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工作的环节中,每个人对于工作标准高低的认定都不相同,有时候被认为是吹毛求疵的要求,很可能就是成功的关键所在。记得我刚毕业时,曾到过一家公司上班。上班的头一个月,老板就只指派我接电话、倒茶水、扫厕所的工作,而且每项工作都要求十分严谨。例如接电话时,对于客户所交代的留言,除了要用纸笔记下之外,务必要复诵确认一遍;倒茶水时,要记下每个人专属的茶杯,绝不能搞混;清扫厕所的工作,虽然每天都有保洁人员在做,但还是要将厕所死角再检查清扫一遍。当时我只直觉老板交付这些啰嗦的琐事,根本是在找麻烦。但是后来我才发现,这三项看似不…  相似文献   

2.
上班第一天,老板给我一个下马威。单位规定,员工上班时不准穿高跟鞋。那天我正好穿了一双新买的高跟鞋,没想到被老板一顿批。他说我第一天上班就违规,要罚款50元。当时我被人数落的滋味很不好受,何况是因为穿鞋子这种小事。从此,我就和老板结了“梁子”,以为他成心找我茬。一个人一旦看对方不顺眼,就会觉得对方事事碍眼,觉得老板坏透了。  相似文献   

3.
为什么每次这些老板都是在人才流失的时候才意识到人才的重要呢?为什么每次都是好了伤疤忘了疼呢?为什么要等到我走得时候才说爱我呢?其中这里面的主要原因是表现在几个方面.一、老板对待人才的观念意识;二、对内部管理流程的规范不具体和管理执行力上没有很好的下工夫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很多的民营企业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下迅速崛起.由开始的几个人一下子发展到几百人或者几千人、万人.由于这些老板以前就没管理过这么多人的公司,就存在以下思想.  相似文献   

4.
看到同事大刘在公司群里留言要来公司上班,我们顿时如临大敌,都纷纷劝老板,有的说:"千万不能让大刘来上班,如果他来了,我们就麻烦了。"有的说:"大刘来上海,我不反对,但是我反对他在我们公司上班。"更有的说:"为了安全起见,我们就别叫他过来上班了,在外面又不是招不到人,再招一个就是了……"  相似文献   

5.
案例1 工作压力年底来袭 讲述者:田敏某世界500强企业精英 工作年限:7年 工作7年来,每年的12月都是最让我头疼的一个时间段,我可以清晰地感觉到一种强烈的抑郁情绪正在袭击着我.年底,本该是带着好心情去总结收获、规划新一年的计划,但我却从没有过这样的积极情绪,原因说来复杂,但归纳出来只有两点:一、我的老板是个工作成瘾的人,每到年末时,他的紧张情绪会透过一些言语表现出来,从而也就加大了对员工的要求;二、我是个偏于悲观的人,面对自己的竞争对手,我不敢有半点儿松懈,生怕被这竞争激烈的职场淘汰,生存压力是我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忧老怪 《新前程》2006,(2):96-96
我老板以前是我的同级,也是我的好朋友。朋友之间就应该讲义气,时吧?他升迁后我就更愿意为他两肋插刀。平常需要赶项目进度时,我都主动留下来加班。甚至牺牲假期;当项目出现纰漏时。我也愿意为他扛下应负的责任。但让我伤心的是,他并不是很义气。前一段时间公司执行一项新策略,这项任务充满了许多不确定的挑战与风险,为此我几乎每天都加班到很晚,因而早上来上班的时候迟到了几次。大老板为此在部门会议上点了我的名,结果我的朋友上司竟然没有为我做任何解释!  相似文献   

7.
《政策与管理》2008,(23):100-101
一个人对于爱好到底可以痴迷到什么地步?这一点日本人总是让我吃凉。在去日本之前,总听人说日本是极其无趣的,但是到了日本却发现,日本人都有很奇怪的爱好,而且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曾经有个同学喜欢玩乐高玩具,很多人都玩过,可能都会说自己也爱玩,但是是否能到她那个地步,我实在不好说。她可以什么参照物都没有,看着就像是随意在做造型,  相似文献   

8.
我创业有二十几年了,现在有两个核心企业,一个拥有中国醋饮料领导品牌天地壹号,另一个是拥有中国最大高端土猪肉连锁品牌壹号土猪,这两个都属于传统行业.传统行业从小做起,生命力往往会更强大尽管在创业的道路上我有过很多尝试,做过房地产,后来又卖酒,卖饮料,卖猪肉,但一直以来我都不敢大规模投资.因为我知道一个传统的行业,表面上看简简单单,但实际上有太多的道道,太多各种各样的东西.很多老板不懂我们做企业,如果是传统行业,我们慢慢做,生命往往会更强大.比如我养猪,刚开始的时候,尽管我们很有钱,但我都是小心翼翼的.我先养殖几百头猪,甚至我跟农民订单,先养一点点,之后我发现这个东西还行,然后我在慢慢扩,这几年我才大规模地扩.但很多老板不懂这些.我记得5年前,有一个老板的饭馆开业,非常豪华,他原来是做房地产的.但是我一到那里,他请我吃第一顿,我就知道他绝对撑不下去,尽管当时是免费的.  相似文献   

9.
张成 《秘书工作》2014,(3):79-80
正打杂,就是做杂事,干一些看似不重要的活儿。其实,许多成功人士,都是从打杂起步,最终成为行家里手的。我不是什么成功人士,却也真切地感受到了打杂让人受益匪浅。我是从部队转业分配到地方组织人事部门工作的。在部队,我主修的专业是野战指挥,后来也从事过政治宣传教育工作,但基本上与组织人事部门的业务没多大联系。刚上班时,领导  相似文献   

10.
小幽默     
一职员已两天没有上班,当他第三天来到公司时,老板抱怨说:“你这两天干什么去了?” 职员答道:“我不小心从三楼窗口跌到大街上去了。” 老板气冲冲责问:“从三楼跌下去要两天吗?”  相似文献   

11.
一位朋友告诉我,他所在的企业是某鼎鼎大名的民营企业,但老板总喜欢把主动辞职的员工硬说成是被公司开除的。且不去讨论老板的动机是什么,员工的主动辞职被这位老板视为背叛了,如果用“开除”这个词来描述,是这位老板自然而然的心理反应。在这种忠诚的观念下,员工需要忠诚的主体是个人——老板或者员工的直接主管。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里忠君思想的历史给许多人留下的对忠诚的理解常常是这种对个人的忠诚。在今天的许多企业里,员工、老板也都不会对这个约定俗成的观念产生怀疑。在老板表现并无失常的情况下,辞职的不忠诚行为依然不被老板认可…  相似文献   

12.
老板的奔驰与员工的班车 舒尔茨也是出身贫寒.7岁时,父亲在工作时摔断了脚踝,没有医疗保险,没有工伤赔偿."我父亲从来没有从自己的工作中获得过人生的尊严和生活的意义."舒尔茨暗暗发誓,"倘若我有出头的一天,我一定不让别人沦落到这种地步."我们身边有这样的老板吗?同样出身贫寒的中国老板是否也有同样的志向呢?  相似文献   

13.
南方某玩具厂生产的一批长毛绒动物玩具出口到日本,由于造型新颖、色泽鲜艳、价格低廉,颇受日本儿童喜爱。第二批长毛绒动物玩具运到日本后,在销售时营业员发现了一根针。这位营业员就把这根针交给了老板,老板一翻仓,进行了检查,发现第二批毛绒玩具里有不少是“棉里藏针”的。日本老板当即与生产厂家联系,诉说质量不合格。该厂接到日本老板的诉说,急把第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那些诸如过春节要给孩子压岁钱,晚辈要给家里的老人磕头的规矩;难得的假期却要勉强自己陪父母一起过,不但没有得到休息,反而比上班还累的做法,更是让魏克托感慨:“中国的春节过得太死板,规矩又太多,而且都是惩罚人的,很多和我同龄的人都不想过春节了。”  相似文献   

15.
打架后的思考1992年12月19日星期六天气:晴昨天下午上班时,我和工友邓小斌发生了口角。邓小斌是四川人,初中毕业,在厂里当印刷工。他和我同龄,也是孤身一人闯荡羊城的。他以前在四川也干过印刷工作,技术很好,他每个月的工资收入是我的两倍。今天下午发生口角,是因为他在其它工友面前说我的坏话,他说我为了拍老板的马屁,在老板面前告密,打小报告,说了很多其它工  相似文献   

16.
我是一个从底层技术人员一步步成长起来的研发部门管理者,比较理解研发人员的工作规律和诉求,因此在管理上尝试一些人性化的方法,如上班不用打卡,加班有加班餐,下班太晚可以打车等。但很快就遇到了尴尬:不打卡就有些人来得很晚,应该上午9点上班,11点才到,下班又会走得很早;一些单身员工不加班就在办公室打游戏,  相似文献   

17.
边看边说     
老板过年,别样的情趣新春佳节是中国人雷打不动的团圆之日,在中国人的意识里,春节是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春节的到来,使忙碌了一年的人们终于可以放松一下,可以与家人好好团聚。老板们也不例外,但他们的过年方式要比普通人们更加丰富多彩。看了贵刊2006年2月号的封面文章《老板过年》后,让我顿觉眼前一亮,轻松愉快的主题正好符合新春佳节的意境,也让我了解了那些大老板们过年的别样生活。同样忙碌了一年,一些老板在春节时依然要继续忙碌。他们有的要和自己的同事度过,也有很多人选择了给自己一个放松的机会。当当网的老板俞渝把过年形容为“生…  相似文献   

18.
一位美国乡下小伙子去应聘城里某大百货公司的销售员。老板问他:“你以前做过销售员吗?”他回答说:“我以前是村里挨家挨户推销的小贩。”老板喜欢他的机灵:“你明天可以来上班了。下班的时候,我会来看你。”  相似文献   

19.
城市周末     
已经是下午6点半了,我看了看表,站起身说:“先到这里,这件事下周再说。”在周末的这个时候还有人肯摊了一桌子的文件,对牢老板的一张脸冥思苦索,足感盛情。况且一班人马都是青春年少,我不能太不识趣。一句话出口,办公室里的四个人全部如蒙大赦,在5分钟之内走得干干净净。我就知道留人不留心,  相似文献   

20.
为了每周有个休息日,马文举等五人与他们工作的酒店老板“打”上了法庭。酒店的其他员工都觉得:“为这点儿小事与老板打官司,真划不来。”可是,马文举他们非要较这个真儿。在法庭上,马文举作为原告的代表首先发言,他说:“我们自1996年到酒店工作后,至今从未享受过周休日。我们提出休假,但经理不批准。我认为酒店老板侵犯了我们的休息权,我们要求酒店给予享受每周休息日的待遇。”轮到被告答辩时,酒店老板说:“马文举等人每日才工作5.5小时,每周工作共38.5小时,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