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推进城镇化建设,提高城镇化质量,是中国各地方政府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主要任务之一。具体到每一个城市,在城镇化建设方面,面临着不同的现实、选择和办法。两会期间,《中国经济周刊》采访了多位地方政府的市长,听一听他们对城镇化的思考和做法。  相似文献   

2.
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巨大的融资作为支撑,地方政府如何平衡好融资需求和债务风险控制的关系,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关键环节。目前我国地方政府的融资体系存在融资渠道单一、举债规模的可持续性不足和监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难以满足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资金需求。长远来看,拓宽政府融资渠道、发挥保险业的风险分散功能和政策性金融的先导作用以及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风险监管是顺利推进新型城镇化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一环,如何结合地方实际,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是地方政府应该解决的首要问题。文章通过对柳林县特色农业园区的考察,分析该地区独特的"1+2"发展模式所遇到的困境,并提出一些对策性的思考,为柳林县地方城镇化发展困境的破解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4.
城镇化建设的财政政策选择——呼唤市政建设债券发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镇化的实质是工业化、现代化,是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一步发展的载体。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城镇化建设是需要大量资金的,但是现在有些地方政府对于城镇化建设所需资金筹集方面却存在误区,认为城镇化建设的资金,主要是在上级机关手里,因而几乎用全部精力跑上级机关要资金、争项目、找贷款,从而使中央、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压力都很大。针对这种情形,为了更好地推动城镇化进程,缓解财政支出压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本文就财政如何进一步支持城镇化建设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即呼唤  相似文献   

5.
正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苏明认为,房产税将会成为地方政府支持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毫无疑问,推进城镇化建设需要大笔资金投入。通过扩大房产税试点范围,以及新增环境税、资源税等税种,的确可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为城镇化建设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但是,城镇化发展资金来源靠税收供给模式,通过增加税收手段  相似文献   

6.
董露茜 《新财经》2013,(2):37-39
在信托被堵、银行贷款收紧的大背景下,或许保险资金能成为解决城镇化资金来源的一个重要渠道。据投行测算,仅基础设施和不动产两项,目前保险资金能够为城镇化建设提供的资金就可达1.2万亿元。新型城镇化的推行急需大把资金,但2012年年底,四部委一纸《关于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融资行为的通知》(463号文),堵住了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与非银行资金的合作模式。尽管银行贷款受到严格限制,但2012年地方政府通过信托、私募等多渠道继续融资,极大地缓解了地方财政  相似文献   

7.
中国城镇化是一种政府主导型的城镇化,政府有关城镇化的政策导向对城镇化进程至关重要。2005年以来天津进行的示范小城镇建设探索和实践,走出了一条大城市周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道路。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天津示范小城镇建设的城镇化政策创新案例,为我国推进农村城镇化提供实践层面的借鉴经验,进而提出系统配套的农村城镇化政策设计方向。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2005-2013年全国29个省区面板数据,从支出和收入分权角度,对财政分权(政府纵向竞争)、地方政府竞争(横向竞争)与区域城镇化的动态关系进行实证研究,重点对影响城镇化的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竞争综合效应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财政支出分权度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大于收入分权;分权度与地方政府竞争的综合效应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东西部地区尤其显著。认为要实现新型城镇化,应加快推动财税体制改革,减轻地方政府负担,同时加强对于东中西部区际产业转移的鼓励和引导,实现三大区域利用外资比例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城镇化战略、城镇化模式、城镇化速度、城镇化与扩大内需、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等五个方面对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和梳理。文章认为,已有的研究成果为中国特色城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和启发,但中国特色城镇化建设还需要理论界更为系统的研究和决策层完善顶层设计,重点解决好城镇化过程中的农地产权、户籍制度改革、农民工市民化就业、金融支持和提高城镇化率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力求将地方政府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投融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要素整合到一起,在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框架下,为地方政府提供一揽子综合型的智囊服务和要素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1.
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中国新型城镇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正处于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经济转型和体制转轨时期。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人的发展的现实基础并具有导向和规范作用,人的发展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在条件并对其具有决定性影响。未来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发展理念,把握好人的发展与城镇化建设的关系,重点是要推动城乡一体化、完善市场机制和强化政府治理、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和促进农民市民化,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2.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体现.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新型城镇化面临着众多挑战.该怎样发展城镇化.发展怎样的城镇化.怎样合理推进城市化进程.是目前学界与政府共同思索与面对的问题.本文拟从新型城镇化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出发.分析探索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可选路径.  相似文献   

13.
未来城镇化建设资金的供小于求使得未来我国城镇化建设面临融资难的问题.而城镇化建设对于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助力中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从政府各项文件来看,PPP模式成为解决城镇化融资问题、化解传统融资过程中累积的地方债风险的重要武器.本文主要探讨了当前热捧的PPP模式对中国经济的积极作用:解决城镇化融资问题、推进市场配置资源的进程、提高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效率等,以及当前在我国推行PPP模式所存在的问题:市场风险、法律风险、政府信用风险等.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总结了县级政府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探索实践,得出县级政府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启示:县级政府要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产业联动发展为支撑、以城乡统筹发展为驱动、以化解"三农"难题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持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正在快速推进,在城镇化过程中,文化资源受到极大的冲击,文化保护刻不容缓。随着新型城镇化理念的提出,城镇文化建设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本文在把握新型城镇化涵义的基础上,通过对绍兴莲花落这种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形式的现状进行探究,旨在为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如何对地方曲艺采取有效保护,并促使其科学发展提供研究案例。  相似文献   

16.
2014年3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出台,新型城镇化建设提速。社会各界认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将是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内需、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路径。面对以前的城镇化导致的生态恶化、环境污染、大城市病,各地政府也在试图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的中国路径。因南水北调工程,湖北荆州市、潜江市、天门市、荆门市被一条江汉运河更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四市也以生态文化旅游为特色的进行新型城镇带建设。这一被称为江汉运河生态旅游城镇带的样本,被寄予厚望,能否成为中国新型城镇化探索的样本?在第十四届中国经济论坛上,来自高层、地方和企业的新型城镇化实践者济济一堂,畅所欲言。  相似文献   

17.
胡伶俐  施祖麟 《特区经济》2006,211(8):362-364
加快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的战略重点和难点。城镇化的发展是工业化、市场化与城镇化的三位一体。首先,城镇化是一个循环累积上升的过程。产业集聚推动城镇化的关键在于产业和市场作为一个循环系统共同推动了城镇化发展的必要因素——区域环境的提升过程。其次,地方环境的不断改善使得该区域得到进一步提升,促进了就业、产业分工和市场的发展,推动了基础设施等硬环境和投资发展等软环境,即推动了城镇化的发展。最后,政府参与建立市场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陈明捷  吴燕  张静 《北方经济》2012,(13):62-63
城镇化指的是农村人口和非农产业不断由农村向城镇地区集中的社会经济过程。2007年召开的“十七大”提出了“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2007年我国地方经济出现的几大问题之一也包括城镇化发展过快的问题。但是,当前对城镇化的研究绝大多数都没有离开城镇化建设的意义这一主题,或者是对城镇化的概念进行论述,本文试图避开这些话题直接探讨如何进行城镇化这一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9.
陈静红 《中国经贸》2012,(6):152-153
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面临诸多问题,若还是过分依赖出口和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已经不妥。新形势下,实施城镇化将是国家今后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点战略所在。如何走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本文认为中国的城镇化道路应是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前提下,重点发展小城镇。地方政府应科学制订小城镇化规划,在国家宏观政策和制度变革的保障下,以产业化为内在动力,走适合自己的小城镇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0.
目前,地方政府融资体制改革正在全面展开,城镇化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如何引进民间资本成为重要议题。文章主要探究在互联网金融大背景下,利用P2G互联网平台来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融资的创新模式及其融资特征,并提出在有效控制风险的条件下,合理运用P2G模式进行城镇建设融资,补充城镇化建设资金缺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