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5年12月1日.欧洲央行宣布加息25个基点至2。25%,这是欧洲央行5年来首次加息,同时也为该央行2年来首次调整利率。欧洲央行上一次调整利率是在2003年6月,欧洲央行当时将利率下调到2%的历史低点。尽管期间美联储连续实施了12次加息.欧元与美元之间利差的扩大导致资金从欧洲流向美国,但欧洲央行都没为所动。欧洲央行为何选择在英国央行刚刚降息、美联储加息预期也有所收缩的背景之下执意加息呢?  相似文献   

2.
8月22日,央行再度宣布加息。这已是央行今年第四次加息。曾经,我们看到美联储的格林斯潘,动用利率调控手段,一年加息、减息10余次,这种一度被认为远离我们的利率调控模式,今天,似乎正在进入我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3.
本期关注   2006年全球再奏加息续曲   国际油价的上涨使各国通胀压力普遍增大,从而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以美联储为首的加息风潮.自2004年6月以来,美联储已连续14次以每次25个基点的相同幅度提息,其中2005年共计加息8次,2006年1月31日加息1次.目前,美联储联邦基金利率达到4.50%,是近5年来的最高水平.美联储本轮加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遏制通货膨胀压力的增大,以确保美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事实证明,此轮提息达到了预期目的.尽管美联储暗示本轮加息周期已进入尾声,但根据美国经济增长态势及面临的通胀压力,预计美联储有可能在2006年3月和5月再度加息.  相似文献   

4.
美国作为经济强国,其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全球经济。2015年12月16日,美国联邦储蓄局上调联邦基金利率,标志着美国结束了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的宽松货币政策,这意味着美国经济自此开始有了复苏迹象。美联储加息行为为全球经济带来了重大影响,受到了各国业界人士的重视,各国央行纷纷采取措施应对美联储加息带来的经济冲击。  相似文献   

5.
《中国外资》2010,(5):12-12
无论是2月12日中国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0%,还是2月18日美联储上调再贴现利率0.25%,都引起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巨大震荡——美元资产狂飙、亚洲股市大跌、大宗商品价格暴跌。央行货币政策小小的变动,为什么会引起国际金融市场如此大震荡?  相似文献   

6.
世界经济步入加息周期 2004年6月份,美联储开始提高美国联邦基金隔夜拆借目标利率(FFR),美国经济正式步入加息周期阶段。实际上,商品货币区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加拿大在此前已先后采取了不同幅度和次数的加息行动.拉开了国际主要央行的加息序幕,最近.欧洲央行显示了了加息的倾向.日本央行也出现了主张结束超宽松货币政策的声音。当前的形势发展表明,世界经济确实进入了加息周期轨道.低利率时代行将结束。  相似文献   

7.
《中国外汇》2014,(10):70-71
欧元利率在中期内仍有上升空间,除非欧央行主动扭转上述趋势或美联储在2014年加息,否则利率差异将继续支持欧元上涨。  相似文献   

8.
9月18日,美联储因次级债券危机打破连续一年多维持利率不变的格局而降息50个基点,同时市场预期美联储还有降息动机。从抑制通胀到出手“救市”,美联储货币政策目标发生了微妙变化。受金融全球化的影响,各国的金融机构和中央银行势必要与美联储一起“陪演”,原本利率政策转为应对通胀的欧洲央行、英国央行在10月4日的例行会议上也只好继续观望维持利率不变,这有可能导致全球通胀压力会大大失控。美联储降息对中国的影响更直接,由于中国现面临通胀压力和流动性过剩正进入一个加息周期,美联储降息不仅加剧了中国的通胀预期,而且也可能冲销央行反通胀的货币政策效果,助推中国通胀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9.
北京时间2016年12月15日凌晨,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25个基点,到0.5%至0.75%的水平,这是美联储时隔一年后再度加息,且对未来的预期比市场预估还鹰派. 靴子落地,一阵寒意席卷全球,不少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始紧跟美联储加息的步伐.中国会不会加息及何时加息这个问题,成了市场上关注讨论的焦点.对于央行来讲,当下加息与否成了一个两难的选择,但从最近中央经济会议的精神来看,笔者认为,中国央行不到万不得已不会放加息这种大招,因为主动加息意味着刺破泡沫.  相似文献   

10.
郝大鹏  王博  李力 《金融研究》2020,481(7):38-56
本文构建包含国际投资者、外资企业和银行流动性冲击的DSGE模型来探究美联储货币政策变动和政策不确定性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 美联储加息会导致我国产出、投资和通货膨胀的下降、汇率贬值、国际资本外流和银行系统流动性紧张。随着金融摩擦程度的增加和银行杠杆率的上升,美联储加息对我国产出、投资和资产价格的负面影响会进一步增强。(2) 美联储货币政策不确定性的增加会直接导致外资企业的投资、劳动需求和产出的下降,并对我国总产出、总投资和资产价格产生明显的负向外溢效应,进一步加剧我国宏观经济的波动。(3)为应对美联储的利率变动,适当限制国际资本流动能有效稳定我国经济波动和改善社会福利,而实施固定汇率和央行盯住美国利率的政策会加大宏观经济的波动,并导致社会福利下降。  相似文献   

11.
2004年6月以来,美联储先后六次提高了联邦基金的目标利率,每次幅度都为25个基点。截至2005年2月2日,美国的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已经提升至2.50%。在我们看来,美联储的加息步调及其对我们的影响固然值得关注,但其加息的动因及依据的货币政策理念却是我们更应当认真探究的。  相似文献   

12.
1月底,美联储议息会议发表的声明偏鹰派,导致美股出现调整,对于A股和港股短期的走势都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美联储宣布维持三大利率不变,并暗示3月加息,在加息后开始缩减资产负债表.同时,美联储声明称资产购买将在3月初结束,此后就会适当地提高联邦基金利率.特别是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利率决议后的发布会上也表示,不排除在每次会议上...  相似文献   

13.
近期,大宗商品价格创新高、通胀压力大、CPI持续攀升、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和存贷款利率上调等一系列的报道,频频出现在媒体和新闻中。自央行去年10月首次加息后,许多市场人士均认为中国已进入了加息周期。加息周期对债市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对债基持有人或计划参与者来说意味着什么?加息抑制债市表现理论上讲,利率的变动与债市的表现呈负相关。换句话说,如果利率水平不断抬高,债市的价格就会受加息影响  相似文献   

14.
<正>2月16日,日本央行将金融机构存放央行的超额准备金利率下调至-0.1%。此消息公布后立刻受到全球的高度关注。加上之前已实施名义负利率政策的丹麦央行、瑞士央行、欧洲央行、瑞典央行,全球已有5家央行实施名义负利率政策,加拿大央行也表示其利率的有效下限是-0.5%。在发达国家本身利率水平已经很低,美联储去年12月刚进入加息通道的情况下,多国央行实施名义负利率政策,货币政策反差较大,让各界对全球经济发展更加焦虑。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国际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理论,选取中美两国1998-2017年度的季度数据,建立TVP-VAR模型,分析美联储加息对中国资本流出影响的时变特征和结构性变动;采用蒙特卡洛抽样法、脉冲响应分析和时点脉冲响应分析,从汇率、利率和资产价格三个渠道分析美联储加息对中国资本流出的影响。结果表明,美国利率和美联储加息通过利率的传导渠道在短期内对中国资本流出的溢出效应明显,正向作用在加息后第二季度达到峰值;而汇率和资产价格传导渠道对中国资本流出的影响呈现出结构性变化,对资本流出溢出效应较弱。由结果可知,通过在国内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并加快金融市场的开放可以有效地减轻因美联储加息给我国资本流出带来的压力。  相似文献   

16.
美联储于6月30日决定将联邦基金隔夜目标利率自1958年以来的最低点提高25个基点至1.25%。这是美联储自2000年5月以来首次提高利率,标志着美国经济进入加息周期。8月10日,美联储再次加息25个基点,从而确认了加息周期的来临。  相似文献   

17.
王家强 《中国外汇》2023,(19):50-53
<正>美联储本轮加息周期仍未结束,高息环境预计还将持续一段时间,相关风险不容小觑。我国应做好跨越周期的风险管理,在经济复苏的路上筑牢风险防线。经过2022年以来的快速加息进程及与之伴随的金融动荡,美联储货币政策将何去何从?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2023年8月杰克逊霍尔全球央行年会上的讲话提供了一个反思和研判的窗口。从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美国经济面临的多重挑战来看,美联储的加息进程彷徨在新的十字路口,世界各国需要为此做好长远准备。  相似文献   

18.
财经视点     
国际财经各国央行协同加息预防通胀减少资本市场流动性近几个月来,全球主要经济体央行机构不断传出加息消息。2月21日,日本央行将基本利率从  相似文献   

19.
美联储加息对中国产出的影响受中国制度变迁、对外开放度、经济景气度等多因素影响,并因时而异。本文基于国际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理论,选取中美两国1996-2015年的季度数据,建立TVP-VAR模型,分析美联储加息对中国产出影响的时变特征与结构性变动,并从汇率和利率两个渠道进行解释。结果表明,1999年和2004年的正向刺激分别得益于逆向调控刺激信贷和人民币贬值促进出口,而当前全球经济依然疲弱,资本流出和美国进口需求下降的负面效应凸显,冲击表现为负。最后,依据研究结果和对美联储加息进行的预判给出中国对冲其负面效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王宇 《新金融》2006,(8):19-20
美国的经济波动,对世界经济来说,具有牵一发动全身的效应;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更是备受各国中央银行的关注.一个时期来连续17次的加息,这在美国历史上是不多见的,作者认为,当美联储持续加息使美元利率达到5.25%高位时,将面临一系列的抉择:较低的通胀还是较高的增长,继续加息还是停止加息,是选择“中性利率“还是“量化通胀“.对此,作者就其影响所及,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