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玲 《当代经济》2007,(9):94-95
武汉作为华中重要城市,高校云集、教育资源丰富,但是其综合实力、人才配置指数与沿海发达城市相比却相差甚远.其主要原因与武汉人才培养机制失调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剖析武汉市人才培养机制现状,试图构建武汉市政府、社会市场和高校人才培养互动机制,为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提供有利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依据华中科技大学调查研究中心对北京、武汉15所高校的人才培养与学生素质状况的调查结果及数据.分析了创新人才的特点,将教育供给与教育需求结合起来探讨了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在创新人才培养的制度创新和培养方式创新两个方面提出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孟华 《经济师》2014,(7):8-10
文章通过中美文化产业人才机制的比较,发现不仅要关注人才制度层面的具体政策,更要注重为其文化产业发展提供配套性的社会文化情景支持。按照这种思路,可认为美国文化产业的概念界定为其人才培养机制提供支点,文化产业的消费氛围为其人才培养机制提供源泉,文化产业的扩张战略为其人才培养机制提供活力,文化产业的健全法规为其人才培养机制提供保障。最后,文章又结合中国人才培养机制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产教融合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和发展趋势,可以满足高校、企业、政府等多方的共同诉求,有助于整合教育资源,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目前,产教融合存在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结构性脱节、高校资源整合能力有限及服务能力不足、协同育人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从构建企业核心人才竞争力、提升学校人才社会服务水平、有助于国家整合人才教育资源三个方面阐述了产教融合的必要性。文章针对产教融合当前存在的问题和进行的必要性,从构建开放的人才办学生态系统、进行深度模块化人才教学改革、探索校企合作育人新模式、明确目标定位后走错位发展之路四个方面论述了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背景下人才培养的发展路径。借此希望能为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高质量培养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探索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复合型人才知识结构培育的有效途径,旨在使高等学校能够培养出高质量的、满足新世纪人才市场需要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型人才,使其更好地参与经济建设,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经济管理类专业应改变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人才市场需要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型人才模式。从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入手,阐述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其意义,探讨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些做法,对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关系到会计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水平。就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人才培养方面的缺陷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其培养途径进行探讨,以期提升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高素质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相似文献   

7.
基于海西制造业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本文尝试从企业需求和高校培养的角度出发,找出现有的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之间所存在的问题,为提出符合制造企业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模式提供参考.研究得出目前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市场定位、课程体系设置、专业技能实践、社会实践模式、综合素质培养上进行改进,进而提出了项目驱动式校企合作电商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8.
冯志强 《经济师》2007,(4):133-134
文章通过对互动与互动战略的论述,分析了高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提出了双方互动战略模式图,并就图中各模块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了说明,最后得出:校企合作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高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中要建立优势互补的理念,高校的发展要适应国家产业化的调整,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作为人才供需双方在人才培养中要发生互动,并努力提高互动质量,建立适合双方互动的组织结构,营造互动性文化,创建学习型组织,建立互动机制,培育并不断完善校企间人才培养的互动战略,达到高校和企业共同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许寒梅 《经济师》2013,(1):122-123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类型定位是与人才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地方本科高校要在高等教育的总体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必须持守院校的自主性,回归教育本位的人才培养定位。必须从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培养等三方面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从而探索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0.
人才强国战略是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当前在人才强国的背景下,黑龙江省高校要通过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举措,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大胆创新,探索与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这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人才强省”和“科教兴省”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1.
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林业信息化人才都不能满足当前林业信息化的需要。在确定林业信息工程本科人才培养互动机制的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其现状及问题。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调整、课程体系优化、综合实践能力强化以及互动评价等方面构建林业信息工程本科人才培养互动机制,培养具有林学基础和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社会需要。  相似文献   

12.
依据华中科技大学调查研究中心对北京、武汉15所高校的人才培养与学生素质状况的调查结果及数据,分析了创新人才的特点,将教育供给与教育需求结合起来探讨了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在创新人才培养的制度创新和培养方式创新两个方面提出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快速成长期的民营企业普遍存在人才难招、人才难留、人才难用、人才难管等难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需从战略和战术两方面做调整.从战略上来说,适宜采用“造血机制”——从企业内部培养入手解决人才危机;从战术上来说,战术第一步要“止血”——稳定关键岗位员工,战术第二步要“储血”——建设人才储备库,战术第三步要“造血”——实施人才培养计划.与人才培养计划相关的配套机制包括薪酬机制、职业发展机制和契约机制.本文以河北省H集团在快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人才危机为例,从薪酬因素、管理因素、地域因素、文化因素、业务扩张和“用工荒”大背景几方面分析其所遇人才困境的根源,从战略和战术两个角度探讨解决民营企业在成长期人才危机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高峰 《经济研究导刊》2014,(12):248-249
当前中国的民办教育发展很快,但其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借鉴普通公办高校,没有自身特色,所培养人才因其趋同性,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导致普遍存在招生难、就业难,发展进入瓶颈。民办教育若想实现良性发展,必须从根本上改革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有别于普通公办高校的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即从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调整以及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培养有特色、能胜任的高技能人才,如此民办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出口畅、入口旺"的良性可持续发展局面。  相似文献   

15.
戴文娟 《新经济》2015,(11):41-42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潮流中,我国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标准,其中,一专多能已经成为社会对商务英语精英人才的最基本的要求。因此,革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综合型人才,是当前各大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从革新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出发,结合当前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对新形势下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展开研究,以供相关教育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6.
当前在激烈的市场经济体系中要想保持企业持续的竞争能力,就要更加注重企业自身人才的培养。结合在企业的工作体会,探讨了人才培养创新思路:制定企业人才培养计划,建立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培养企业中高层管理人才;做好人才储备,打造精英团队;通过校企结合,拓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渠道。  相似文献   

17.
毕金星 《经济师》2010,(9):124-125
应用型会计人才是近几年市场所需求的会计人才的主要部分,大多数高校为适应此形式,对会计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力求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广用途、多层次"的应用型会计人才。部分学校在具体培养时存在一些问题,致使应用型会计培养模式流于形式。文章结合国内部分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现状,分析和总结现行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8.
本文响应国家关于高校课程改革的号召,通过对会计专业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缺陷的举例,提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性,并且提出了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法,对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很重要的借鉴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达,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倾向于能够将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结合应用的应用型人才,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应运而生.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从行业需求出发,重视知识的整合性和应用性,同时要及时更新知识,在教学模式上应该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遵循职业准则和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和业务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会计专业应用性相对较强,高校中开设比例较大,就目前而言,大部分高校采用的会计教学模式仍为传统教育模式,该模式下很难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因此,应尽快将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提上日程.  相似文献   

19.
随着市场的嵌入式系统人才的急切需求,嵌入式人才培养现在已经成为高校的热门领域。本文根据嵌入式人才特点和嵌入式人才培养课程规划结合我院实际情况,详细阐述了嵌入式应用软件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  相似文献   

20.
通过从宏观与微观的双重角度出发,追根溯源深入探讨英汉翻译人才培养在我国的起源与现状,并且在此基础上分析英汉翻译人才培养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文化交流、企业跨国合作的重要性。针对我国在培养英汉翻译人才过程中面临的种种问题,从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应不断完善与更新,真正培养出具备专业化和综合素养的翻译人才,为我国高层次、复合型翻译人才的培养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