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经济法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实现和谐社会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法治社会,法治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出发,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经济法基础理念可进行深入探讨,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有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法律规定以及我国既有的政策,有助于分析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经济法理论和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2.
新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志刚 《经济师》2003,(2):229-230
文章在阐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内涵基础上 ,分析了新疆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背景和必要性 ,论述了新疆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 ,指出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 2 1世纪新疆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3.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中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之一。在界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内涵的基础上,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相关主体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在防灾减灾约束条件下区域经济内部协调发展机制的构建问题。  相似文献   

4.
统筹区域经济,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原则。文章分析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内涵及政府介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依据,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财政政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应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实施税收优惠政策,以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东西部为例,设计了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区域政策,提出了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6.
通过梳理学术定义及实践认识,本文识别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三个基本特征:区域经济联系加强、区域经济差距缩小、区域经济系统整体保持高速增长.利用Moran I系数、基尼系数和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作为衡量指标,构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效应评价模型,并利用该模型测算了广东省1995-2010年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实证分析结论显示,“九五”计划初期至“十一五”规划末期,广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大幅提升,从1996年的比较协调发展阶段到2010年进入良好协调发展阶段,表明广东省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系列政策措施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论经济市场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经济市场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覃成林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一个不断推进经济市场化的过程。研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走出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势,从经济市场化的大趋势中寻求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路和途径。一、经济市场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体制环境经济市场化意味...  相似文献   

8.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趋势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所提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方法,分别计算了2001-2010年全国、四大区域以及31个省市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度,据此分析其变化趋势及特征.结果表明: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目前达到了较高的协调水平.总体上,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趋于上升,中部地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略有降低,西部地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则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广西、湖北、黑龙江、安徽、天津、江苏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出现了下降,其余25个省市区趋于上升.  相似文献   

9.
赵玲  徐铭 《经济研究导刊》2011,(31):121-122
在青海省经济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地方政府的行为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更加凸显,但由于地方政府特殊存在,在某些方面地方政府还存在阻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情况。通过对青海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分析,提出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过程中应有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内涵的基础上,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理论和方法进行综述并简要评析。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1.
数字新基建赋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其发展水平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选取全国31个省份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分析数字新基建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机理,通过一系列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新基建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得出以下研究结论:第一,数字新基建能够显著促进经济协调发展,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均显著为正,贡献度为“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第二,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是数字新基建赋能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机制。第三,数字新基建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存在显著区域异质性,数字新基建显著促进了东部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就商品经济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进行研究,首先提出了商品市场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然后通过对已有文献的回顾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商品经济发展的历程进行介绍,分析中国区域经济与商品市场协调发展的机理,最后就商品市场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区域经济发展思想和战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制度供给问题,分析了制度供给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结合转型期的时代背景,阐释了我国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制度供给的基本思路,并就构建有利于实现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制度体系提供了系统的政策建议,以期对我国区域经济理论研究和实践思路的创新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4.
徐晓雯 《新经济》2015,(Z1):103
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作为基础,区域经济的发展更是不能缺少职业教育的保障。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在相互促进的过程中实现协调发展。文章对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辩证关系加以探讨,指出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区域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如何有效度量区域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是促进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命题。文章通过构建指标体系,采用定量的研究方法,对陕西省1995—2010年的区域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进行分析,为陕西省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以期实现区域文化与经济系统间的协调发展。结果表明:(1)陕西省区域文化与经济存在着耦合形成的缓慢增长的文化经济协调发展度;(2)经济快速发展是推动陕西区域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动因,在改善协调发展演化类型中贡献了主要力量;(3)协调发展度总体水平偏低,协调发展演化类型属于文化落后型。  相似文献   

16.
我国区域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战略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烈  姚丽斌 《经济地理》2000,20(6):9-12
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实力的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逐步转向效率与公平兼顾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战略。本文着重阐述我国区域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战略的内涵及实施思路,认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战略是兼顾均衡与非均衡发展战略的中间发展思路,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7.
试论我国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认识及其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认真总结党领导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及其实践,特别是认真总结党对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认识及其实践,对于进一步加强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及战略布局,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推进我国经济建设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成渝都市圈经济协调发展方面仍然面临着行政区分割导致的地方经济分割、区域协调主体单一和政绩考核制度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冲突。因此,有必要构建成渝都市圈经济协调发展机制。应遵循协调内容全面性、协调主体多类型和协调手段多样性的原则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的市场机制、参与机制、共享机制、评价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19.
我国区域金融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英明  牟莉  姚士谋 《经济地理》2001,21(2):146-149
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高度货币化和信用化基础上的金融经济。区域经济结构的转换在很大程度上与区域金融结构的变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区域金融经济的协调发展成为我国21世纪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推动区域金融经济协调发展的若干关键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区域金融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区域产业政策法律制度是协调产业政策与区域政策冲突,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制度。我国区域产业政策法律制度的演进历程大致可划分为区域均衡发展时期、区域非均衡发展时期、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时期及产业发展转型时期四个阶段。从其演进轨迹来看,我国区域产业政策法律制度对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逐步增强。但我国区域产业政策法律制度还存在府调控功能过度及政策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优化区域产业政策法律制度是推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保障。我国应通过强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基本目标指引,构建科学的法律原则,设立综合性区域产业调控机构,完善区域产业调控制度体系及构建政策实施保障机制等措施推进区域产业政策法律制度的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