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12万职工的武钢,1993年率先推出了"精干主体、剥离辅助、下岗分流、减员增效"的改革,喊出了"七万人不吃钢铁饭"的响亮口号.  相似文献   

2.
《施工企业管理》1998,(7):27-28
近几年来,我总公司为适应企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扎扎实实地抓了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再就业工程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总公司原有职工近3000人,至1997年10月,在册人数减至1169人,5年内减员61%。公司利润从1993年的150万元到1996年的5000万元,增长33倍。  相似文献   

3.
2001年石化集团的减员分流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当年完成集团公司“十五”减员分流计划的76.3%。同时人员结构得以调整和优化,人工成本相应降低,不到4年即可抵补所支付减员费用。去年召开的集团公司暨股份公司工作会议又提出了今年减员分流的工作目标:股份公司减员分流2万人(有1万人分流到存续);非上市部分减员分流4.5万人,合计净减员5.5万人。这项任务仍然十分复杂、艰巨。减员分流有多种途径,除实施协议解除劳动合同外,还有改革用工方式、持续重组分流以及改制分流和移交办社会职能等。对股份公司来说,今…  相似文献   

4.
减员增效、下岗分流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已在全国各施工企业逐步进行。但从实施情况看,还存在较大困难。一是从全社会的总体情况看、施工企业减员不仅难以实现,而且还会受到其他行业下岗分流人员“重新就业”的冲击。由于减员和下岗分流是全社会都在  相似文献   

5.
推行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和实施再就业工作,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增强武钢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战略措施,也是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去年下半年以来,我们紧紧抓住减员分流与改革发展这个契机,认真学习公司有关文件精神,积极稳妥推进减员分流工作,并将此项工作与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在工作中通过减员分流,我们完善了职工考核机制,强化了岗位竞争意识,优化了劳动组织,促进了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了职工队伍素质,有力地推动了我公司各项经营目标任务的完成。一、宣传发动,提高职工对减员分流工作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2000年,能源总厂在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工作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强大优势,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圆满地完成了公司下达的减员分流指标,减少在岗职工123人,其中下岗进再就业培训中心70人,为适应公司改革和发展需要做出了贡献。总厂党委书记程虎江认为:这是基层党组织运用超前引导、同步开导、善后疏导"三导法"的一场成功实践,是对各级领导落实"一岗两责"的一次有效检验,职工队伍也经历了一场改革与竞争的锻炼。一、层层动员,超前引导,增强职工对减员分流的认同感1997年至1999年,能源总厂减员分流职工已达1000余人,而2000年减员分流指标异常艰巨,其中进"中心"人员是往年的好几倍。减员分流工作难度和压力都相当大。为确保减员分流工作平稳有序推进,总厂召开了动员大会,厂长鲜小毛在大会上指出,要统一思想,团结一致,坚决完成减员分流目标。党委书记程虎江强调,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确保减员分流工作稳定有序推进。为此,全厂上下层层动员,超前引导。通过层层释疑解惑,澄清模糊认识,着力为减员分流工作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四大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加快,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与结构调整进入攻坚阶段,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开始集中暴露出来,职工的思想十分活跃,思想政治工作对于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保持稳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993年以来,武钢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相继推出了“精干主体、分流辅助“的体制改革,股份制改造,深化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实施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和再就业工程,以及住房、医疗、养老保  相似文献   

8.
自2000年以来,在内蒙电力集团公司的支持和帮助下,施工企业以“减员分流”为重点,通过买断、下岗、分流、消肿、退养和产权二元化、资质就位、内部改制等措施,逐步走出了困境。到2001年9月底,4个施工企业减少富余人员3400人,完成产值67753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2%,利润总额实现1099万元,已扭亏为盈,为下一步改制、改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施工企业真正要走出困境获得新生,必须要按市场化的导向,从体制、机制、管理上进行系统改革,实施“创新工程”,推动施工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一、推进体制创新第一…  相似文献   

9.
(一)纺织行业是我国国有企业三年改革脱困战役的突破口。从1998年算起,以“压锭、减员、增效”为重点的三年突破口之战,纺织人只用了两年时间就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到1999年底,我国纺织行业从亏损上百亿元到盈利8亿元,实现整体扭亏,结束了自1993年以来连续6年行业亏损的历史;淘汰落后棉纺锭906万锭;下岗分流116万人。经历了这次痛苦的行业调整,可以说,纺织行业卸下了制约自身发展的沉重包袱。压缩了过剩的棉纺初加工能力,较好地解决了多年解决不了的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如今纺织业的职工再不是能进不能出,企业的重组和优胜劣汰成了纺织业…  相似文献   

10.
2000年,武钢减员增效、下岗分流与实施再就业工程逐步进入攻坚阶段。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进一步做好武钢2000年减员增效、下岗分流与实施再就业工作,解决好富余人员过多的问题,不仅是关系到武钢改革发展的重大经济问题,也是关系到企业与社会稳定的重大政治问题。为了便于各单位、各部门做好政策宣传和解释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现就与此项改革相关的政策与认识问题,从三个方面分述如下: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做好武钢2000年减员增效、下岗分流与实施再就业工程的紧迫感和责任感1、党中央、国务院对国有企业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和实施再就业工程有哪些要求?实施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减轻国有企业负担,帮助  相似文献   

11.
《武钢政工》2007,(1):1-1
2006年是武钢发展史上又一个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武钢广大干部职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克服重重困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业绩:铁、钢、材产量分别达到1337万吨、1376.1万吨、1265.2万吨,再创历史最高记录;“双高”产品比例达到80.11%,出口钢材125万吨,降成本费用33亿元,再创历史最好水平;二冷轧、二硅钢、7号高炉等一批重点效益工程相继投产,二炼钢易地改造、1580热连轧、三冷轧、三硅钢等一批希望工程相继开工建设……这一组组数字,凝聚着武钢人的辛勤汗水;这一桩桩事例,展示出武钢人美好的未来。[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董烨 《中国石化》2001,(7):40-41
“十五”期间,集团公司减员分流28万人,占集团公司重组改制前122万人的23%。这个目标是沉甸甸的,却是不容动摇、必须实现的。落实减员分流措施,实现减员增效目标,石油石化企业关键要把握好以下六个要素。 要素之一:“转变观念”是“先行”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用工和劳动力就业都应树立起市场化的观念。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国有企业和国外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等都是市场竞争的主体,面对的是同样的市场,国有企业及其职工如果不能尽快使几十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形成不计成本、不讲投入产出的用工观念和一次分配定终身的…  相似文献   

13.
一、主要形式据调查统计,1997年我省纺织系统下岗职工约有9.4万人,已安置4万人,尚未安置的在5.4万人左右。按照国家下达我省压缩幻万棉纺纱锭的任务,按每万锭600人计算,减少的人员约在4.9万人左右,加上其他行业在调整中须减员安置4万人左右,今后几年纺织系统将面IM14万余职工下岗待业的严峻局面。目前我省各市地、企业积极安排下岗职工再就业,分流安置呈现形式多样化格局,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积极争取政策,办理正式退休手续纳人养老保险统筹。济南、济宁纺织系统相继实行了“企业内退,政府救助”的办法,临沂纺织企业凡…  相似文献   

14.
减员分流和再就业工作,事关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大局。然而,做好减员分流和再就业工作的难度很大。企业的各级领导如何努力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引导职工正确理解、支持改革、参与这一项工作,无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我们认为,坚持“四个结合”,是在减员分流过程中确保职工队伍稳定的重要环节。一、减员分流与思想教育相结合,解决观念问题首先,企业党组织及有关部门应采取一切有效手段,广泛深入地进行思想教育,把企业面临的压力传递到基层、传递到全体职工。要讲清下岗分流、减员增效的目的、意义、目标和措施,消除职工群众对改…  相似文献   

15.
1999年国有重点煤矿精简、分流下岗 4 0 6万人 ,其中 :职工总量净减 5万人 ,分流安置 13 8万人 ,剥离下岗 2 1 8万人。原煤人员效率达2 2 58t/工 ,同比增长 3 58%。再就业服务中心建设进一步加强 ,有下岗职工的企业全部建立了中心 ,并在内部矿、厂等二级单位设立了 1489个分中心和工作站 ,专职管理人员达 3 982人。截至1999年底 ,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的职工累计达4 0 1万人 ,占全部职工的 13 5%。其中 90 %签订了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协议 ,95%的下岗职工生活基本得到了保障。同时 ,积极反映、协调争取国家政策 ,从根本上解决煤炭行业基…  相似文献   

16.
该文基于目前国有企业在“减员、下岗、分流”之后,员工队伍素质仍然较低,不能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现状,从改变观念、营造软环境、增加教育经费、实施员工再教育以及建立评估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提高企业队伍整体素质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7.
减员到底能不能增效?对此,不仅一般职工,而且部分领导干部持怀疑态度。受此影响,部分企业下岗分流、精简人员迟迟搞不下去,阻力很大。笔者认为,只要措施得力,减员不仅能增效,而且能大大增效。从增加“硬”效益来讲,首先,石化企业职工的人工费用平均在2万元以上...  相似文献   

18.
今年以来,我会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国家纺织工业局提出的“用三年时间淘汰落后棉纺锭1000万锭,减员120万人,并实现全行业扭亏”的目标,主动地将工作重点放在促进棉纺织企业的资产重组、兼并破产、减员增效上,特别是化大力气推动再就业工程。针对压锭工作在全国铺开后,将有一大批一线挡车工下岗的情况,我会经过调查后得出以下结论:这一下岗群体的安置分流,其难度比过去更大。一是因为全国的就业形势依然比较紧张,加之原来吸纳纺织下岗职工的行业,如商  相似文献   

19.
傅兴顺 《中国石化》2000,(11):12-13
中国石化股份公司已将股份公司“未来5年减少10万名员工”的信息向社会作了公开披露。如何操作“5年10万”的减员分流计划已成为各方面关注的焦点之一。笔者就此问题谈谈个人见解。一、为何提出“5年10万”减员分流计划?与国际同类石化公司相比,股份公司的员工人数超过了埃克森-美孚、BP-阿莫科和壳牌3家大公司员工的总和,致使石化股份公司在人力资源配置方面处于明显的劣势。为正确认识股份公司人员现状,准确评估与国外大公司的差距,我们选择了与股份公司产业结构大体相当并且有相关资料的BP-阿莫科和壳牌公司作为参…  相似文献   

20.
冬去春来,岁月匆匆。转眼,港务公司踏人了30岁的年轮。春华秋实。30年来,在武钢公司的正确领导下,港务公司领导班子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三个文明”建设之路上披荆斩棘,务实创新,生产力取得跨越式发展,年总作业量从投产之初的300万吨,发展到今天的6000万吨,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齐头并进,先后获得武钢(集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