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顺利地推进城市化,保证农民不因失去土地而生活水平下降,并给城市化制造人为障碍,必须妥善解决失地农民长远生计和发展问题,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做出制度性安排。本文以四川省雅安市作为背景,分析妥善安置失地农民难的深层原因,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总结比较国内外失地农民安置模式的基础上,运用DEA模型和SWOT分析法,对诸暨市经济开发区的失地农民入股安置模式成本收益进行测算,结果表明:诸暨的经济规模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有实施失地入股安置模式的经济基础和实力;经济开发区的入股安置模式内部优势明显,能够在无外部威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保障入股安置模式的实施并有效.最后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为政府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安置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农民的命根子,是农民就业的主要岗位和收入的主要来源,失地农民面临"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现状。因此,拟对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安置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选择实用可行的安置模式,探讨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对策,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国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集体土地将大量被征用,越来越多的农民将成为失地农民,使得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目前我国存在征地补偿标准偏低且安置方式单一,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不充分,失地农民缺乏非农技能等问题。本文就如何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提出一些对策与措施:重视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强化就业培训制度,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以及拓宽就业渠道。  相似文献   

5.
失地农民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近几年来,伴随城镇化的发展,失地农民规模的扩大,其保障问题越来越受到各方面专家学者的关注和重视。对失地农民保障问题的国内研究成果作了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随着中国更开放的政策实施,国外投资势力急剧增多,国民经济发展所需的地域空间也在不断的扩大,城镇土地使用面积不断增长,失地农民成为我国当前的一个新兴的庞大群体。各地根据自己的省情、市情、县情分别出台了针对失地农民的安置补偿政策,为我国失地农民保护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是哪种政策更适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哪种政策更有效率?本文将对我国当前主要的失地农民安置政策进行效率分析。  相似文献   

7.
广州市失地农民安置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厘清货币安置、留地安置、就业安置和社保安置等四种安置方式内涵的基础上,通过调查分析了目前广州市安置失地农民的四种典型模式及其实施效果,提出了妥善安置失地农民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当前失地农民逐渐增多,失地农民补偿安置存在多种问题,他们的生活得不到保障,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不稳定。社会保障是最有利于维护失地农民权益的安置方式。它有助于解决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就业、创业等问题,有利于维护失地农民权益。分析当前失地农民补偿安置政策的缺陷,并就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失地农民就业需要两个要件:一是就业的场所;二是能够适应的就业岗位。在失地农民中还有大量存在的待业人员,他们大都是中老年群体。为此,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还应突出对他们的关注。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总体思路在于:存量和增强就业渠道齐头并进。  相似文献   

10.
吴越姝 《当代经济》2016,(12):37-38
目前,入股安置模式被人们认为是一种相对而言较有发展前景的安置模式.在这样的一种制度形式下,与之有关的利益主体为例追求利益最大化,形成了一种相互博弈的利益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本文通过运用进行经济学理论,结合对诸暨市XX镇的实地考察,对入股安置模式中的各现象进行了分析,发现了该模式对当地失地农民权益保障实际运用中的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相应对策.对于研究基于入股安置模式的失地农民权益保障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经济研究》2017,(4):106-119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最初目的在于遏制水土流失,但因同时影响农户收入和就业方式而具有经济效应。本文利用2006—2010年间国家统计局贫困监测调查数据,旨在评估退耕还林在农民增收、非农就业和扶贫开发等方面的政策效果。研究发现,首先,退耕还林后,包括退耕还林补贴在内的农民收入与退耕还林前相比有所增长,但如果不计退耕还林补贴,农户退耕后非农收入的增长刚好弥补因耕地减少而导致的收入损失,增收效果暂不明显;其次,从整体来看,退耕还林补贴主要集中于低收入农户,因此明显降低了农村居民收入的不平等程度;再次,在退耕后农户的就业取向上,不同收入群体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高收入农户倾向于从事林牧渔业经营活动,而中等收入农户倾向于外出务工,差异的产生与人群组间的内在特征有关;此外,工程暂且无法吸引退耕村非退耕户从事非农就业,带动效应不显著;最后,项目的脱贫效果随贫困标准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总体而言,脱贫效果显著。尽管农户增收主要来源于退耕补贴,但考虑其生态保护效应、非农就业促进效应、收入分配效应以及扶贫效应,退耕还林工程应当予以持续。在此过程中,如何促使退耕户实现稳定的非农就业,避免退耕户复垦是制度完善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不歧视原则是人权平等在就业领域的集中体现,是平等就业权的核心内容。不歧视原则为农民工平等就业权的保障提供了最直接的理论证成和最充分的现实依据。农民工不平等就业是我国当前不平等就业问题的一个最为突出的表现,对劳动者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负面影响是全局性的。走出我国农民工不平等就业困境的关键,是重构农民工平等就业权保障的制度体系,并着力解决好三个主要问题:依法确认农民工平等的劳动者身份;建立健全农民工平等就业的权利内容;完备农民工平等就业权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3.
14.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极大促进了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但由于二元经济结构体制性问题,城乡差距越来越大。为了克服城乡差距,我国政府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主张,加大对农村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农民走出农村到城市就业,或者从事非农行业,这都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这也正好随应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转变的大趋势,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农民非农就业必要性,提出了农民市民化应克服认同、身份、素质三大障碍,从教育培训、户籍制度、城镇化三个方面努力来实现。  相似文献   

15.
平等就业权既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人权,也是和谐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理念和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农民工就业权保护的缺失主要表现为就业机会、报酬和就业保障的不平等,原因主要是与就业歧视的存在、政府职能缺位、用人单位自主用,人权的滥用以及农民工利益表达机制缺位密切相关.保护农民工的平等就业权,应确立反就业歧视的宪法地位,制定《反就业歧视法》,同时,成立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增强农民工素质,积极维权.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观点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田珍 《经济纵横》2006,(4):74-77
城市化并不简单地等于城市规模的扩张,也不简单地等于城市常住人口的增长。城市化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人口向城市流动,并在城市中从事非农业工作;二是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变,即随着人口由农村进入城市,他们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等,也发生了深刻转变。所以,农民市民化是现代社会结构变迁的必然要求,而且将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将近年来国内学者关于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观点综述如下。一、农民市民化的内涵姜作培认为,农民市民化指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借助于工业化的推动,让世世代代生活在农村的…  相似文献   

17.
西部地区农村人口众多,农村能源建设是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而沼气建设是西部农村能源建设的重点。文章在介绍西部地区农村能源概况的基础上,对农户收入水平对沼气消费的影响进行理论、实证分析,得出农户人均纯收入水平对农村人均沼气消费量的影响是非线性关系的结论,提出针对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户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农村能源短缺,促进生态农业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苏州市各级领导对农民增收问题十分关注,在努力开拓农民增收渠道的同时,非常重视群众中创造的新鲜经验,为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进行了颇有成效的探索,诸如村级集体收益共享机制、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合作机制、城乡统一的农民就业机制、农民自主创业机制、城市支持农村的反哺机制、农村社会保障机制等。该文围绕着农民增收长效机制这个课题,进行了调查研究,意在探索这种长效机制的内涵和途径。  相似文献   

19.
夏国军 《江南论坛》2006,(10):60-61
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13万人,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如何化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是一个严峻的课题.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需要国家、高校、毕业生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在各自的权利义务范围内各司其责.高等教育的结构性问题、社会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等等,这些客观因素是大学生就业难矛盾的主要方面.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对“就业难“火上浇油般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河南省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河南省城市化进程发展迅猛,产生了大量的失地农民,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作者通过对河南省失地农民状况的实地调查研究,分析了河南省失地农民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转变观念、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等保护失地农民合法利益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