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一五”规划把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确定为约束性指标,但2006年年初确定的目标并没有完成。前不久召开的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当前的节能减排工作作了进一步部署。要将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从水中月变为池中鱼,关键在于处理好经济发展、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三者之间的关系,把经济发展控制在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之内,确保资源和环境能够持续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所利用。  相似文献   

2.
一周新闻     
《中国经济快讯》2010,(38):10-10,12
节能减排 不得停限居民用电等“突击行动” 国家发改委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节能减排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正确处理节能减排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系。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关键要靠工作和机制,不能靠短期的“突击行动”。各地区、各部门要正确处理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实施节能减排预警调控要科学、合理、有序,不能简单拉闸限电,更不能停限居民生活用电、采暖和公共设施用电。  相似文献   

3.
一周新闻     
《中国经济周刊》2010,(38):10-10,12
节能减排 不得停限居民用电等“突击行动” 国家发改委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节能减排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正确处理节能减排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系。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关键要靠工作和机制,不能靠短期的“突击行动”。各地区、各部门要正确处理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实施节能减排预警调控要科学、合理、有序,不能简单拉闸限电,更不能停限居民生活用电、采暖和公共设施用电。  相似文献   

4.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重点调整五个方面的利益关系,即劳资利益关系、城乡利益关系、区域利益关系、行业利益关系及阶层利益关系。当前社会利益关系矛盾突出的原因,既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有关,更与经济体制不健全和政策不合理有关。为此需要六个方面的制度安排,即公平的市场竞争制度、通畅的利益表达机制、有效的利益调节制度、健全的权益保障制度、完善的社会救助制度和及时有效的矛盾化解机制。  相似文献   

5.
一、会计准则的变迁与各利益主体的利益冲突 会计准则作为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变迁的目的在于如何重新合理分配社会公共资源以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所以会计准则变迁主要解决两个问题:资源配置问题(即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财富分配问题(即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问题)。可见,会计准则不仅是一种具有经济利益的契约,而且是以利益分配形式存在的契约。当会计准则变迁时,即契约的重新修订,由于社会资源的稀缺性和社会财富的有限性,各利益集团因契约的变化其利益格局将重新调整,利益冲突就出现了。  相似文献   

6.
社会各主体、各部分之间利益关系的协调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关键,没有利益关系的协调,社会和谐就无从谈起。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要和关键的,是找出我国社会发展中利益关系不协调的领域,研究导致利益关系失调的根源,并通过政策措施及制度建设逐步加以调整。  相似文献   

7.
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它反映的是人们从道义上、愿望上追求利益关系。特别是分配关系合理性的价值理念和价值标准。人们期待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各种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困难群体得到有效救助,全体人民在各尽所能、创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能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8.
处理人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是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理念已被广泛接受,其核心是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以及节能减排。对于石化行业而言,节能减排形势十分严峻。镇海炼化对此作出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其经验昭示,节能减排是石化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牛栋春 《北方经济》2007,(11):14-22
一、全国节能减排总体情况(一)全国节能减排的形势和任务“十一五”期间,国家确定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节能减排目标。2006年以来,我国通过采取一系列节能减排宏观调控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日趋尖锐的矛盾问题,在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10.
现阶段,我国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注重环境的发展,节能减排一直是环境发展的主要问题。在经济稳步发展的同时,做好环境保护工作,走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节能减排是现今政府的重要任务,政府合理地制订方案,施行有效政策,使经济和节能减排工作平衡发展,维护我国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文章针对我国经济和环境现状,提供一些节能减排的建议,希望能为政府决策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技产业》2013,(7):10-11
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在7月9日举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系列报告会上作题为"我国环境保护形势与对策"的报告时指出,环境问题究其本质是发展方式、经济结构、消费模式问题,从根本上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纵观世界环境保护的历史,每一次重大环境事件的发生,都会推动环境与经济关系的重新调整。周生贤表示,"十一五"以来,我国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重要变化。国家把节能减排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  相似文献   

12.
《天津经济》2012,(1):33-40
产业结构调整是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十二五"时期,天津市将把结构性节能减排摆在突出位置,通过改善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坚定不移抓大项目好项目建设,坚持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天津市节能减排工作在完善节能减排工作体系、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能减排技术的开发与产业化、节能减排全民行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同时,"十二五"期间,天津市节能减排工作将面临各方面的挑战。本文以天津市节能减排与产业结构现状为基础,分析天津市节能减排工作的挑战和优势,借鉴国内外节能减排先进经验,从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减工业化、调整能源消费方式以及人力资本积累等方面提出发展建议,从而促进天津市节能减排,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相似文献   

13.
赵定东 《杭州研究》2010,(1):93-100
1978年以来,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中的利益关系协调方式,是避免利益矛盾激化而进行比较隐蔽的利益转移。其模式主要体现为5点,即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由国家全面控制逐渐向社会和个人扩散;国家与市场双重社会运作机制的定型化;企业、个人及经营者利益关系得到有序协调;实现了多数人利益的保护机制和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迁,及全社会利益的均衡。这种模式使“中国经验”主要体现在利益动机的普遍认可、普世性理论的放弃和灵活的制度创新、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连接和有机结合、利益分化与整合的同步进行4个方面。但这种模式是在不破除旧体制、保留存量、发展增量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在避免了社会政治动荡的同时,也积累下了一些矛盾和弊端,今后改革的任务将很艰巨。  相似文献   

14.
利益有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而经济利益是最主要、最基础的利益。构建科学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有利于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新旧经济利益关系交织,所有制结构、经济成分、分配方式的变化,形成了多种利益群体,利益关系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构建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有效打破传统分配模式的格局,构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新机制: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构建科学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5.
一、经济改革的历程是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过程 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必然要求进行利益调整、体制转换和观念更新。经济改革的本质就是经济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  相似文献   

16.
节能减排是我国加快循环经济发展,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的一项重要举措。作为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资源再生和环保项目治理基地的长春一汽综合利用有限公司,把节能减排提升为企业经营的一项重要工作,落实专人专项负责,一抓到底。  相似文献   

17.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的开发利用,在创造出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空气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严重环境问题,直接威胁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非常重视节能减排工作,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在"十一五"期间,我国节能减排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相似文献   

18.
双周集锦     
政策能见度资源性产品财税政策下半年还将调整财政部部长金人庆日前表示,下半年财政部将进一步完善资源环境财税政策,调整污染收费政策,促进"两高一资"产品承担其应承担的社会成本。同时,实施节能降耗以及资源环保方面的财税激励政策措施,不断完善有利于节能减排的财税政策体系,实现节能者、减排者受益,高耗能、高排放者受罚。  相似文献   

19.
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实现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节能减排工作是关系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件大事。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工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只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节能减排,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20.
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举措和途径 “十一五”期间,国家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节能减排第一次成为约束性指标,成为重要的“指挥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