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定向增发、代理冲突与中小投资者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006-2010年上市公司定向增发事件为样本,系统研究了定向增发过程中大股东对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侵害问题.实证研究发现:面向大股东发行的折价率最高,面向大股东和机构投资者发行的折价率居中,面向机构投资者发行的折价率最低.大股东通过定向增发提高了股权集中度,进一步巩固了控制权地位,通过低价发行侵占了中小投资者权益.降低大股东的认购比例、降低资产认购比例、降低增发后与增发前股权集中度之差、减少增发规模、提高公司规模可以有效地制衡大股东在定向增发过程中侵害中小投资者的程度.提高增发前的股权集中度、聘请“十大”券商作为主承销商、改善治理环境、实际控制人为国有机构都没有起到约束大股东进行利益侵占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2013年至2015年间公告的上市公司定向增发新股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上市公司的研发支出与关联股东认购定向增发新股股份的关系。研究发现,定向增发新股公司研发支出的强度越大,关联股东认购本公司定向增发股份的比例越高;定向增发新股公司费用化的研发支出越大,关联股东认购的比例越高;并且当定向增发新股公司信息不对称程度越高时,定向增发新股公司研发支出的强度、费用化的研发支出与关联股东认购本公司定向增发股份的比例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越显著。这一研究反映了我国会计准则中关于研发费用的处理仍然存在缺陷,并揭示了关联股东利用研发费用的资本化与费用化达到低价认购本公司发行的定向增发新股股份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股权分置改革解决了我国资本市场上"同股不同权"的现象,但其仍未解决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及侵犯小股东利益的行为。大股东的"掏空"行为在侵占公司资源和其他中小股东利益的同时,也扰乱资本市场的秩序。分析定向增发前后大股东行为,对比其在定向增发前后的利益变化,发现大股东"掏空"行为的动因、手段及影响,制定针对规范控股股东行为的规则变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我国A股市场发布大股东增持公司股份公告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大股东增持的短期市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大股东增持行为会在短期内带来显著为正的市场效应,公司经营绩效、大股东增持比例以及增持前股票价格走势和市场效应显著正相关,公司股价估值程度同市场效应显著负相关,并且非国有企业市场效应比国有企业更强烈,市场效应在熊市中比在牛市中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大股东和机构投资者热衷于参与上市公司定向增发,通过低吸高抛圈钱套利,大肆侵占小股东利益。这已成为近几年中国证券市场的普遍现象。上市公司大股东能够进行套利的根本原因在于定向增发的发行价格远低于即期市场价格,而发行价格又建立在由定价基准日决定的发行最低限价基础之上。本文从分析定向增发定价基准日的选择对发行价格影响的角度出发,通过案例分析对其关系进行研究,认为大股东倾向于选择董事会决议公告日作为定价基准日,变相压低发行价格,把定向增发作为利益输送或套利的工具。为了避免这种损害小股东利益的行为,应提倡将发行日的首日作为定价基准日。  相似文献   

6.
李平  李刚 《武汉金融》2015,(3):31-34
股权分置改革以来,定向增发逐渐成为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首选方式,部分投资者甚至将定向增发后的财务表现过分"神话",认为其本质上具有低风险、高回报的投资特征。本文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证研究,深入探讨这种追捧行为是否理性。一方面,本文简要梳理国内外学者关于定向增发对经营绩效、对股东财富与业绩表现、股价表现与资金配置、对大股东与小股东利益协同等方面影响的研究。另一方面,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模型开展实证分析,发现上市公司在定向增发前后短期内的经营绩效并无显著变化,但对于有大股东参与的定向增发,其绩效改善程度强于没有大股东参与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周鸣 《新金融》2012,(6):60-63
有较多研究上市公司再融资之后业绩并未改善的现象,但是涉及到控股股东增发认购比例是否会对上市公司未来业绩产生影响的研究较少,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大股东增发认购比例这个细化角度对业绩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公司定向增发过后三个会计年度的业绩是逐年下滑的,而且大股东认购比例对上市公司再融资之后更远期限的业绩负向影响更大.主要原因是中国的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着“一股独大”的特征,大股东转嫁掏空成本的做法会显著地影响到上市公司再融资之后的真实业绩.  相似文献   

8.
本文考察了大股东控制下的上市公司定向增发折价及其价值影响,以探求定向增发是否是上市公司的控股大股东进行财富转移的一种工具。研究发现:大股东的机会主义行为动机是影响上市公司进行定向增发的重要因素,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的折价水平和大股东认购比例共同决定了大股东是否从上市公司转移财富及其转移财富的多寡。本文结论对投资者投资决策,政府部门进一步完善定向增发监管政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不同于上市公司公开发行股票或债券的融资模式,定向增发属于再融资途径,对于解决流动资金短缺、实现扩股增资、参与公司重组和并购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但定向增发往往牵涉到的高额利益输送、大股东压迫小股东等问题亟待法律调整和规制.在重构监管思路的市场观念之下,宜借鉴美国私募发行的法律规则,从发行人与认购人两个维度扩展法律规制的边界,实现对中小股东的有力保护.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中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后派发现金股利行为与公司长期绩效的关系出发,对我国上市公司利益输送行为进行研究。上市公司向其大股东及关联方实施定向增发,经营绩效在短期内能够显著上升,但是长期绩效会逐渐变差;定向增发后派发现金股利的行为会使长期绩效进一步恶化;派发现金股利水平越高,公司长期绩效越差。定向增发后派发现金股利行为已成为大股东向其自身进行利益输送的一种方式,有损公司长期绩效,侵害中小投资者利益。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侵犯股东权益的案例频频发生,尤其是侵犯中小股东权益的现象屡禁不止。本文以重庆百货对大股东的定向增发为例,研究了上市公司向大股东定向增发的方案实施过程中大股东和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匹配问题。我们发现:虽然重庆百货大股东实行定向增发以后,全额拥有重庆新世纪百货的股份,但并没有带来合并后的资源整合优势,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削弱了中小股的股份额,使中小股东的利益受到损害。  相似文献   

12.
韩京芳  王珍义 《武汉金融》2012,(5):39-41,71
全流通市场中的大股东交易问题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以2007年至2010年A股市场大股东交易作为研究对象,验证了股权结构对不同类型大股东交易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控股股东净购买率与股权集中度显著负相关,与股权制衡度显著正相关;而非控股股东净购买率与股权集中度显著正相关,与股权制衡度显著负相关。这说明现有股权结构对控股股东和非控股股东交易行为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而这种显著差异又将导致未来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2006-2011年在沪深两市通过定向增发实现再融资的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首次在全流通背景下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了投资者异质信念对上市公司定向增发方式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实施定向增发的上市公司来说,投资者异质信念越大,越倾向于选择向机构投资者增发新股;投资者异质信念与定向增发规模负相关;当大股东参与定向增发时,投资者异质信念越大,大股东越有动机利用资产认购新增股份。本文的研究拓展了行为金融理论在企业融资特别是增发融资方面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14.
负债的公司治理作用是公司财务研究的重要问题。已有文献探讨了负债在股权分散公司中的公司治理作用,而在股权集中公司中负债对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的影响,已有的经验证据相当有限。本文以我国国有控制权转移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负债在股权集中公司中的治理作用。研究发现,负债与大股东的利益侵占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对于国有控股公司来说,私有公司的负债水平更高,其原因在于私有大股东通过负债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侵占程度高于国有大股东。本文提供了负债与大股东利益侵占之间关系的直接证据,揭示了大股东通过负债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以及所有权性质对大股东通过负债侵占小股东利益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发行对象、市场行情与定向增发折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俞静  徐斌 《中国会计评论》2009,7(4):419-438
定向增发股票的发行折扣的影响因素已经引起国内外财务学界和实务界的关注,取得了很多对现实具有一定解释力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各国证券市场不同的发展阶段以及独特的制度文化环境使得具有普适性的解释理论的可能性力大为减弱。本文研究了大股东和机构投资者认购股票的价格折扣之间的关系,在对中国证券市场各种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在排除“同股不同价”样本后大股东的发行折扣与机构投资者发行折扣不存在显著差别这一与现有理论相左的假说;在分析中国特殊的市场环境和制度背景的基础上,提出了“牛”市定向增发折扣大于“熊”市定向增发折扣的假说;系统实证研究了定向增发折扣、市场行情以及发行对象之间的关系。本文进一步分析指出,不同发行对象发行折扣存在差异的原因来自于“同次发行不同价格”的定向机制,2006年-2007年的牛市行情所引起的二级市场投资者非理性的乐观情绪是我国定向增发高折扣的主要根源之一,而核准制下的我国定向增发存在发行周期长是导致这一现象存在的深层制度背景,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定价政策提出了建设性对策。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中普遍存在盈余管理问题。我国上市公司在认购的定向增发新股股份解锁前存在正的盈余管理现象,但是上市公司在不同类型投资者实际减持前所进行的盈余管理程度存在着差异:在关联股东实际减持认购的股份前,上市公司进行正向盈余管理的程度更高,并且关联股东的减持比例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上市公司利用盈余管理向关联股东在实际减持中进行利益输送的程度更高,而非关联股东在实际减持中,非关联股东的减持比例与盈余管理程度无显著关系,上市公司利用盈余管理向非关联股东进行利益输送的效应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中小企业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支柱,其融资问题一直广为关注.2014年以来,定向增发逐渐受到上市公司追捧,也为上市中小企业提供了资金支持.以我国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上市中小企业定向增发案例为样本,运用因子分析法研究大股东参与定向增发事件对中小企业的影响,结果发现:大股东参与的定向增发事件虽然在短期内会提升股票收益率,但是从长期来看我国上市中小企业的成长能力并没有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8.
程威 《福建金融》2017,(10):22-28
不同于上市公司公开发行股票或债券,定向增发属于上市公司再融资方式,对于上市公司解决流动资金短缺、实现扩股增资、优化资产重组和并购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中定向增发牵涉到的高额利益输送、大股东压制小股东等公司法冲突问题亟待法律调整和规制。在重构监管思路的市场观念之下,可结合美国私募发行的法律规则,从发行人与认购人两个维度来扩展法律规制的边界,实现对中小股东权益的有力保护。  相似文献   

19.
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开始后,上市公司大股东"增持"现象日益增多,对二级市场标的股票价格带来了正向影响。本文以沪深300成份股作为样本,通过事件研究法和多元回归方法研究大股东增持行为对市场的影响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证明了大股东增持会给市场带来超额收益,并且在增持比例越高情况下,竞争力越小的行业中,超额收益越显著。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2006年5月8日-2010年12月31日的沪深两市286家实施定向增发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大股东参与定向增发与增发后公司资金占用的问题。研究结果发现,相对于大股东未参与定向增发的公司而言,大股东参与定向增发的公司在增发后资金占用更加严重。同时本文还发现,"大股东参与定向增发之后的每年",大股东参与定向增发后公司资金占用的增长率每一年都显著增加。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在定向增发后通过占用上市公司的资金,实施有利于自身利益的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