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资本市场受人们的乐观贪婪心理影响容易形成泡沫,而在恐惧悲观心理的影响下泡沫又会破灭,市场当中新加入的投资者通常市场专业知识不足,缺乏交易经验,因此极大地增加了股票市场当中的非理性因素。众所周知,我国股票市场当中机构投资者同成熟市场相比比例并不高,由此造成的非理性因素也较大。本文通过选取A股新增账户数以及换手率作为投资者心理因素的代理变量,通过建立VAR模型进行Granger检验分析得出结论:不理性的投资行为,如羊群行为和过度投机对A股市场的走势产生了影响,加剧了A股市场的波动。鉴于此,我国股市应在培育理性市场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  相似文献   

2.
论文引入有别于“理论价值”的“基础价值”作为资产价格泡沫确定的重要依据,并将其定义为市场有效、投资者理性条件下,资产所创造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在此基础上导出基础价值的确定方法,并基于系统思维方式,将当前流行的、能够自圆其说的理性泡沫理论、非理性行泡沫理论及非线性泡沫理论梳理、整合为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泡沫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3.
行为金融学突破了古典金融理论中提出的理性人假设和有效市场假设,通过对投资者的认知偏差和行为偏差的综合分析,提出了有限理性假设。中国的股票市场发展时间短,与之相匹配的市场监管和制度还不成熟,但其占绝大多数的参与者——个人投资者,他们的非理性投资行为,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本文从个人投资者的心理因素出发,研究其投资行为模式,并针对其特点提出相应的投资建议,从而提高投资者的决策能力,以期能够降低由于投资者的非理性投资行为而对股票市场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现代投资组合是现代金融理论和投资理论的基础,它以理性投资者、市场有效和风险中性为假设前提。我国的证券市场还处在发展初期,市场有效程度还比较低,建立在成熟有效市场上的投资组合理论在我国应用存在着局限性。在借鉴和应用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的过程中,必须考虑现代证券组合投资理论在我国的实用性,并结合中国的实情,将投资组合理论与政治、政策、投资者心理各因素结合起来灵活运用,将理论与具体的实地调研、投资经验结合起来运用。  相似文献   

5.
基于市盈率的我国股市泡沫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市盈率是被广泛用来测量股市泡沫风险的一个重要指标。根据“股票的理论价格应该是未来各期红利的贴现之和”这一传统金融理论,导出用以衡量股市泡沫成分的基准——合理市盈率的计算方法。通过分析发现市盈率的合理值是一个动态值,据此测量出的上海A股市场泡沫成分自1993年以来呈明显下降趋势,说明我国股票市场上的投资者日趋成熟,投资行为日趋理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机构投资者投资行为的异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俊英 《新金融》2008,(7):57-59
在我国机构投资者迅猛发展的同时,其投资行为也在发生异化,与政府和市场的最初预期产生明显的偏羞。机构投资者投资行为的异化典型地表现为:短视行为、羊群行为、处置效应和违法违规行为。机构投资者投资行为的异化严重扰乱了证券市场的正常秩序,加剧了市场风险的累积。中国证券市场的非理性波动其实并非由非理性的个人投资者所引起,而正是由行为相对更为“理性”的机构投资者(他们构成了庄家的大部分)所引起。  相似文献   

7.
传统金融学理论的基础是假设所有市场投资者为理性的,同时市场是充分有效的。但是由于投资者的思维偏差会导致行为错误,这种理论的缺陷在于其并不能合理的解释投资市场中大量存在的异常现象,引发人们对基于传统金融理论的投资策略有效性的质疑而行为金融理论作为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投资新理念,有效地解释了传统理论无法解释的金融现象。本文即基于行为金融理论相应的对投资策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市场泡沫是人类一次又一次集体疯狂追逐无法持久的飙升价值而上演的连续剧,它们常随供应短缺预期心理(如2008年发生的石油泡沫)、对新科技项目投资前景过分乐观(如20世纪90年代的网络泡  相似文献   

9.
《大众理财顾问》2008,(5):21-23
数百年来的国际投资理财实践表明,没有只涨不跌的投资市场,也没有只涨不跌的投资工具.上证指数自2005年的998点到2007年的6124点再飚降至2008年4月14日的3296点,投资者进退无据,难免惊慌失措.帮助投资者理性看待投资、慎重对待投资风险是媒体不可推卸之责.  相似文献   

10.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将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为有效规避风险,选择最优的组合型投资,并实施以相应的投资策略,对于企业来说尤为重要.本文认为,在理性市场情况下,假设市场信息对称,作为理性投资者,不能只靠数学推理过程和企业单一资产分析来确定一个企业的基金投资方案与方向,要在得出数学方法推理结果以及认真分析企业资产、发展前景的条件下,充分考虑企业在现实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结合随机分析理论综合分析组合投资,竭力寻求一个对企业基金投资的最优投资策略.  相似文献   

11.
我们讨论泡沫问题的一个前提是,市场的决策者和参与者,包括政府、普通投资者的决策都是基于他现有的信息和知识水平上的理性决策.然而,现在经济学家提出的观点中所含的泡沫比股市上的泡沫大得多.  相似文献   

12.
《中国金融家》2008,(7):91-92
最近一段时间,受奥运会第一、第二、第三组纪念币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整个币市人气骤然降温,恐慌性的“空气”弥漫北京、上海市场,经营户和投资者均感受“春寒料峭”。特别是,1997年的行情泡沫破灭历历在目,更加剧了市场人士的忧虑。投资者担心“金银币的熊市是否提前到来”?“1997年的崩盘是否会重现”?鉴此,笔者通过自己在资本市场的经验以及在金银币市场的投资经验,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国金银币长期向好趋势不变,调整是为了使行情走得更好更远,以价值投资和收藏的心态买入金银币是目前调整行情中最好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建立在随机游走(RW)和有效市场假说(EMH)基础之上的理论金融为证券投资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参照系,但它却忽略了对投资者心理因素的细致分析.正是这一缺陷使得行为金融对EMH和CAPM产生了质疑,开辟了证券投资理论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4.
中国股票市场泡沫测度及其合理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基于剩余收益模型对1993~2006年年初A股市场泡沫进行了测度,并根据对美国股票市场泡沫分析结果,研究了中国A股市场泡沫合理性问题.结果表明,长期以来中国A股市场的内在价值保持相对稳定,而股票价格却频繁大幅波动,且股票价格严重偏离内在价值,市场中的泡沫成分较多;股价指数及市盈率指标对股价泡沫大小的揭示能力非常有限;中国A股市场的泡沫多数属于超常泡沫,但自2001年开始的股市调整使市场中的泡沫得到有效释放,至2006年年初,市场泡沫已经回落到正常水平,2006年大牛市行情的启动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因于市场调整后投资价值的显现.  相似文献   

15.
于斌 《中国外资》2011,(19):35-35
<正>中国房地产市场是否存在泡沫,首先应该定义一下什么是房地产泡沫。主观意义上来说,房地产价格飙升产生泡沫,地产投资过盛导致,市场购买力不足,产生的一种盲目开发,导致闲置.空置。但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情况有所不同,房产品供销两旺大多数都囤积在投资者手上,因此应用一种新的指标来衡量—"空关率",即投资者买房后空关着门的比率,与空置率没有本质区别,只是风险从房地产商转嫁到了投资者手上。那我国房地产市场是否存在泡沫呢?我认为是存在的。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结合带有随机波动时变参数的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TVP-SVAR),研究投资者情绪、货币政策和股市泡沫三者之间的联动关系及其随时间推移而发生显著性变化。实证结果表明:投资者情绪、货币政策与股市泡沫之间存在很强的时变性和脉冲响应,在不同时期投资者情绪对股市泡沫的脉冲响应是反向变动的,而货币政策对股市泡沫的脉冲响应则是同向变动的。根据实证结果提出:发展机构投资者发挥媒体监督作用,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货币政策应适当关注股价;合理控制货币供应量;防止股市泡沫。  相似文献   

17.
在经济,商业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金融市场中的非理性繁荣现象时有发生,这种非理性繁荣现象往往伴随着严重的投机性泡沫.投机性泡沫不仅严重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而且致使广大投资者蒙受了巨大的亏损风险,对一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负面影响.针对非理性繁荣现象的研究是行为金融学理论的研究重点,本文就将借助行为金融学的基本理论,辅助群体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探究非理性繁荣现象中投机性泡沫的产生与破灭机制,希望对广大投资者有效认识投机性泡沫的实质,有效规避市场的泡沫风险提供些许帮助.  相似文献   

18.
"投资"被大众所接受的定义是在一段时间内投入一定量的资金而期望在未来获得的报酬。本文针对投资者投资失败的原因简单的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投资者自身的因素,如专业素养、心理因素等;二是外部市场经济影响,比如泡沫经济;三是公司高层管理的直接作用,高层掌握着公司的控制权、决策权以及信息的披露权等权利。这三个方面的作用极大地影响了投资的收益情况。本文简述了多元化投资的现实情况以及风险和收益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通过个人投资理论的研究,可以指导个人进行更理性、更有效的投资.为减少投资决策的盲目性,本论文对主要的投资工具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指导投资者通过选择有效的投资组合来实现尽可能高的的收益率,以及探讨个人投资组合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从理性的角度来看,人们投资亏损10%的痛苦程度与人们投资盈利10%的快乐程度应该能够相互抵消.但是,在实际投资市场,投资者对于损失的负评价(万分痛苦)绝对值比同样大小的获得效用正评价(十分快乐)要高,或者说投资者是更加厌恶风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