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陆昱 《老区建设》2009,(22):8-10
科学发展观生态伦理思想认为生态问题是人类社会必须高度关注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建设生态文明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影响着社会主义发展的全局,生态伦理就是对这一现实问题的道德审视和伦理追问。文章认为,科学发展观生态伦理思想包括对自然规律的敬畏理念、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代内与代际公正的人本视角等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我国各民族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凝结着天人合一的一体观、万物有灵的自然观、尊崇自然的生态价值观、适度索取的可持续发展观、适应地域差异的生态和谐观和习惯法中的生态保护观等生态智慧,在充分挖掘民族生态伦理智慧的基础上探索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生命共同体、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方面的价值,以期为新时代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绿色发展、实现生态善治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中国道家哲学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包括:天人合一的整体生态观念;知常知和的观念;知止知足的观念等.挖掘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可以为当前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提供更为坚实的理论根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生态伦理学说到底是关于人与生态环境间的伦理关系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重点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这也是当代生态伦理学最关注的问题。但生态伦理学的根本还是要归结到责任伦理,才能获得理论奠基,并发挥其实践指导能力。对于各个国家来说,国情不同,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建设情况都各不相同,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要依据本国实际情况进行,所以生态伦理学的本土化建构尤其重要。文章探讨了生态伦理学研究的道德价值定位、生态伦理学本土化面临的现实挑战和责任伦理为基础的生态伦理学本土化建构问题。  相似文献   

5.
黄寅  陈明华 《改革与开放》2012,(20):101-102
马克思环境伦理思想的形成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深刻的现实基础,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是马克思伦理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当代出现的全球性环境危机,马克思环境伦理思想具有指导实践可持续发展观和构建环境友好社会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目的包容性发展与生态伦理构建,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迫切需要探究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国家治理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实践问题。中国实施以人为目的包容性发展战略的根本点是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的,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及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均衡发展、共同发展。以人为目的包容性发展战略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其强调的发展协调、机会均等和利益共享折射着同一的生态伦理意蕴。  相似文献   

7.
文章探讨了德国哲学家阿日贝·施韦泽敬畏生命的伦理思想。认为从理论渊源上来说,受到了基督教文化和东方哲学思想的影响,其理论具有非人类中心主义、乐观主义和人道主义特征,敬畏生命这一中心原则在理论构建上具有肯定世界、肯定生命意志、肯定生命存在价值及肯定所有生命是伦理观照对象四个层次;并具有敬畏自身生命、敬畏自然与所有生命和人道主义实施三个基本准则,虽然施韦泽敬畏生命的伦理学本身也具有局限性,但对于人们反思自身及现代性以及生态伦理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民族地区的发展.2016年12月24日,国务院印发《“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旨在“十三五”时期,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摆到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由于历史、自然和地理等原因,民族地区通常集西部地区、高原地区、贫困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于一身,发展仍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和特殊困难.因此,民族地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统筹民生建设与生态文明发展的关系.在生态文明视野下创新民族地区民生建设,就是把民族地区的政府、企业、社会对生态文明的认同以及人民群众对民生的需求转化为现实行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文章在阐释《福乐智慧》生态伦理思想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其对新疆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文章认为,在新疆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本土少数民族传统生态伦理在缓解人与自然冲突、促进人与自然平等相处、和谐共生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应树立"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应坚持遵循自然、顺应自然的原则;应注意发挥"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价值理想的感召引领作用。《福乐智慧》的生态伦理思想也只有经过当代新疆生态文明建设的洗礼,才能实现其创造性的现代转型和升华。  相似文献   

10.
贵州少数民族神话传说、宗教习俗、村规民约和习惯法中饱含了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他们把自然界中某些动植物当成有灵魂的神加以崇拜,从而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受这种生态伦理观念的影响,他们自觉地保护自己周围的生态环境,并且把它们当作自己的精神粮食。这种生态伦理观念对当代的生态文明建设有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