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鲁迅作为一代文学巨匠和伟大的翻译家,其早期的科学译介活动是他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下做出的适应性选择;他寄予厚望的《域外小说集》既遭到了当时翻译生态环境的"事后追惩",却又具有着"超时代"的意义;他开拓了"弱小民族"文学翻译的传统,并影响了中国的翻译生态环境与现代文学翻译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法国文学在20世纪新中国的译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初十七年有计划、有体系更有选择的译介,"文革"期间译介的中断以及新时期法国文学翻译的高潮。纵观五十余年法国文学在中国的"历险",可以看到政治意识形态对翻译活动的操控和巨大影响;进入新时期,当我们以开放的姿态迎纳多彩的法国文学时,它也对中国的文学创作与社会思潮等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白鲸》被认为是麦尔维尔的一部史诗般巨著,对《白鲸》的评价历来大体上将其置于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的考察视野。但后殖民语境为我们解读《白鲸》提供了新的维度。在笔者看来,《白鲸》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创作倾向,作者的创作策略与主流意识形态存在一种共谋关系,它或多或少地参与建构了殖民话语,有意或者无意地参与了美国的殖民扩张。  相似文献   

4.
由于对亚哈和白鲸的象征意义存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对《白鲸》主题的解读便具有开放性。从社会现实性、宗教寓意以及精神分析这三个角度可以看出《白鲸》的主题意义具有多元性。  相似文献   

5.
《墨子》中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化典籍是中国传统文化全面、集中的体现,因此对其翻译应兼顾文本与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负载词的译介是典籍翻译成功的关键之一。由于中西传统文化的巨大差异,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译者很难找到完全对等的表达。本文以《墨子》的英译本为例,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探讨其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6.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是英国著名女作家,被誉为英国二十世纪现代主义小说的先锋,她的一生致力于研究小说写作的形式与技巧,不但在写作中将意识流写作技巧运用得十分得体,而且张扬了自己的创作个性。她能对人物的精神世界运用娴熟的技巧进行巧妙地描写,在二十世纪意识流小说流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伍尔夫早期创作的意识流短篇《墙上的斑点》就是一篇具有代表意义的作品,本文将从这篇小说中解读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的表现技巧,并对其翻译策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
文化学派认为,译语国家的社会文化因素如主流意识形态对原本的选择和译者的翻译策略具有影响,文章通过对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的两个中译本的分析得出,《傲慢与偏见》在我国50年代被解读为反映资产阶级社会的阶级状况和经济关系的进步作品,符合我国当时以阶级斗争为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语境,从而获得被译介的资格;两位译者王科一、孙致礼在翻译过程中也受到各自所在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8.
赫尔曼&;#183;梅尔维尔是19世纪美国文学界的重要作家之一,《白鲸》体现了梅尔维尔超越时代的环境意识。本文旨在分析这种意识形成的因素以及在《白鲸》中梅尔维尔的人与自然观。  相似文献   

9.
《白鲸》是美国著名小说家麦尔维尔的一部宏篇巨著,其中充满着作者的伦理思想冲突,这也是读者在阅读时必须面对的伦理思想冲突。他一方面忠诚于基督教,另一方面又反叛基督教,他的信念一直在进行搏斗,贯穿整个小说的始终。因此,我们只有深入到麦尔维尔的思想矛盾中,探寻作品的伦理思想冲突,才能真正理解《白鲸》中作者的本意。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3种翻译领域核心期刊(《中国翻译》《上海翻译》《中国科技翻译》)在2008-2017年间发表的翻译领域论文为研究对象,将这十年分为两个时间段,并借助CiteSpace这一科学计量可视化软件绘制出了2008-2012年与2013-2017年间翻译研究动态的科学知识图谱,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我国翻译领域发展总体呈上升趋势;在前人分析的基础上,翻译教学、语言服务、语料库翻译、应用翻译逐渐发展为研究热点,而传统的文学翻译却逐渐出现回落趋势。  相似文献   

11.
辜鸿铭采用归化策略翻译《论语》,在西方社会成功地传播了中华文化。然而辜鸿铭的翻译却被认为不忠实于原文。社会文化环境对译者的策略选择具有决定意义。辜鸿铭的归化策略既符合译者对读者的关照,也是译介弱势文化过程中的无奈之举。  相似文献   

12.
《荀子》在英语世界的译介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不同时期的译本,由于译本的形态、译者的译介动机和翻译策略的不同而不同,但都为西方读者充分了解苟子的思想,做出努力,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3.
图里作为描述翻译学的代表及领军人物,其翻译规范理论为翻译研究开拓了新的方法和领地。图里将翻译行为规范分为三类:预备规范、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20世纪著名小说家菲茨杰拉德的作品,文章从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出发,分析三个规范对李继宏的译本的影响,并从中分析新时期译本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宝库里的璀璨明珠,宋词一直以优美的语言,优雅的辞藻及丰富的文化意象引人入胜。本文重点以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如梦令》的两个英译本为研究目标,通过解读在翻译作品中如何突出意境美,从而进一步通过意境来抒发和表达词中的深层次情感,使得文学作品的翻译不因文化差异而产生意境上的偏差。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围城》原著及英译本Fortress Besieged为语料,从语言、文化、思维与翻译关系的视角,研究一部作品中相同词语的不同翻译,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探讨译者如何根据语境从不同的侧面理解词语的蕴涵,挖掘其深层意义,再现于目的语。这一对比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认识中外文化差异,以期对翻译研究有所启发和帮助。  相似文献   

16.
现象学关照下的功能派翻译理论体系中主体是一种以言语活动为前提的社会性文化存在物,包括创作主体、翻译主体、接受主体和译介主体。本文首次在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提出了译介主体,从而昭示了功能派翻译体系中翻译行为中主体及主体间性的两层现象学解读视角,为功能翻派译理论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18.
林纾是我国近代文学翻译史上不懂源语的翻译奇才。当时的文化语境直接影响了林纾翻译题材的选择;而其译介活动则体现了翻译的主体间性,特别是译者的主体性:即顺应当时的文化语境,考虑到读者的接受;林纾的翻译实践促进了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也促进了西方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9.
文学鉴赏对于作品的分析和理解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外国著作来说,如果译者要对该作品进行翻译,就必须对作品本身的文学进行鉴赏。《飘》是一部在世界上非常著名的作品,目前已经被翻译成不同的版本,汉译本有两本,本文通过这两本汉译本的对比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在翻译的过程中由于作者所处的生活背景和理解上的不同,因此所翻译的作品也存在很大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诗经》的重要地位及《诗经》的西播进行了综述,分析了《诗经》的翻译和研究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时代特点和对《诗经》翻译的不同要求。随着翻译及研究的深入,《诗经》翻译这座崇高而带有神秘色彩的圣殿一定会焕发出更加辉煌和绚丽的光彩并为西方人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