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制度变迁是一个复杂而费用昂贵的过程。利用"需求—供给"模型来分析制度变迁是新制度经济学中主要分析框架之一。本文将对制度需求与供给及其相关理论进行介绍,并运用其中的理论,结合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变迁的历史进程,探讨我国目前医疗制度设计中的不足。  相似文献   

2.
制度变迁理论视角下的农村土地流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土地流转作为改革过程中土地制度的一项创新,需要我们在理论上对其进行完善,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其进一步发展。本文首先利用路径依赖和诱致性制度变迁原理分析了农村土地流转产生和发展的合理性及必然性、并针对土地流转中的制度制约因素提出了制度改进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制度变迁的过程是一种效益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制度的替代过程,其目的是使外在的潜在利润内部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家庭承包责任制的边际效益和边际效率均逐渐递减,农民在潜在外部利润和获利机会下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承包地流转,实行诱致性制度变迁。但这种承包地流转制度极不规范,没有一定的制度规则可循。虽然制度变迁是制度主体为实现利益最大化而进行的社会博弈过程,但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同时快速发展时期,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在承包地流转发展完善期间应居于主导地位,从农业发展和国民经济的整体目标决定制度供给的方向、形式、进程及战略安排。  相似文献   

4.
武彬 《特区经济》2008,(10):292-293
制度变迁的理想状态通常是制度均衡,即制度需求等同于制度供给,但现实中在何时何种程度达到制度均衡并非时时明朗。本文以我国的各类开发区为分析对象,力求分析制度均衡不是一个临界点,而是制度变迁中新制度安排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优势集中显现的一个阶段。  相似文献   

5.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变迁的产生要有需求和供给的双重要素。社团组织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其生成亦是需求和供给的双重结合:体制改革后政府及社会领域需要有更多的社团组织承接和弥补其职能,积极的社团活动家和政府官员成为社团主要的制度供给主体。但相对需求而言,我国社团组织的制度供给能力仍显不足。提高社团组织的制度供给能力,需要改善社团的管理体制、提高整个社会的自主结社意识。  相似文献   

6.
农村金融制度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初衷相背离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本文从制度变迁角度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发展过程中的供给和需求悖论,并分析了造成这一悖论的体制诱因。最后基于制度供给和需求两方面考虑,提出了构建双重四元农村金融体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制度、利益与谈判能力:农村土地"流转"的政治经济学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当前,我国农村问题的核心仍然是土地问题。由于土地占有关系与农村基层政治治理格局存在着密切的逻辑联系,经济地租成为基层组织经济权力的实现形式,是土地所有者必然的一种寻租行为。在土地流转的实际操作中,地方既得利益集团既然不能用直接手段反对或者拒绝,那么采用热农地“流转”冷界定土地权利,或者是先流转后界定权利就成了维护自身局部短期利益的主要手段。农地制度改革不仅仅难在是利益之争,关键是在既得利益集团的强烈反对下,而又要依靠这些既得利益集团来实现这种制度变迁。因此,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如果实现显著的效率优化,就必然要求有外来的强大的权利资源对制度变迁的目标和过程予以引导,中央政府应充当这一主体,从农民整体、农业发展和国民经济的整体目标来考虑制度变迁的方向和路径。  相似文献   

8.
东亚货币合作:一个简单的制度分析框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尝试性地引入一个新的简单的货币理论研究框架,从制度变迁的角度对东亚货币合作的演进机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即把影响东亚货币合作的因素嵌入到制度的“需求供给”这一经典的理论框架来进行分析。最后导出一些对东亚货币合作进程较为有益的启示,如制定意向性的货币合作趋同标准、挖掘和宣扬东亚共同价值观、大力推进“硬制度装置”建设、中日担负起制度变迁的初级行为团体责任。  相似文献   

9.
林毅夫用"需求—供给"这一经典的理论构架把制度变迁方式划分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两种,"诱致性制度变迁"指的是一群(个)人在响应由制度不均衡引致的获利机会时所进行的自发性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指的是南政府法令引起的变迁。计划经济时期,  相似文献   

10.
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制度变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万英 《特区经济》2005,(9):347-348
一、我国高等教育财政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制度变迁是指创新主体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制度重新安排或制度结构的重新调整。它是制度的替代、转换、交易与创新的过程。实际上,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就是权利和利益的转移和再分配,即权利的重新界定。在高等教育财政体制改革之前,有效制度供给处于严重短缺的状态。制度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在强制性制度推行方式中,制度的需求者在决定制度的数量和形式上完全是被动的,但对于制度需求的迫切程度一定意义上表达了在不同制度要求水平上的供给所造成的经济影响。从建国之初到改革开放的近3…  相似文献   

11.
制度变迁理论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制度经济学中制度变迁理论的发展为线索,从新老制度经济学以及制度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三个方面,详尽阐述了各个流派的代表人物对于制度变迁理论的主要观点。同时对制度变迁理论经典文献进行回顾,提出了未来我国制度变迁理论可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往往采用不同的形式,其中,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相结合的方式较为普遍,即政府和微观主体轮流充当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变迁的第一集团。在综合原有制度变迁模式和社会实践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主体转换假说,并对影响主体转换的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对转换时机的选择和转换失败的后果进行了理论性论述,这对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和演化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姚振晔 《南方经济》2019,38(4):62-83
作为证券监管机构的监管重点与难点,内部人交易一直以来备受关注。如何有效监督内部人交易,维护证券市场秩序与公平,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是一个重要且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基于2007-2015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内部人交易数据,文章探究了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内部人交易获利能力的影响,发现:(1)机构投资者的存在会提高内部人买入行为的获利能力,会抑制内部人卖出行为的获利能力;(2)机构投资者对内部人交易的影响在卖出样本中存在截面差异,具体表现为在国有企业样本组和非两职合一样本组更显著;(3)机构投资者异质性分析发现,基金投资者会提升内部人买入交易的获利能力,合格的境外投资者会抑制内部人交易的总体获利能力,其他机构投资者一方面会促进买入行为的获利能力,一方面会抑制卖出行为的获利能力;(4)机制路径检验发现,机构投资者对内部人卖出交易的抑制作用存在提高公司盈余质量、提升治理水平和改善信息披露水平三种机制路径。总之,文章验证了机构投资者影响内部人交易的研究推论。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建设处于重要突出地位。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体系,该《决定》提出了坚持和完善各方面制度的根本遵循,并着重强调了加强制度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的重要性。本文分别从全球视野、传统视野、理论视野和科学视野四个维度依次展开了基于新时代国内外经济发展客观趋势及其规律的视野拓展,植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视野拓展,基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视野拓展,以及基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完整科学体系的视野拓展。本文试图在阐明制度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加强制度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的视野,以更好实现《决定》规定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5.
综合配套改革:制度需求、改革重点与推进战略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袁易明 《开放导报》2006,(5):15-17,79
制度改革起步于制度变革需求,决定于制度变革的激励。综合配套改革与26年前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20年前的城镇经济改革相比,均有不同的制度变革需求和制度变革激励,基于此,文章认为综合配套改革应关注四个推进战略:以“以自主性制度创新”推进综合配套改革;主张有效制度创新;提供足够而持续的改革激励;探索普适性的制度创新内容。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选取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为产融结合的研究对象,并且主要运用制度分析方法,从制度的角度来分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产融结合的内在制约因素,指出要着重进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制度创新,从更深层次的体制层面,加快推进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产融结合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地区主义的发展推动着东盟自身的制度构建,东盟制度变迁的动力来源于地区经济合作和内部政治、经济整合的压力。东盟扩大、经济一体化、冲突的管理与解决、地区架构之形成,都反映了地区主义与制度变迁的深刻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必将影响到亚太地区的整合与国际关系。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process by which the quality of institutions has changed in developing Asia. It is argued that much institutional change is the result of a slow, piecemeal, evolutionary process that is often set in motion via changes in economic policy. Specifically, the quality of particular governance institutions is often dependent on economic policy. Various measures of governance institutional quality, for eleven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Asia, constructed by the World Bank are used to empirically test the hypothesis. The results of the estimations indicate that policies related to enhancing agricultural labor productivity, reducing dependence on natural resources, and increasing school enrollments have been most important in terms of positively influencing the quality of governance institutions developing Asia.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启动了我国的企业家职业化进程,但进程缓慢。本文通过对西方企业家职业化进程的历史梳理,分析其中制度供给的作用,阐述了通过增加特定制度供给来推进我国企业家职业化进程的些许思考。  相似文献   

20.
以一个长时段的女性主导的家族创业为例,考察制度变迁与中国女性创业者崛起的关系,既有理论的必要性、也有现实的合理性。作者采用扎根理论方法,构建了基于制度理论的分析模型,用研究中自然涌现的"男女平权、创业合法化、女性创业能力"三个基本要素刻画了女性创业者崛起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制度变迁的发生顺序造就了中国女性创业者的崛起,集权体制具有发起大规模社会变革的效率优势,男女平权制度冲击了传统家庭模式和性别分工,改革开放实现创业合法化,通过干中学等方式女性积累并提高了发现、利用创业机会的能力,在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女性创业者走上了崛起之路。作者基于制度变迁的视角建立了女性创业的理论框架,分析女性创业的原因以及如何兴起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