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夷之辨"是中国古代儒家的基本政治思想,历来得到封建统治者的极力推崇,并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严格执行."华夷之辨"曾一度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融合,加速了中国一体化的进程,其作用功不可没.但是,历史发展到清代,由于自身经济发展的滞后和文化的保守,再加上列强的入侵和西方文化的渗透,打破了中国传统社会一直所认定的世界格局和秩序,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封建专制政体已成为社会进步的桎梏.而西方的先进科技、政治制度、价值观念和文化体系又在不断冲击人们固有的文化定位,促使人们重新审视自身和列强的关系,导致了"华夷之防"的疲软,"华夷之辨"出现嬗变.本文试对清代"华夷之辨"的历史递嬗作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现代大学在教育目标、体制改革等方面的现状,认为全球化中我们可以吸收和借鉴别国的先进经验,但必然面临如何走向民族性和本土性问题.前瞻和重温我们中断已久的晚近传统,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在新的世纪,重新弘扬作为一个教育古国的大学之道和文明之光.  相似文献   

3.
凌宗伟 《中国西部》2014,(36):64-65
<正>努斯鲍姆的《告别功利——人文教育忧思录》指出了这样的一个现实:当今大多数国家的教育过于追求功利的目标,将教育视为经济和利益的工具,"大多数学生自幼受到的教育都使他们认为:找个好工作是教育的首要目的"。这种将眼睛盯在利益和效率上的教育,正日渐给世界带来巨大的危机。身处这样的教育现实中,我们必须弄清楚这样一个迫切需要弄清楚的问  相似文献   

4.
张筠  鲍相龙 《中国西部》2014,(20):48-53
<正>编采视角:位于中国西部地区四川以北的苍溪中学,"仰山川之毓秀,渐人杰之钟灵",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至今,以创新驱动追求卓越品质教育,29年雄踞广元市高中教育质量之巅的宝座。今年,苍中再创历史新高:文考一本上线174人、文考本科上线1168人,上线人数及上线率均位列全市第一;文科、理科总分全市前10名,该校占8人,居全市第一。打破了市场经济学中"十年一轮回"的宿命,成为了领跑全市高中教育的孤独行者。设若把聚焦的目光放回原点,我们不难看出,一所学校的办学思想、育人理念是指引学校前行的灯塔,而颐养万千学子傲然前行的有生力量则是充满正向精神的文化,其根本就是要仰望教育之星空,坚守"使人成为大写的人"之真谛。唯此,方达"欲登峰巅而俯仰,争揽日月之辉光"的至纯至美之境。  相似文献   

5.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懂得感恩的学生才是人格健全的人.高中历史教学就是要在课堂上通过创设各种情境,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感恩的教育,实现新课改情感态度价值现的教学目标.本文从利用网络资源来给感恩教育创造环境;通过近代百年屈辱史的学习,使学生树立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可以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感恩教育;利用历史人物生动感人的言行来让学生学会感恩等方面就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加强感恩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张筠  鲍相龙 《中国西部》2014,(32):42-47
如果说,"教师是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那么,教育干部就是这些"筑梦人"的引路人。"师者,人之模范也。"教育工作者的职业特性决定了其以德施政、以德立身的道德要求,其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广大教师的模范。如果说,一名教师影响一个班级学生的未来,那么一名校长就决定着一所学校的未来,一名教育干部则引领着一个区域整片教育"森林"的风景,其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行进方式的辐射和带动力量决定着区域教育的良好风范和优秀品质。  相似文献   

7.
<正>论文抄袭、考试作弊……众多不诚信的典型案例,一度引起社会痛斥。可见,"诚信"是一个人、一个单位乃至一个国家行事的基石,缺乏"诚信"就是缺乏最基本的良心、良知和责任感。然而,诚信考场却吹响了我们教育系统里教育工作者重视诚信的号角,认真反思我们的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到底存在哪些有关"诚信"的缺失问题或现象。教育乃国家发展之基,来不得半点的"虚假",但在实际工作中,有关"诚信"的负面影响现象却层出不穷。学校方面。学校要发展,就得要有好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邮电大学、中国金融管理学院、中国工商行政管理学院、中国经济贸易大学"……这些看上去很唬人的名字背后,只是一个空荡荡的网页。今年7月,正在为孩子高考成绩不理想而犯愁的北京家长李峪(化名)接到电话,一位自称是教育中介机构"信大教育"的人,声称可以帮李峪的孩子"上大学"。喜出望外的李峪与对方约在街头  相似文献   

9.
也许教育学家认为,"教育的惩罚性"已成为"历史",学校象"监狱"、"收容所"、"牢房",学生异化为"犯人","教师"异化为"看守"的时代一去不复返,现代文明、民主、自由的社会已经把体罚连同惩罚扫进了历史的垃圾箱.然而,历史留下的不只是关于过去事件的遗迹和残缺的文字记忆,而是构成现代生活的坚实的大地和未来世界存在关系的种种可能方式.遗忘过去就是否定现在,背叛未来.在现代,"教育的惩罚性"本身的存在并没有消失,而只是改变了其存在的方式,主要表现为教育-惩罚技术已广泛运用于刑事惩罚领域中.对此,我们还得从教育惩罚技术的历史演变来说明.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不断弘扬红色精神文化,其中的"五四精神"备受礼赞。百年来,"五四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积极投身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潮流中,以其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内涵发挥着重要的历史作用。在新时代,"五四精神"应发挥出其当代思想价值和青年教育意义,以促进新时代"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为实现人民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精神基础。  相似文献   

11.
对日本近代高等教育的历史和教育机构做了简单介绍,日本的高等教育机构现在主要有4种类型:即大学,短期大学,高等专科学校和专修学校。日本高等教育在规模上不断扩大,近代日本人教育的发展有许多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后,城市大规模建造和改造,引发了城市历史文化的逐渐缺失,使得城市中人面临着记忆认知、文化认同的危机.本文借助传播学"使用与满足"理论和公共艺术的"地方重塑"的理念解读谢英俊对台湾921地震邵族部落的灾后重建.并提出地方重塑实质上是受众"使用与满足"理论衍生下的一种产物的论点.重点立足于受众的角度,但受众问题却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研究领域,"使用与满足"也只不过是为研究受众提供了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3.
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人总体的生命价值取向,实际上反映了当时"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自有阶级以来就一直存在,是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一种灌输方式和手段.而这些意识形态会直接间接地影响着中国一代又一代人的生命价值取向.就传统社会、 现代社会和新时期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国家的关系这三个方面对生命价值取向加以思考,即能把握当代中国人的思想特点,不断加强和改善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4.
崔红 《辽宁经济》2005,(1):75-75
"依法治国"已成为当今中国社会政治历史的唯一选择和出路,亦成为最为根本的"治国方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实现法治现代化之目标,"依法行政"尤其关键.我们认为,依法行政不仅要依"法",而且要合"理","合理行政"应是当代依法行政原则的题中必有之义.特别在我国目前由于体制、程序、技术等方面存在弊端和缺陷,在行政权力实际运作阶段,进行全方位的合理性控制更是不可缺少.只有以"合法行政"约束"自由行政",以"合理行政",监控"行政自由","行政法治"在实质意义上才不致流为一句空谈.  相似文献   

15.
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于传统的研究型或教学型大学.因此,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创业教育模式既要吸收现存创业教育模式的优良理念和实践方法,又要紧紧围绕其"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模式,突出服务型大学的特征.符合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理念的"三位一体"创业教育模式必将有力的促进学校的发展和技术应用型人才才能的发挥,更好的体现学用结合、学做结合、学创结合、以产学研合作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6.
唐宝民 《宁波通讯》2013,(15):75-75
陈寅恪先生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不仅仅是以一个名满天下的大学者身份存在的,更是以一种厚重的文化现象存在的。在《王观堂先生挽词序》中,寅恪先生这样写道:"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作为"遗民"的寅恪先生,其晚年生活也  相似文献   

17.
今天中国所经历的"中国意识危机",实际上是自近代以来的第三波。清末到"五四运动"是第一波,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是第二波。"中国梦"是自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民主富强梦想。直到今天,这个梦想仍然是中国人追求变革和进步的巨大思想动力。在现实中,"中国梦"这个概念的提出,就是要解决今天中国很多人对国家的前途、对自己的前途的信心危机。历史上,每一次"中国梦"的背后都是当时面临的信心危机,而信心  相似文献   

18.
通识教育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不同类型的学校有不同的人才培养定位,也决定了通识教育与其人才培养要求的相符性。为提高理工科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通过分析理工科大学实施通识教育的现状,找出问题,明晰目标,提出了理工科大学通识教育的改革策略。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一直重视国民教育,把国民教育放在"立国根本""振兴之道"的位置,强调教育是关系人才培养和国家强盛的重大问题,"不可稍缓"。综观古今中外,教育与人才培养、国家富强,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而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国家建设、人才的培养、社会文明的进化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孙中山国民教育的理念和对教育的高度重视,特别值得我们深入领会,对当代中国的公民教育有着极大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宁波通讯》2013,(3):26-27
2013年既是我市组织开展"三思三创"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第三年,也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第一年。今年,"三思三创"思想教育实践活动将围绕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坚持以抓教育、转作风、破难题、促发展、惠民生为目标,教育引导各级机关和广大干部进一步树立群众观点、争做惠民利民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