺陷,极大的发掘互联网中的节点的潜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同时,它在对等计算、协同工作、搜索引擎等其他方面也具有非常大的优势,本文深入的剖析了移动P2P网络系统的体系结构。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和金融改革的快速发展,P2P网络借贷应运而生。P2P网络借贷贷是通过信息和互联网技术,为个人之间的借贷提供信息中介服务,从而满足个人和微型企业主的信贷和投资需求,它是传统金融的有效补充。P2P网络借贷具有便捷性和低成本的优点,近两年来得到了飞速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P2P网络借贷发展的现状,并针对该行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到来,基于互联网金融的P2P网络借贷已逐渐发展成为个人和企业融资渠道的重要补充。我国P2P网络借贷经过8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模式,但也给监管当局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本文根据我国P2P网络借贷模式中存在的风险,为P2P网络借贷行业制定有针对性的监管方案。  相似文献   

13.
辛宪 《商业科技》2009,(21):19-22
近年来,伴随着网络的全球化发展,P2P企业开始在国外和我国出现,P2P信贷模式也逐渐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但是,由于P2P模式是新兴事物,目前理论界对其所进行的系统研究是十分缺乏的。本文通过对中外典型P2P企业的调查归纳,对P2P企业运营模式进行了系统化的微观探索。  相似文献   

14.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的发展空前繁荣,它已成为一种广泛采用的交易方式,但日益增加的网络资源对服务器性能要求越来越高,这制约了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由于P2P技术适应电子商务对信息的搜索和协同能力,近年来,P2P电子商务正作为一种新兴的电子商务模式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15.
P2P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P2P是一种新的Intemet应用模式。与传统的C/S技术相比,它在网络资源利用率、消除服务器瓶颈等多方面有明显的优势。本文在分析P2P技术与C/S技术差别的基础上,研究了P2P技术在电子商务领域中的结构框架,并肯定地提出新一代电子商务,必将基于P2P技术构建。  相似文献   

16.
《商》2016,(14)
中国的P2P网络借贷起步于2007年,之后的这些年随着网络平台的发展和推广,这种网络借贷也迅速普及开来,这就让民众多了一个投资和融资的渠道。然而在人们享受这种便捷实际的互联网红利的同时,P2P网络借贷的安全风险也越发频繁的被人们所提及。通过分析以往我国发生的P2P网络借贷安全事件来寻找当下P2P网络借贷所存在的风险和漏洞,并且针对这些已经暴露出来的问题寻求出可行而有效的解决方案,从而促进网络借贷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不知何时,互联网金融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其中备受关注的当属新兴火热的P2P理财模式的网络借贷平台,P2P是现有银行体系的补充板块,是民家借贷网络版,借用互联网提供信息,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和融资便利,目前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而迅速崛起。本文在介绍P2P理财模式的发展现状上,提出对农村市场P2P理财模式的营销策略研究。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进步,P2P网络逐渐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P2P网络是一种网络模型,在这种网络模型中所有网络节点都是对等的,这种对等的网络模型使得P2P网络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但P2P网络也存在诸多安全方面的不足.本文介绍P2P网络优缺点,并对其在windows系统中的安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韩琪 《商场现代化》2010,(18):97-98
P2P技术的出现深刻改变了网络中的信息传递模式,基于P2P技术的文件共享己成为网络上信息共享的主要方式,使用P2P软件后,个人用户不需要通过服务器就可以实现与他人的资源共享,网络资源得以整合与累积。自2000年P2P技术在我国广泛应用,国内相关主体的矛盾也日益暴露,我国著作权制度受到了潜在的冲击。因此,必须对现有的版权法律制度进行调整,以达到版权人利益的维护与科技发展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20.
张玉通 《商》2014,(21):238-238
P2P网络借贷是民间借贷的创新与进步,极大地提高了资本运作效率,使资本流动加快,为中小企业融资以及个人理财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渠道;但由于P2P网络借贷的发展时间较短,法律监管尚未健全,以及其自身的互联网特性,使得P2P网络借贷运作过程中风险较大,存在问题较多。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我国P2P行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风险,并针对性的提出防范措施及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