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已经成为当前国际金融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际金融组织和各国金融监管机构正致力于降低其道德风险,终结大型金融机构“过大而不能倒”的局面。我国的监管需要从中国的国情和实际出发,不断完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建立健全金融基础设施,积极参与国际游戏规则的制定,为防范系统性风险和维护金融稳定做出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2.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SIFI)改革,是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内容,其目的在于防控全球范围内的系统性风险,避免"大而不能倒"问题的再次发生。当前,系统重要性银行(SIBs)的安全与稳健运营已经成为一国有效金融监管的核心与基础。本文通过研究国际及主要国家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和其本国的系统重要性银行(D-SIBs)的监管要求与实践,提出对SIBs的监管,应执行国际统一规则,并在监管理念、监管方式、监管重点、监管工具、监管资源等方面与中小银行有所区别。本文还结合我国银行业实际情况,以"银行练好内功、监管内外兼修、市场加快改革"为基本思路,对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改革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建议,以期推动银行、监管、市场三方协同推进下一阶段的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改革。  相似文献   

3.
鲁玉祥 《金融纵横》2012,(12):20-23
近年来,随着我国保险市场的逐步开放,保险业发展呈现出集团化趋势。保险集团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保险机构间或保险机构与其他类型金融机构间的组织融合和业务交叉,同时也对集团风险管理和保险监管制度带来较大冲击。国际保险监督协会提出的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评估方法和特别政策措施,对于完善我国保险监管制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5.
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社会达成的共识。在当前我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下,金融风险隐患逐渐积累,因此,加强对我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对于防范与化解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促进我国金融监管改革及经济转型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梳理危机后国际金融组织监管体制变革,总结危机后在监管协调、监管政策与措施上的国际经验,并从监管资源、法律法规、体系构建等方面对我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前期的监管多集中于微观视角,关注单个金融机构的监管标准和风险防范,危机中多家大型金融机构倒闭引发监管部门对规模较大、跨区域经营、关联度较高的金融机构的关注。随着金融自由化加深和金融创新推进,为更好地应对潜在金融风险,亟需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框架,特别是逐步搭建系统重要性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标准。文章分析和评估了美国和欧盟系统重要性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评估方法和监管框架,并结合中国系统重要性机构监管沿革,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管斌 《武汉金融》2012,(6):24-28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指的是基于规模、复杂性和系统关联性,其无序破产将对更广范围内的金融体系与经济活动造成严重干扰的金融机构。这些金融机构具有很强的负外部性,并因"大而不倒"而易滋生道德风险。次贷危机后,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成为全球金融监管改革的重点。我国金融法应当立足本土资源并借鉴国际经验,构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8.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与以往危机最大的不同在于危机肇始于著名跨国金融机构的倒闭。通过对危机进行反思,二十国集团要求确保所有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市场和工具受到适当的监管和监督。该文从国际监管组织提出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概念出发,介绍了系统重要性机构的识别方法,以及当前有关强化系统重要性机构监管的国际实践,并对降低我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风险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宏观审慎监管的国际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2007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使得宏观审慎监管成为各国金融监管部门关注的童点.本文从临管目标、内容、对象等角度分析宏观审慎监管的特点,介绍了宏观审慎临管的国际趋势,得出我国宏观审慎监管者应将中央银行和金融行业监管者包含在内、协调国内经济政策与金融监管政策、创新宏观审慎监管工具等启示.  相似文献   

10.
银行业作为整个金融体系的核心,其稳健运行与否关乎了一国经济的好坏与进程,尤其是"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稳健运行是金融监管当局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及考验。瑞士银行业高度发达,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本文通过阐述瑞士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实践以及银行业采取的具体措施,为我国银行业应对"大而不倒"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我国银行市场的逐步开放,大型商业银行持续开展综合经营业务,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系统重要性不断增强.银行集团的快速发展推动了银行机构与其他类型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间的组织融合和业务交叉,同时也对集团风险管理和银行监管制度带来较大冲击.金融稳定理事会、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提出的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方法和额外资本要求,以及美国、英国、欧盟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改革经验做法,对完善我国银行监管制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宏观审慎监管已经成为国际金融监管当局形成的广泛共识.我国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也明确提出"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本文从宏观审慎监管提出的背景入手,从监管目标、主体、客体机制等角度总结了近期国际上有关宏观审慎监管的理论与实践,并结合我国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构建宏观审慎监管体系的建议,包括明确宏观审慎监管的目标、主体、客体机制以及明确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13.
We use an E-GARCH model to estimate the wealth effects of Federal Reserve lending during the financial crisis to Investment banks (I-Banks), “Too Big to Fail” (TBTF) banks, and “traditional” commercial banks. Borrowing from the Term Auction Facility program has negative wealth effects for all banks and I-banks in particular. We also find that the market view of the liquidity programs changed across the sample sub-periods. I-Bank and TBTF bank borrowing from the discount window is initially viewed positively, however continued use of the discount window and the Term Auction Facility was generally (though not universally) viewed negatively. Commercial Paper Funding Facility program participation is consistently positive only for traditional banks and programs that focus on the purchase of specific securities (e.g., commercial paper) to address specific problems also appear to primarily benefit traditional banks. The inconsistency of results across the time periods of the crisis is telling as market participants struggled to discern what access to these programs meant.  相似文献   

14.
国际金融危机暴露了现行金融监管制度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研究宏观审慎管理的起源、发展及其与金融危机的关系,分析受国际金融危机危害较深的国家和地区,如美国、英国、欧盟以及日本等在金融危机中采取的金融监管改革措施,结合我国金融监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在我国建立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及框架工作流程设想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银行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的压力测试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外对于银行体系宏观压力测试的研究已较为系统,全球金融危机进一步凸显了压力测试对于银行体系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作用。为加强银行的宏观审慎监管,增强金融稳健性,美国和欧盟相继开展了银行体系的压力测试工作,在压力测试范围、压力情景设置、测试方法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比我国商业银行体系压力测试情况,我国应从加强应用研究、完善银行体系宏观审慎监管数据库、提高压力测试效率和透明度、强化测试结果应用等方面改进压力测试工作。  相似文献   

16.
宏观审慎监管应视所有金融机构为一有机整体。银行业系统性金融风险监管的核心是构建一个以宏观审慎监管为基点的银行业监管制度。在这一制度下,实行专业化监管和统一监管相结合。宏观审慎监管制度的设计需要运用系统科学方法从制度建设和运行机制两方面考虑。  相似文献   

17.
危勇 《南方金融》2008,(3):24-29
由于大银行倒闭的巨大破坏性,最后贷款人在救助中通常奉行"大而不倒"政策。考虑到救助成本是银行资产规模的增函数,如果救助银行是最优的,那么救助任何一个更大的银行将也是最优的,这也意味着"大而不倒"救助政策在理论上的成立。在"大而不倒"政策下,规模和风险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大而不倒"救助政策影响银行的规模选择和资产风险的组合选择,导致银行追求变得更大且更具风险。  相似文献   

18.
试论我国融资担保监管体系的构建:基于博弈论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我国融资担保监管存在的问题,通过建立监管当局与融资担保机构之间的博弈模型,得出两者的策略组合为(监管,合格)。根据模型结论的政策含义,本文提出对融资担保行业监管的五大原则,即风险为本的监管原则、功能监管原则、统一监管原则、防火墙监管原则以及透明度监管原则,并设计了对融资担保行业进行监管的手段,最后提出加强融资担保监管的法律建设、改革融资担保监管架构、加强融资担保与其他金融部门的监管协调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拉美国家利率市场化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70-80年代,拉美南锥体三国阿根廷、智利和乌拉圭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但并未取得预期效果.本文在介绍这些国家利率市场化实施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其失败的原因并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我国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2008年9月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昭示了以美国为代表的主要发达经济体的金融监管体制存在重大缺陷。为此,各国纷纷大刀阔斧地改革本国的金融监管体制,而全面强化宏观审慎监管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爆发与蔓延则成为后危机时代全球金融监管改革的主旋律。在此背景下,美国于2010年底率先提出了为金融市场构建法人识别码(Legal Entity Identifier)系统的这一方案。2011年以来,在美国的积极倡导下,构建全球金融市场法人识别码系统的方案日渐成熟;2012年6月,"二十国集团"洛斯卡沃斯峰会不仅正式批准了由金融稳定理事会(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提交的构建全球金融市场法人识别码系统的草案,而且还提出力争在2013年3月基本完成该系统的筹建这一目标。构建全球金融市场法人识别码系统是后危机时代加强全球金融监管合作以及推动国际金融监管框架改革的重大举措,其必将对全球各国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