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一切事物都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的,我国的刑罚体系也在不断的调整补充和完善自身。在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面对刑罚向"自由刑"和"财产刑"为中心发展的新趋势,我国刑罚体系只有不断改变自身,解决好在体系结构、刑罚构架、功能配置等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才能适应社会变化的发展需要,积极地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为国家的政治稳定和法治社会的构建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3.
一、对未成年人适用刑罚的指导思想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确定了对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这一方针和原则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中所确立的刑罚指导思想的进一步补充完善, 相似文献
4.
纵观中西方刑罚制度发展变化的历史进程,无论在任何类型的国家,从古至今,刑罚都是沿着由重到轻、由野蛮到文明、由低级文明到高级文明这一路径不断向前发展的,这可谓是一条世界刑罚发展的基本规律。直到现在,这条规律仍然在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整个世界刑罚制度发展的潮流仍然是轻缓化、人道化、开放化。 相似文献
5.
根据刑法原理,单位犯罪应适用追诉时效制度。在现行刑法规定下,单位犯罪中单位的追诉时效期限应以单位责任人员中最长的追诉时效期限来确定;单位责任人员的追诉时效期限应以自然人的追诉时效期限来确定。从立法的角度来看,单位犯罪的追诉时效制度还有待通过刑法的修订来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6.
随着当代经济的迅猛发展,基于成文法完美无缺的观念,将法官视为适用法律的机器,将判决视同机械复印过程的概念法学日趋没落,后起的自由法学、现实主义法学等主张法官适用法律的能动性和自由解释,给予法官自由裁量的权利,强调法官在适用法律时进行利益衡量和价值判断。赋予法官自由裁量的权利,那么在刑罚裁量过程中,就必然会有法官个人情感因素的影响。因此,有必要以标准化的刑罚价值观来对刑罚的价值进行形式理性的调整,这符合我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同时与刑法所追求的谦抑性相一致。因此,本文将从相对确定的法定刑入手,对刑罚的价值观进行列举式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作为刑罚个别化的核心内容,刑罚裁量个别化的实质是,将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这一犯罪的主观因素纳入量刑,从而在司法层面弥补现行刑法只注重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忽略犯罪人人身危险性的不足,使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和人性化审判思路得以实现。本文通过对刑罚个别化制度的研究,结合审判实践,提出了刑罚裁量个别化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8.
行政处罚和刑罚作为两种不同性质的法律制裁手段,在对违反和犯罪的制裁上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两者之间也存在着重要的联系.本文将阐述二者之间的界限区分,从动态衔接机制和静态衔接机制两个方面来讨论二者之间衔接的不足,并拟从这两个方面对行政处罚和刑罚二者之间的衔接机制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9.
广佛同城作为珠三角一体化的最佳试点和突破口,已是"天时、地利、人和"齐备.但广佛同城化不是两个城市合并,而是"双城记",也就是各自保持行政上的相对独立性,经济上加强合作,产业共融,利益均沾,共同发展.而这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由于受到观念、体制、利益等方面因素影响,广佛同城也面临诸多障碍,只有搞好利益协调,认真解决好内部整合、利益分配、适度竞争、两"手"关系、城市管理、跨区协调等关键问题,才能形成"1+1>2"的共振效应,真正同城化. 相似文献
10.
反垄断法能否有效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建立一个完善的责任制度,对违法行为进行有效地制裁。多数国家的反垄断法以行政处罚、民事赔偿、刑事制裁“三管齐下”的方式对垄断行为进行全方位的规制,我国《反垄断法》没有关于刑事责任的界定。但是,非法垄断行为直接侵害市场经济自由、公平的竞争机制,进而损害国家利益、整体经济效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具有应刑罚性。因此,我国反垄断法应当设置刑事责任制度,充分发挥刑罚在竞争法律责任体系中的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14.
本文主要从四个时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现代社会)的不同的刑罚思想和监狱的状况来论述刑罚思想的演变对监狱改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16.
17.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反腐败工作.采取了一系列反腐败措施,查处了一大批大案要案,惩治了一大批腐败分子,惩治腐败的决心和行动毋庸置疑。但是不可否认.我国目前的腐败问题仍然比较严重,腐败现象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还在滋长和不断地发展蔓延,甚至在局部领域和地区有愈演愈烈之势。因此,应高度重视发挥一般预防在惩治腐败中所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
刑罚正当性根据是整个刑罚理论的基础,直到目前最有影响的有三种学说:报应正当论、预防正当论和报应与预防一体论。本文在评析传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新的观点:科学的刑罚正当性根据应坚持以间接一般预防为中心,兼顾报应与特殊预防的要求,即在间接一般预防基础上的报应与特殊预防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