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夏秋之交,记者采访了位于广州闹市区的国土资源部广州改样地质调查局金庆焕院士。金院士今年70有一,一生从事石油天然气的勘探,适逢珠三角最近发生所谓"油荒",对国内能源问题极为关注。他打开笔记本,上面收集了一系列关于国家能源政策、中央领导的讲话以及各种数据。他说,最近的油荒并不是缺油造成的,但是,这确实说明着一定的问题。我这儿有这样一组数据,2004 年,中国用全世界31%的煤炭、29%的钢、8%的石油、45%的水泥,生产出来的GDP只占全世界的4%。这是一种典型的粗放式经济,是一种恶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夏秋之交,记者采访了位于广州闹市区的国土资源部广州改样地质调查局金庆焕院士.金院士今年70有一,一生从事石油天然气的勘探,适逢珠三角最近发生所谓“油荒“,对国内能源问题极为关注.……  相似文献   

3.
廉春慧 《浙江经济》2005,(21):32-33
近两年来,在我国很多城市大面积持续发生“电荒”、“煤荒”和“油荒”,三大支柱性能源几乎同时出现大范围紧缺,给我同的经济运行和白姓生活带来了很大冲击。于是有人认为,我国已陷入“能源危机”,也有业内著名人士不赞成“能源危机”的提法。他们认为,当前出现的电、煤、油的紧张,是阶段性、地区性、结构性的“能源短缺”。笔者认为,到底是能源短缺还是能源危机,不应是讨论的关键,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有一种危机意识,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4.
国人曾经历过煤荒,电荒,这次又是油荒。7月中旬以来,珠三角地区的广州、东莞、佛山、中山、肇庆等城市相继出现成品油供应紧张的局面,加油站不得不“限量供油”,到处可见排队等待加油的长龙。起初,政府说油荒三天内缓解。但一个多月过去了,油荒有增无减,且有从华南向北蔓延开去的趋势。那么,此次油荒是一些媒体所指责的国内石油巨头“逼宫”发改委的手段,还是以前制定的一些鼓励浪费能源的政策所造成的恶果?隐藏在油荒背后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相似文献   

5.
我国人口众多,能源人均占有量不足。我国是能源生产大国,更是人口大国,人均能源占有量非常低。2000年,中国一次商品能源人均消费量为901千克标准煤,相当于美国的8%,0ECD平均值的1/7,世界平均值的44%。2000年全国城乡居民生活人均年用电量为132千瓦,仅为美国4196千瓦(1999年)的3.1%。2003年,我国煤炭生产达16亿吨;石油生产1.7亿吨;电力生产方面,  相似文献   

6.
《中国经济信息》2006,(2):66-67
能源短缺将长期存在 目前,我国能源短缺是个不争的事实。近来,西安、重庆、郑州、乌鲁木齐等地先后拉响“气荒”警报,各地分别采取减少汽车用气或工业用气、重新启用燃煤锅炉等应急措施保证居民生活和取暖。对于眼前的“气荒”和去年的广东“油荒”,再加之近几年的“电荒”,看来我国能源短缺并非危言耸听,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大懋认为,我国能源短缺局面将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7.
何祚庥院士一直是公众眼中的新闻人物,而这是本刊记者第二次采访他。2006年底第一次采访时,何院士对高新区发展的高谈阔论言犹在耳。再次联系,何院士依然非常爽快,并就26位专家提给国务院的联名信被摩光这一事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以及未来我国汽车能源的判断等,如此富于思想性的交流,让记者感到着实地上了一课。在整个采访过程中,除了讨论汽车氢能源,何祚庥院士更多地谈到解决石油短缺的根本途径是大力发展电动机车。他的表迭很直接,或许会让在场的人觉得近乎“偏激”,但他所表露的神态让记者真切地体会到一位老专家对中国汽车能源的坦诚与贡任。  相似文献   

8.
时下,风格各异的住宅建筑,几乎都有视野开阔的外飘窗、超大面积的落地窗,由于采光好,视野佳,受到大多数消费者的喜爱。然而,近日广州楼市响起了节能的强音,广州即将实施的《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明确规定:新建住宅南向玻璃与墙面的比例不应大于50%,而北向则不应大于45%,东西向不应大于30%。有关专家指出,夏季即将到来,中国能源空前紧张,水、电、油都面临着很大的供应缺口。人们在反思能源发展战略的同时,将目光投向建筑节能。由于建筑物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28%(北方地区的采暖能耗甚至高达40%),社会节能必须建筑先行。而大力发展建筑节能产业不仅有利于经济发展,更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阳光工程。  相似文献   

9.
<正> "电荒"、"油荒"、"煤荒",成为近期媒体和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能源饥荒,正逼近中国,对生产、生活以及国家安全都将会产生重大挑战。去年三大支柱能源同时告急2003年,刚刚走出夏季"电荒"的上海、广州、湖南、江苏等21个省区,又迎来了一个缺电的冬天。对此,去年12月  相似文献   

10.
众多能源投资机构从尚未结束的“油荒”、“电荒”中嗅出了机会,替代性能源中最具备商业化条件的风能发电,在走过多年曲折道路后,开始迎来春天。  相似文献   

11.
梁小民 《新财经》2005,(10):63-63
广东等地“汽油荒”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是什么引起了“油荒”呢? 石油供给有限,需求增长迅速而引起的供求失衡当然是“油荒”的原因。但这是浅层的解释。石油短缺是世界性现象,为什么在中国出现了这么严重的“油荒”?于是有论者将之归因于石油行业的垄断,是垄断者有意制造“油荒”。垄断是石油市场结构的特征,但与石油的供给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垄断并不会引起短缺。世界各国的石油行业都是垄断或与垄断接近的寡头, 但并没有引起“油荒”。中国的通讯等行业也是垄断的,但也没有短缺。中石油和中石化对石油行业的垄断的确在改革的进程中应该打破,以后也会逐渐打破,但这对解救迫在眉睫的“油荒”没有什么帮助。  相似文献   

12.
国际能源署最新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能源消耗总量升至22.52亿吨石油当量,超过美国同期数据4%,这是20世纪初以来美国首次退居全球能耗总量第二位置。对此,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司长周喜安表示,“这个数据不可信”,国际能源署对中国近几年的能源发展状况一知半解。  相似文献   

13.
从长三角的“电荒”到涉及东北、华东、华南、西南等地区的“煤荒”、“缺油”无不昭示中国的能源紧缺问题,城市居民是如何看待这个能源危机呢?零点市场调查公司作了一项有关《中国城市居民对中国环境与能源问题的看法》课题研究。  相似文献   

14.
杨速炎 《上海经济》2006,(11):22-24
数百年来,煤和石油一直是燃料王国的“主角”。然而,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煤、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消耗殆尽,寻找新的可替代能源也因此变得更加迫切起来。在这其中,生物能作为新能源的一种,受关注的程度呈直线上升趋势,远远超出太阳能、风能以及潮汐能,大有“脱颖而出”的味道。而由目前生物能源的发展情况来看,人们也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生物能源时代即将到来!  相似文献   

15.
能源对于当今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因此,能源战略是各个国家各项战略中的重中之重,许多国家都在为能源问题绞尽脑汁,精打细算。比如,欧盟在近期公布的《能源政策绿皮书》中,建议在今后20年内投资6000亿欧元,织起一张“泛欧能源网”,通过欧盟国家能源的综合利用、调配达到保障能源安全的目的。美国准备用20年时间以新能源替代中东石油进口量的75%,并且在2005年公布了《2005能源政策法》。各国能源战略调整尽管具体措施不同,但都反映出两个方向,一是寻找替代石油的新能源;二是提高效能,尽可能减少能源消耗。  相似文献   

16.
美伊战火危及世界石油市场。中国从1993年开始成为石油净进口国,直至目前,国内1/3石油靠进口,其中56%来自中东地区,那么本次战事对中国市场影响到底有多大?中国会采取哪些缓解国内石油安全问题的政策?西部能源能承担战略转移这一重任吗?  相似文献   

17.
四大能源问题挑战中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2年以来,我国部分地区开始出现"油荒"、"煤荒"、"电荒"这样的能源紧缺问题,引发了大家对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忧虑。中国加入 WTO 后,开始步入新一轮的高速增长周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产业结构不断向重型化发展,结果导致我国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和单位产出能耗持续增加,开始频频受到能源瓶颈问题的困扰。对  相似文献   

18.
由于能源紧缺引起“油荒”,日化行业受到了直接的影响。在不堪成本上升的重负下,日化行业巨头开始联手涨价。就在2007年下半年,洗洁精、洗衣粉、洗衣皂的价格上涨就蠢蠢欲动。不久前,日化行业的调价会议在长沙举行,由企业内部牵头,参会的大小企业有立白、汰渍、奥妙、雕牌等23个,涨幅亦由10%上升到30%。[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在第六届中国科学家论坛上,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5位院士,王大中(中国科学院院士、核反应堆工程专家)、倪维斗(中国工程院院士、动力机械工程专家)、霍裕平(中国科学院院士、理论物理学家)、严陆光(中国科学院院士、电工学家)、杜祥琬(中国工程院院士、应用核物理专家)"不约而同"地为我国能源问题"把脉",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对我国能源现状及发展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能源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不能想象没有了能源,世界将会怎样。在能源的利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两次变革:一次是以煤炭代替柴油的能源变革,促进了蒸汽动力的广泛使用;一次是以石油能源大规模使用为代表的能源变革,带动了内燃机、石油化工、合成材料等新兴工业的革命,在石油的大规模开发中还带动了另一种能源天然气的发展。正是这两次能源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