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5年11月11日早晨7点20分,彼得·德鲁克在美国加州克莱蒙特家中溘然长逝,享年95岁。他服务了34 年的彼得·德鲁克管理研究生学院说,德鲁克在这个周五的早上“安静地走了”。德鲁克讨厌被人贴上“大师”的标签,但对成千上万的管理者来说,这确是一个事实。德鲁克一生勤奋,著有36本书,直到今年夏天他还完成了《德鲁克文选》。德鲁克之于管理,有太多的第一和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真知灼见。60年前他就提出了组织的概念,直到现在,分权、事业部、时间管理及如何决策等概念依然具有指导意义。他早在30多年前就预言信息系统将像打字机和电话一样被广泛使用、有一天知识工作者将在家中工作……2002年,德鲁克获得了美国公民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总统自由勋章”,得到这样的评价:(他是)世界管理理论的开拓者,并率先提出私有化、目标管理和分权的概念。《哈佛商业评论》曾说:“只要一提到彼得·德鲁克的名字,企业的丛林中就会有无数双耳朵竖起来倾听!”现在,德鲁克走了,接下来轮到谁来替我们思考管理?  相似文献   

2.
有个同学举手问老师:”老师,我的目标是想在一年内赚100万!请问我应该如何计划我的目标呢?”老师便问他:“你相不相信你能达成?”他说:“我相信!”老师又问:“那你知不知道要通过哪个行业来达成?”他说:“我现在从事保险行业。”老师接着又问他:”你认为保险业能不能帮你达成这个目标?”他说:“只要我努力,就一定能达成。”“我们来看看,你要为自己的目标做出多大的努力。根据提成比例,100万的佣金大概要做300万的业绩。一年:300万业绩。一个月:25万业绩。每一天:8300元业绩。”老师说。  相似文献   

3.
服务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工程师在接客户的电话。“这个问题很简单呀,你看手册了吗?为什么没看?我现在忙着呢!你去看手册吧,看完了就明白了”。 没有谁怀疑这个工程师的话讲得不对。是呀,客户花了很多钱卖了产品和产品说明书,为什么不去读呢?做技术的读产品手册是天经地义的事,如果每个客户都这样问问题,我们不是每天要浪费很多时间吗?可是如果你是电话另一端的客户工程师,你会怎么想呢?非常通情达理的人可能会想:“是我错了,我应该去读  相似文献   

4.
“彼得·德鲁克是世界管理理论的开拓者,并率先提出私有 化、目标管理和分权化的概念。” ——乔治·布什 彼得·德鲁克是2005年11月11日早 晨去世的。再过8天,就是他96岁 的生日。 “就在我14岁生日的前一个星期,我 惊觉自己已成为一个旁观者。那天是1923 年的11月11日——再过8天就是我的生 日了。”德鲁克在《旁观者的诞生》一文中 这样写道。82年后的这一天,这位特立独 行的人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相似文献   

5.
1990年一个周末的早晨,詹姆斯·沃麦克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叫醒,睡眼朦胧的他听到电话的那一头传来出版人兴奋的声音:“詹姆斯博士,书的题目我想出来了,就叫《改变世界的机器》,您觉得怎么样?”  相似文献   

6.
2005年11月11日,95岁的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在位于美国加州克莱蒙特的家中安详辞世。彼得·德鲁克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这位与那些用数学公式写作的学院派管理学家似乎“格格不入”的学者,用他那极富创造力的思想以及深入浅出的语言,笔耕不缀,一生中共创作了39本著作。1946年他出版的第一本管理学著作《公司的概念》,即使在今天读来,仍然富有借鉴意义,该书第一次提出了“组织”的概念,并提出了“分权”、“事业部”等,这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是企业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2003年7月,美国总统布什给彼得·德鲁克颁发了美国最高荣誉勋章“…  相似文献   

7.
他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写作,预见并策划他们的人生,他属于 我们的未来。 多年以来,甚至当这位伟人辞世的 时候,我仍难找到恰当的标题来 涵盖他以及他的思想。只有他的名字, 逻辑地涵盖着我认为舍此而无法涵盖的 全部内容。也因此,我们沿用着同名术 语——德鲁克主义。 我不写其他人写过的故事。关于 他的生平吗?我们已经有了中译本 《旁观者》——德鲁克的自传,或许还 有《彼得·德鲁克的世界》——被认为 最优秀的德鲁克传记,最后,从2002 年12月至2003年1月间,CNBC连续 播放了十集关于“德鲁克生平事迹”的 纪录片。关于他的言论吗?这些著作 和言论在中文世界里早已家喻户晓, 北京大学的管理学院设有“德鲁克研 究会”,《IT经理世界》则长期开设“解  相似文献   

8.
文天祥,这位书写并实践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的民族英雄,中国少年以上,谁能不知?可是,我还是要写下他的简历,以缅怀他那“辛苦遭逢”、“身世浮沉”的一生。 文天祥(1236-1282)生活于南宋理宗时代。理宗是一个满口道学理论,实则昏庸无道的君主。因其满口道学,文天祥21岁得以凭一篇道学理论深厚的文章,被点进士第一;又因其昏庸无  相似文献   

9.
《中国机电工业》2005,(6):68-68
只要一提到彼得·德鲁克的名字,在企业的丛林中就会有无数双耳朵竖起来听。———《哈佛商业评论》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中,德鲁克集中论述了一个管理者如何做到卓有成效。这本书是德鲁克最著名的管理学著作之一,倾注了德鲁克极大的心血。谁是管理者?是不是只有管理别人的人才称得上是管理者?德鲁克认为:一个重视贡献,为成果负责的人,不管他职位多卑微,他仍属于“高层管理者”。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这本书中,德鲁克一再给我们看见,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卓有成效也是必须学会的。如此,组织就能使一群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一…  相似文献   

10.
“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在于成果。”——德鲁克他淡泊金钱和名利,始终对人类社会抱持着终极关怀;他著作等身,一生留下四十余本经典著作,七度荣获麦肯锡论文奖;他年届96岁高龄仍然笔耕不辍,以一年一本书的速度给世界留下智慧和洞见。他就是管理学科的开创者和奠基者——彼得·德鲁克。为什么是“大师中的大师”《经济学人》说“,假如世界上果真有所谓大师中的大师,那个人必定是彼得·德鲁克”《;哈佛商业评论》说“,只要一提到彼得·德鲁克的名字,在企业的丛林中就会有无数双耳朵竖起来倾听!”…  相似文献   

11.
先讲一个故事: “How are yon?”一位英语老师在黑板上写了这句话,来考他的学生。 “怎么是你?” 学生翻译道。 How old are yon?”老师又写了一句。 “怎么老是你!”学生答道。 在一次风险投资的研讨会上,一个证券公司的朋友给我讲了上面这个笑话。他觉得,在开来开去的各种风险投资会议上,总是那么几个老面孔,人气明显不旺。  相似文献   

12.
“老韦,我最近好烦,好烦!不知原由的烦!你为什么不烦?!”不时有朋友打这样的电话给我,却很少接到“老韦,我最近好开心、好开心哟!”的电话。每接到这种“烦心”电话,我那原来很烦乱的心情却一下子平静下来,我只能问他:“你告诉我吧,有什么人不烦,我想跟他取取经。”有朋友说:我  相似文献   

13.
彼得原理     
管理学家劳伦斯丁·彼得,1917年生于加拿大的范库弗,1957年获美国华盛顿州大学学士学位,6年后又获得该校教育哲学博士学位,他阅历丰富,博学多才,著述颇丰,他的名字还被收入了《美国名人榜》、《美国科学界名人录》和《国际名人传记辞典》等辞书中。他创造的“彼得原理”深刻揭示了“贡献决定晋升”的管理要诀。  相似文献   

14.
奶酪诱惑     
国内的版权引进图书市场上,趣事颇多。 两年前,《谁动了我的奶酪》曾经炒得尽人皆知。于是,一些出版社以时髦的“奶酪”为名出了一些书来和中信出版社的正宗“奶酪”叫板。比如新疆出版社的《中国人也吃“奶酪”?谁拿走了我的肉包子》,该书号称是“比奶酪更风靡的童话”;中国青年出版社的《我能动谁的奶酪》,自称奶酪颠覆版;而上海人民出版社的《我不想动你的奶酪》,是奶酪颠覆版的再颠覆;此后,中国致公出版社的《谁敢动我的奶酪》,被喻为奶酪的绝版;上海文化出版社的《奶酪够了》,可算是奶酪终结版……粗粗计算了一下,奶酪衍  相似文献   

15.
在一个变动不居的世界里,自由但却孤单的“跳蚤”们如何寻找生活和生命的意义。尔斯·汉迪在49岁的时候,成了他自己认为的那种“跳蚤”。他曾经在壳牌石油公司工作了10年,刚刚进入公司的时候,在一大堆要填的文件里,竟然有退休养老计划,好像他要在此工作一辈子;后来他进入大学,协助创办伦敦商学院,这也是个铁饭碗;离开大学后,他在温莎古堡工作,那儿的一切讲求永恒与永续。所谓的“跳蚤”,也可称之为“个体户”。49岁的时候,离开各种组织,“我没有储蓄,背负房贷,一个老婆,两个青春期小孩,工作年资不连续,谈不上有什么退休金。”这是查尔斯·汉…  相似文献   

16.
对企业而言,客户的重要性毋庸质疑。谁是企业的客户?他们真正需要什么?他们正在和将要购买什么?在哪里买?如何买?……如何从企业模糊的客户群体中寻找出这些问题的清晰头绪和答案?客户关系管理的核心理念正是致力于如何让企业找到并锁定正确的客户,以“客户为中心”,有效满足客户的需要和愿望,改善客户关系,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早在上世纪60年代,彼得·德鲁克就指出“企业经营的真谛是获得并留住顾客”,这是客户关系管理最初的理论雏形。客户关系管理简称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最先由Gartner Group咨询公司提出,即…  相似文献   

17.
正则 《董事会》2005,(9):29-29
2003年7月15日,正在休假的花旗集团(Citigrou Ptnc.)首席运营官查尔斯·普林斯突然接到一个电话,他的上司、花旗集团董事长兼CEO桑迪·威尔(Sanford l.Weitt)召他立刻回公司。  相似文献   

18.
小幽默     
<正> 我的媒人 甲:你知道人民币上画的这个人是谁吗? 乙:不知道。 甲:这是我的媒人,我和女朋友谈恋爱全靠他了。  相似文献   

19.
伟大的管理思想家彼得&#183;德鲁克曾讲过一则寓言。有人问大教堂工地上的三个石匠在做什么,第一个石匠回答:“我在混口饭吃”第二个回答:“我在做全国最好的石匠活儿”第三个则目光炯炯地说:“我在建造大教堂,、”在德鲁克看来,只有第三个人才有可能成为“管理者”。因为只有他的脑海中有一个整体,了解雕琢石头的目标是什么。 我们愿意做第三个石匠。当然,并不仅仅为了成为“管理者”。  相似文献   

20.
“一个好的营销人员抵得上100个销售员”是软件公司行销主管马克丁一贯的信条。其实,这句话背后还有一重含义——“培养一个好营销人员所花的工夫抵得上培养100个销售员。”这不,老马腰上的手机又响了,不知道哪里又出漏子了。老马一看来电显示,原来是出差在外的小张来电话汇报工作。于是,他问小张:“为了这个月的‘百家成功用户耀中华’全国巡回活动,我嘱咐你在本周三前找齐100家知名企业做成功用户,现在找齐了吗?什么?正在谈第一百家?到底是哪一家?”“你大声点,信号不好,我听不清。什么?!大成公司答应做咱们公司的成功用户了?这真太好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