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陈凯荣 《经济界》2013,(2):75-82
基于医疗服务行业所具有信息不对称性、行政垄断性、公共品属性及外部效应致使该行业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同时并存。本文认为垄断、公共产品的供给、信息不对称及外部效应引致了市场失灵的产生;政府的内部效应、寻租活动、政府的低效率及信息不完全导致了政府失灵的产生。本文分析了医疗服务行业中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具体表现,并就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情况提出了矫正失灵具体对策。本文认为应该从矫正医疗服务行业的信息不对称、垄断、外部效应、公共产品及优化政府规制等方面矫正其产生的市场失灵。应该从医疗服务行业引入竞争优化垄断竞争格局、加大对公共医疗服务的投入缓解供给短缺及加强制度建设遏制腐败和寻租矫正其产生的政府失灵。  相似文献   

3.
转轨经济与新兴市场决定了我国的独立审计市场与发达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成熟审计市场有较大的差距。同时,审计市场发展程度不同,市场失灵的具体表现以及政府干预的方式与内容也不同。本文指出了经济转轨期我国审计市场失灵是由于审计市场发育不足造成的,是审计市场经济制度缺失所导致的外生性、制度性失灵,而非内生性失灵或功能性失灵。要培育和发展审计市场,必须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客观环境的变化,依靠市场和政府力量的结合。明确界定市场和政府的边界。同时指出,在现阶段应充分发挥政府在审计市场机制建立、健全中的主导作用,从而促进审计市场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4.
在对独立审计市场的监管中,政府可能由于信息不完备、权力寻租和机会主义行为以及组织规模增长过快造成监管失灵。为完善独立审计市场监管,防范政府监管失灵,应妥善处理政府行政管理和协会自律管理在职能与力量上的配置,坚持政府依法监管,避免权力寻租,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管法律制度体系,重视对政府监管权力的问责和约束,建立运转高效、协调有序的监管体制,避免监管资源重复配置。  相似文献   

5.
从经济学角度看,审计失败可以看作是一种市场失灵。根据经济学的市场失灵理论,审计信息供给的垄断性和竞争性、公共物品性、外部性以及分布的不对称性是导致审计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为此应当通过政府监管抑制过度垄断并引入适度竞争、弥补审计信息作为公共物品的缺陷、减少审计信息的外部性以及降低审计信息分布的不对称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我国多年来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市场的信息总结,阐述了我国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市场的发展以及其在发展当中的主要问题,希望大家通过对本文的阅读,可以有一个系统性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关于企业产权交易与产权交易市场建设中的几个问题田春兰,姜玉成前不久,国家体改委召开的“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座谈会”上明确提出:今后一段时间的改革,要从搞活整个国有经济出发,以加大企业整体结构调整为契机,以城市为依据,大规模推进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  相似文献   

8.
康洪艳 《财会通讯》2006,(11):58-59
注册会计师及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是会计服务的提供者,是会计服务市场的主体,而会计服务是会计市场的一种主要产品。我国资本市场中存在大量虚假会计信息的事实,说明会计服务市场存在失灵的现象。那么如何解决会计服务市场失灵呢?显然,会计服务市场失灵无法通过市场机制内部解决,而不适当的政府监管不仅无助于消除或减轻这种失灵,反而有可能加剧这种失灵,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市场暴露出的缺陷促使政府不断加大对市场的干预力度,但是随后人们逐渤认识到政府的干预非但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反而使经济社会更加不公平,这就是所谓的政府失灵。在现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研究政府失灵及其矫正措施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0.
房地产市场过热与政府失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当前,我国部分地区房地产市场发展过热及所存在的种种问题的原因可归结为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地方政府不当干预或过度干预所导致的政府失灵是重要原因。因而,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抑制房地产市场过热,使房地产市场能够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之一就在于避免或减少政府失灵。  相似文献   

11.
站在发展中国家的角度来研究知识产权(IPR)保护水平如何影响其进口,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执法力度"衡量指标,以更好地衡量知识产权实际保护水平;基于中国省区1997年-2008年期间的高新技术产品和非高新技术产品进口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IPR保护水平等因素如何影响我国进口。结果发现,中国省区进口与IPR保护之间的关系成正U型,从保护国内消费者和总体福利及促进国内创新的角度而言,我们应该继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这样有利于贸易结构平衡。  相似文献   

12.
世界经济正在从制造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服务贸易在世界经济舞台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未来服务贸易领域的竞争势必更加激烈。文章在对我国服务贸易近十年的历史数据整理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服务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我国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的战略意义,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快发展我国服务贸易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3.
自21世纪以来,中国货币市场与外汇市场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近十年中国货币市场深化发展进程汇市弹性与压力问题的实证结果表明,更富弹性的汇制、更高市场化程度的汇市倾向于高发展水平的货币市场;同时需要政府对外汇市场的逐步放开,使得汇率的波动与调控逐步市场化。货币市场越深化发展,需要更具弹性的汇制与更具自由化的外汇市场与之相协调发展。伴随货币市场的稳步发展,中国汇制的选择更趋合理、更具弹性。  相似文献   

14.
陈晓旭  王英 《价值工程》2010,29(31):78-79
本文通过构建外贸增长能力的综合评价体系,评价了中国1991-2008年我国的外贸增长能力。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到了4个主成分。通过综合得分分析,得出:我国的外贸增长能力分为两个阶段,以2001年为分界点,2001年以前我国的外贸增长能力在曲折中上升,2001年以后我国的外贸增长能力出于稳步上升的阶段,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的外贸增长方式是有效的和正面的。  相似文献   

15.
裴芳芳 《价值工程》2010,29(2):42-43
文章首先对我国外贸依存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定性分析,然后在简单介绍主成分分析方法的基础之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将影响因素归为经济总量因子与经济结构因子两个主要成分。最后根据主要影响因素对构建适度的外贸依存度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彭勇 《价值工程》2012,31(1):148-149
本文从我国农产品所遭遇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现状出发,分析了我国农产品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及其所受影响,并提出了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对今后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和提高我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贸易依存度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华峰 《物流科技》2005,28(3):100-102
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加快,传统贸易依存度从1978年的9.8%,80年代中期的23%提高到1999年的36.4%,2000年进一步提高到43.9%,其中出口依存度达到23.1%。2003年达到60.4%,出口依存度提高到31.1%。随之而来,部分学者高呼:贸易依存度过高,中国经济安全日益受到危胁,应该降低贸易依存度,本文以分析传统贸易依存度的概念为出发点,结合经济学原理,从一国对国际贸易的依赖程度和对一国的经济贡献角度提出贸易依存度新的度量方法,得出中国外贸依存度是相当低的。  相似文献   

18.
孙珍珍  陈进建 《价值工程》2010,29(33):113-113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分工的发展,服务业已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服务业发展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社会化程度和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与服务业相适应的国际服务贸易发展也十分迅速并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渠道,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整体水平的重要指标并正逐渐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与竞争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选用2002年至2012年的中国月度数据,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和VEC模型分析的方法,实证研究基础货币同比增长率(MB)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同比增长率(RR)联合影响90天期限的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N90D)。结果表明:RR变动是N90D变动的Granger极其显著的原因;MB变动不是N90D变动的Granger原因;MB变动和RR变动两者联合是N90D变动的显著Granger原因,N90D与MB、RR存在长期均衡关系:RR每上升1%,N90D就会上升20.75%,MB每上升1%,N90D就会下降0.47%。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变动造成市场利率剧烈波动,而公开市场操作对市场利率影响微弱。本文特提出政策建议:1、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2、减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使用;3、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逐步过度到利率指标。  相似文献   

20.
In the face of state-led land grabs, enterprising Chinese peasants have started a revolution in the ambiguous and insecure rural tenure system by developing an extralegal property system known as the small property right (SPR). Using the SPR, peasants are able to capitalize on their property through the sale of houses built on collectively owned land. Little is known, however, about the specific process behi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PR by the peasants, or how this extralegal property system functions in terms of securing the use and transfer of property without the backing of law. This article aims to clarify the situation through the lenses of the Endogenous Nature of Institutions and Relational Contract Theory, aiming to understand the socially constructed, endogenous and relational nature of the property rights that make SPR functional. Based on an ethnographic investigation of Beijing's largest SPR housing settlement, we show how enterprising peasants develop long-term relational contracts with urban households for the provision of housing services, secured on the basis of the common interests and symbiosis of the two parties and a reputation system that serves to deter defaults. The discretionary treatment of SPR housing by local states serves as a further motivation for the village and the informal homeowners to preserve a stable property arrangement, with such a specific institutional setting being an exemplar of China's pragmatic state entrepreneurialis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