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回顾了2007—2009年货币市场的各利率期限品种和交易期限结构的主要变化情况,探讨变化的宏微观因素。在对2010年宏观经济走势、货币政策预期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展望了未来货币市场的流动性和利率走势,并探讨了商业银行在货币市场的主要操作策略。  相似文献   

2.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也必会给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带来巨大挑战。本文选取了我国3家商业银行,从负债结构、不良率、利率敏感性缺口等关键指标入手,分析说明了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任倩 《新金融》2016,(5):30-34
本文通过验证人民币利率在离岸市场和在岸市场的相互影响效应,对境内外人民币市场流动性传导进行了检验。首先从流动性传导动力、传导渠道、传导效果影响因素出发建立了境内外流动性传导理论框架,而后根据我国人民币离岸市场快速发展的现实背景,通过构建VAR模型,利用脉冲响应、方差分解方法检验了当前人民币在岸和离岸市场的流动性传导,认为短期内境内外人民币流动性不存在显著的传导效果,并提出伴随人民币国际化和离岸市场发展,货币当局应加强人民币流动性预期管理、加强跨境的资金流动监管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次贷危机对各国的影响超出预期。反观本次危机爆发的根源,银行流动性较差的资产在利率变动、房市逆转的情况下无法提供资产化证券所承诺的现金流,现金链条断裂使得次贷危机不断升级和蔓延。商业银行在本次危机中体现出风险管理有效性不足的缺憾。本文旨在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角度出发,分析商业银行对次贷借款人评价及监测、房市认识出发,结合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信贷发展现状,提出区别分析借款人收入层次及利率敏感性、房地产市场与政策走向联动关系防范对于疏导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的现实意义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曹麟  银磊 《海南金融》2015,(2):69-73
针对利率市场化下银行净利息收入和负债的不稳定性增加,本文一方面引入经济资本衡量净利息收入面临的利率风险,另一方面在活期沉淀率模型中引入回归方程考虑商业银行负债定价水平的影响,从而实现净利息收入的准确衡量和负债流动性的主动管理。在此基础上,本文建议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管理与流动性管理应相结合,合理评估净利息收入与利率风险及流动性风险的关系,进行资产负债的综合管理才能有效应对利率市场化挑战。  相似文献   

6.
金融     
《财会学习》2013,(7):5
实行要求商业银行保证正常支付结算随着银行间市场缺钱气氛的发酵,拆借利率和回购利率不断创出新高,中国人民银行日前表明对当前整体流动性的判断和看法:"当前,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处于合理水平。"央行要求,商业银行要密切关注市场流动性形势,加强对流动性影响因素的分析和预测,做好半年末关键时点的流动性安排。商业银行应针对税收集中入库和法定准备金缴存等多种因素对流动性的影响,提前安排足够头寸,保持充足的  相似文献   

7.
肖伟 《金融会计》2014,(7):42-46
本文通过梳理和分析银行间货币市场流动性的特点及其主要驱动因素,就加强银行流动性管理进行思考,以期推动银行稳健经营。本文的主要思考是:对于宏观政策的制定者,可考虑建立与利率市场化相适应的货币政策调控方式,加快银行间市场建设,扩大市场深度和广度,并逐步以流动性覆盖率和内部计量模型等新计量方法取代传统监管指标;对于商业银行的管理者,可考虑将流动性管理纳入战略制定和业务决策的整体框架中,大力发展流动性节约型业务,持续提升内外部定价精细化水平,不断完善符合我国银行特点的、实用可行的风险预警体系和计量体系。  相似文献   

8.
交易所国债回购利率期限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上海证券交易所国债回购利率的利率期限结构进行了研究。与以往研究结果不同,本文使用GMM方法克服了国内学者在预期理论实证研究中的估计偏误。本文发现,在假定期限溢价为常数时不支持预期理论,但把时变的期限溢价引入检验模型中时、实证结果支持了预期理论。但期限溢价及即期利率价差仅能部分解释未来短期利率的变动,预测效果较差,还需要对流动性、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等可能的影响因素作进一步分析,以期提高对市场利率变化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适应性预期理论,建立联立方程模型,通过广义矩估计得出市场预期的具体数值,并运用动态回归模型实证研究了利率、汇率、房地产价格等市场预期对安徽省跨境资金流动的影响。结果发现汇率预期对跨境资金流动长期影响最大,而利率预期对跨境资金短期双向波动产生显著影响,并得出了各预期因素的具体长短期影响程度。最后基于市场预期提出了完善跨境资金流动管理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推进、资金支付模式的加速创新以及信用风险管控压力的持续增大,新常态下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控与监管形势日益严峻。本文创新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流动性风险监管视角,结合青岛辖区主要中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流动性风险管控的具体情况,将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流动性风险按诱发因素区分为资金头寸类、业务结构类、风险传染类等类型,总结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流动性风险管控经验,提出流动性风险管控的不足并分析其产生原因。在此基础上,探索构建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流动性风险动态评估体系,就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流动性风险管控提出相关建议。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加强新常态下我国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流动性风险监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银行间货币市场是央行实施货币政策的重要平台,研究货币政策对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的影响对于完善商业银行日常流动性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设定银行间市场流动性测度指标与梳理货币政策工具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机制的基础上,分别使用事件分析法和时间序列模型对不同政策工具的影响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相关分析结论,并总结其对于完善商业银行日常流动性管理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2010年,货币政策向常态回归,市场流动性总体较为宽松,但流动性和利率的波动幅度加大。展望2011年的中国货币市场,由于商业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已降至低位,银行开始调整资产结构,预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空间将低于2%;商业银行可用资金呈中性偏紧态势,预计隔夜回购利率均值在2.1%~2.3%;央票利率基于其价格引导作用在短期内不会超过定存利率,而扩大公开市场规模则有利于应对流动性变化。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经济学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利润最大化概念修正了利润效率模型,基于成本最小化概念从营业费用的角度修正了成本效率模型,结合财务指标分析了中国、德国和美国商业银行效率的比较优势。研究发现,德国商业银行以资源利用效率见长;美国商业银行结合混业经营和发达的金融市场创新能力强,不仅非利息业务收入水平高,而且资产流动性强、净息差水平高;中国金融市场不发达,商业银行分业经营创新能力不足,盈利能力得益于政策性利差及低风险的中间业务收入增长,大型商业银行资源利用效率低。银行创新类业务在世界金融危机中损失惨重而传统信贷业务和中间业务成为保持盈利水平的主要力量。  相似文献   

14.
2014年上半年,在稳健的货币政策基调下,货币市场利率冲高回落,总体平稳,利率中枢下移,波幅收窄,6N份关键时点没有发生大的市场异动。这主要得益于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稳定市场预期,以及金融机构完善流动性管理措施。此外,交易所市场与银行间市场的利率差异性仍然存在;境外货币市场利率走势背离于境内市场,利差保持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5.
流动性过剩是近年来全球宏观经济领域的一个显著特征。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遇到了新的挑战。商业银行资金来源更加依赖金融市场,市场上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影响到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甚至出现从流动性过剩到流动性不足的突然转化。有效管理商业银行流动性需要各国中央银行、金融监管者以及商业银行经营者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6.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必由之路,是继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后的"二次革命"。作为金融改革的配套创新制度,银行间市场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我国目前最大的资金投融资市场,并已成为央行投放和回收基础货币、调剂社会流动性余缺的重要载体。本文重点分析我国地方中小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面临的冲击和加入银行间市场必要性,提出"参照银行间市场基础利率,建立和完善利率定价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刘冰 《吉林金融研究》2013,(9):49-50,76
为维护商业银行安全稳健运行,加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银监会于2009年发布了相关指引文件,指导和监督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无论是监管要求,还是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和内部管理水平的提升,都要求银行建立稳健和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8.
刘向明  邓翔欧  藏波 《金融研究》2020,478(4):131-146
分析城商行流动性风险化解中的政府手段和市场机制,对于下一步规范城商行营商环境、化解流动性风险具有参考意义。本文首先通过银行间的博弈模型,发现政府持股比例越高会增加城商行同业负债比例,进而提高流动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当经济处于下行周期时,全社会资金需求不足,大型银行资金投放的机会成本降低,有利于城商行获得同业负债,但却进一步积累了流动性风险。其次,通过系统GMM对2011—2018年80家城商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实证结果验证了理论假说。最后,结合理论与实证分析,进一步提出政府行为边界,破除隐性担保,建立城商行资金内部定价机制以及完善城商行监管体系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商业银行拓展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业务的前景与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业银行发展政府融资平台业务,能够通过放贷获得经济收益,提高市场份额,密切银政关系,提升市场美誉度。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可能给商业银行带来责任主体模糊、杠杆率偏高、偿付风险、流动性风险、项目合规风险和政策性风险等风险;在金融体系层面,融资平台贷款信用承诺实际上是商业银行的自我授信。如果风险控制不当,政府债务风险、房地产开发企业债务风险等有可能集中于商业银行,使后者成为风险集聚的洼地。发展融资平台业务,应合理利用资产证券化,严格授信制度,采用银团贷款,加强财务监督,以及探索投资市政债和利用直投方式灵活介入项目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