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资本深化、人力资本积累与中国经济持续增长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针对近年来中国经济转轨过程中呈现资本深化的特征,引入人力资本积累因素进行分析。分析表明:中国的资本-产出比在1978~1994年呈现逐年下降的态势,1994~1998年呈现上升趋势,1999~2003年出现缓慢下降趋势;1978年以来,中国人力资本存量不断提高,并且由于存在人力资本的外部性,导致人均物质资本上升,但这种人均物质资本和资本-产出比的上升由于人力资本边际报酬递增的作用,使整个经济具有可持续的增长;物质资本积累是中国过去20多年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因素,人力资本存量增长缓慢,但在近几年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2.
文章基于改进的STIRPAT模型,以1995-2010年按碳排放特征分组的中国工业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研究了我国工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具有U型曲线特征,拐点处的经济产出高排放强度行业低于低排放强度行业。资本存量对工业碳排放的正向影响作用大于劳动力总量,科研投入有利于高排放强度行业减排,化石能源结构调整不能促进工业减排。  相似文献   

3.
资本流入不仅仅使得转轨国家产出增长,更重要的是,它可以避免转轨国家转轨初期产业结构之存量调整;资本流出不仅仅使得转轨国家产出减少,更重要的是,它会加剧转轨国家转轨初期产业结构之存量调整。外资流入劳动密集型产业虽然直接地避免了转轨初期产业结构之存量调整,但这还不是问题的全部,更重要的是,外资流入提高了均衡状态下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比重,这又起到了避免转轨初期产业结构之存量调整的作用。对于转轨国家来说,资本流入具有增量调整之功效,有助于克服转轨经济之两难困境。  相似文献   

4.
中国经济转轨时期的社会资本具有过渡的性质。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转轨时期社会资本存量的积极作用正在减退,已成为发展的制约因素。必须对现有的社会资本存量进行改造,增加现代意义社会资本的规模,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经济的实际运行中,过去粗放型经济增长的模式还是一直在持续进行。实质上。该模式源于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政府主导的投资。从总供给一总需求模型来看,这属于单方面的总需求管理。通过改善供给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推动宏观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目前,它主要受劳动力供给、资本存量以及技术进步的影响与约束。改善供给,首要前提经济必须是外向型的,其次要以工业化为核心内容,此外,还要有相应稳定、宽松金融环境的支持。  相似文献   

6.
以服务业与服务贸易为主要内容的服务经济迅速崛起,成为20世纪中叶以后世界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浙江省依靠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改革的先发优势及民间活跃的制度创新,形成了以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专业市场和块状经济为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对于规模经济显著、对人才及信息技术依赖性强并主要由城市化带动的现代服务业,其优势不复存在。浙江经济面临着如何继续保持全国领先的巨大挑战。虽然近年来浙江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2000—2005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4%,2006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6288.2亿元,占GDP比重为40.2%,但工业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见表1)。如何在新形势下发展浙江服务业,从而保持浙江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君营 《宁波通讯》2013,(3):46-46
新年伊始,在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鼓舞下,宁波工业企业呈现千军万马忙转型,满怀信心谋发展的新局面。展望新的一年,任重而道远。中国30年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出现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奇迹。但支持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诸多红利,例如制度转轨、劳动力、外资外贸等资源优势开始消退。这就倒逼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使经济  相似文献   

8.
中国大中型工业的成本效率分析:1995~2002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涂正革  肖耿 《世界经济》2007,4(7):47-55
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有效管理是工业转变增长模式的关键。本文借助Malmquist指数思想和数据包络分析(DEA)技术,构建了面板数据下的非参数成本前沿模型系统,并基于成本前沿模型将成本变化分解为技术效率、要素配置效率、前沿技术进步、产出规模和要素价格五大因素的变化。研究发现1995~2002年,中国大中型工业38个行业的成本降低指数由1996年的-9%上升到2002年的15.4%,集约型增长行业个数由1996年的11个上升到2002年的34个。据此本文得出结论:随着中国经济逐渐融入国际经济竞争的大舞台,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之间的交互作用推动中国工业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至少在大中型工业层面,以效率为增长动力的集约型工业雏形在世纪之交已经显现。  相似文献   

9.
唐勇 《湖北经济管理》2009,(14):102-103
本文在对北京1978—2007年资本存量进行估算的基础上.运用索洛模型对北京的道格拉斯总量生产函数进行估计,定量测算出北京改革开放30年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本文还提出,从2006年开始,北京已经成功的从以投资推动的外延式经济增长模式向以科技创新为主的内涵式经济增长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10.
伍琴 《老区建设》2010,(16):17-18
本文根据永续盘存法原理估算了中国1952—2007年固定资本存量,并将自发投资定义为弥补上年固定资本存量消耗而进行的投资,从而估算出1952—2007年中国自发投资数据。本文还指出需调整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以促进经济健康平稳可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1.
产业集群是一种重要的经济组织形式,自20世纪90年代初在我国沿海部分省市初步形成后,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文章结合重庆产业集群的现状,与浙江产业集群进行了比较,得出重庆产业集群发展的竞争优势,进而对重庆产业集群的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熊华林  李应春 《科技和产业》2010,10(5):62-65,69
运用索洛模型对三明市经济增长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三明市的经济增长主要表现为资本驱动的外延式增长,新世纪以来这种趋势更明显,2000-2007年期间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负值。因此,本文提出,三明市应当在注重加大投入的同时,也应当注意提高投入的效益,注重科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尤其对于拉动全市经济发展的那些主导产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这些产业的生产率,加强这些产业的产业竞争力,实现全市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1992-2007年统计数据为基础,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方法,对西北地区产业结构变迁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效应进行总体评价,进而重点研究了西部开发以来,西北地区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地域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1992-2007年统计数据为基础,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方法,对西北地区产业结构变迁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效应进行总体评价,进而重点研究了西部开发以来,西北地区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地域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5.
广东对外贸易的发展是我国外贸发展中的奇迹,其贸易增长一直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广东省出口贸易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贸易方式不均衡,加工贸易发达,一般贸易相对滞后.本文试图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研究加工贸易、一般贸易对广东经济的贡献度,以此来考察广东省现有的贸易方式结构的合理性,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变化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1990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实证分析了进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变化的影响与作用途径。本文的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水平总体处于不断上升趋势;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变化有负面影响,而进口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变化有正面影响,这是由于出口贸易的过度扩张对我国物价稳定、供给结构与地区结构的优化以及"节能减排"等方面带来了不利影响,而进口贸易不但具有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而且对稳定国内物价、促进国内消费与"节能减排"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产业结构变动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采用多部门经济模型产业结构贡献度测算方法,对1954-200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测算,发现产业结构变动对其经济增长的贡献具有阶段性和周期性等特点.随着兵团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进行,产业结构变动对兵团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所提高,要改变兵团产业结构不合理、层次低的状态,继续坚持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是兵团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朱雅珣 《特区经济》2013,(1):186-188
碳税的开征在短期内会阻碍相关宏观经济指标的增长,但长期内会对经济有助推作用,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论文主要梳理和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对碳税经济效应的研究,集中表现在GDP、产业结构、区域经济三个方面的影响。最后论文还探讨了后续研究的方向,对于进一步深化我国碳税的理论研究和制度建设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通过发展生产者服务业促进我国现代服务业进步,关系到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全球产业价值链地位的提高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以政府视角为切入点,提出拉动内需根本在于发展现代服务业。政府的积极介入与扶植,提升服务外包产业的规模与质量,形成生产者服务业有效集聚,利用产业集聚凝聚竞争力,最终将完成产业价值链地位的攀升。针对中国地区经济现状的差异,从分地区协调发展角度提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新型工业化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斌  陈军 《特区经济》2007,(8):276-278
新型工业化是中国工业发展的新阶段,也是中国21世纪经济发展战略的新选择。本文对中国新型工业化的研究进行了综述,重点分析了2002年以来新型工业化在中国的理论与实践。目前,有关中国新型工业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传统工业化的评价、新型工业化的总体战略、新型工业化的实现途径、新型工业化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实践与评价标准等研究领域。本文还在总结中国新型工业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国外工业化理论与实践,对中国新型工业化的研究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