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年来关于政治关联的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正在蓬勃发展,得出的结论也是莫衷一是。该文梳理了近年来关于政治关联的国内外不同观点和理论,分别从国外和国内两方面展开综述,国外的研究表明政治关联能够给企业带来很多好处,但同时企业也为政治家付出一定的成本,基本是实现了双赢;国内的研究表明拥有政治关联的企业能够更好的在中国市场生存和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2.
政治关联与企业价值之间的研究是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分析了企业政治关联的形成方式,以及企业政治关联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2019,(4):161-162
本文从政治关联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概念与衡量方式出发,梳理了当前政治关联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成果与不足,通过分析目前政治关联与技术创新研究的总体概况,总结相关文献,对未来该领域的相关研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4.
5.
近年来政治关联与公司的财务行为及企业价值成为研究热点,且众多研究发现政治关联影响企业的财务行为及企业价值.本文在分析政治关联的界定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梳理政治关联对企业财务行为、企业价值影响的国内外研究成果,以期为该领域的深入研究进行理论铺垫.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公司财务学与政治关联的跨领域交叉研究已成为企业财经领域研究的一大热点问题。本文从政治关联、审计意见和公司价值的多维角度出发,分析了国内学者对有关方面的探索及其所忽略的问题,力求呈现政治关联、审计意见与公司价值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 相似文献
7.
我国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过高,然而长期借款却在负债中占比很小。这取决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善,债权人保护不够,债权人为避免风险过多选择短期债务。以往对企业债务期限的研究大多考虑的是企业的资产结构、盈利能力、经营风险等,但近年来,大量学者实证研究了政治关联这种外部因素对企业长期借款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政治关联有助于企业获得更多的长期借款。 相似文献
8.
本文使用2002年至2010年中国国有上市公司(非金融类)的相关数据,研究政治联系与企业价值问题。通过CSMAR数据库和Wind数据库进行数据的手工收集,从沪深两市647家国有上市非金融类企业样本中筛选满足企业政治关联从有到无条件的企业,运用差分再差分(differences-in-differences)的估计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通过虚拟变量设定模型,以期得出企业高管有政治关联可通过企业营业外收入、融资便利性、税收优惠等渠道对企业价值产生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国商贸:销售与市场营销培训》2019,(6)
政治关联对企业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相关文献中存在许多模糊甚至矛盾的研究结论。本文认为,这是由于文献没有细致探究不同类型政治关联的差异化影响。本文从关联异质性的角度出发,区分正式政治关联与非正式政治关联之间的重要差异,并讨论了二者对于企业创新、社会责任活动以及绩效的差异化影响。本文力图在弥补文献不足的基础上,为企业实践提供启发和指导。 相似文献
10.
目前的中国正处于转轨时期,民营企业政治关联普遍存在。本文基于制度理论视角,在评述现有关于政治关联的研究前提下,分析了民营企业政治关联的产生根源和作用机理,认为民营企业政治关联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是适应当前制度环境的行为选择,也是通过合法性机制获得企业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从而促进企业成长。 相似文献
11.
12.
政治缓冲与环境规制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环境控制技术与环境政策既定的情况下,环境政策的执行情况决定了环境监管的效果。本文使用弹簧模型研究并证实了政治关联缓冲的存在,研究结论认为政治关联缓冲导致中央政府环境政策具体执行效果不佳。为了阻断地方政府与部分被规制企业之间的政治缓冲作用,本文采用建立地方政府环境业绩评价机制从长远的角度解决环境规制的软约束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中国转轨背景下民营企业的政治关系与民营企业的首次公开发行市场准入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在股票发行核准制下,一方面,第一大股东的所有权属性对拟发行人是否通过发行审核没有显著影响,我国资本市场准入的所有制歧视有所缓解;另一方面,民营企业的政治关系影响民营企业首次公开发行市场的准入,具有政治关系的拟发行人更可能通过股票发行审核。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政治关联这一概念正在被民营企业广泛重视,并分别产生了直接参与型、物质刺激型、引导政策型和积极沟通型等若干类型。作为民营企业,选择任何一种类型都是有利无害的,关键是应当结合企业自身状况、发展战略以及行业特点和所在地区特点选择适当的政治关联类型,力求做到成本最小、收益最大。通过运用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进一步表明,直接参与型可促进企业会计盈余上升;物质刺激型可扩大企业会计盈余;引导政策型和积极沟通型能提高企业会计盈余。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选用创业板上市公司2009-2014年数据,实证检验高管政治关联、过度自信对成本粘性的作用机理与运行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拥有政治关联的公司,成本粘性显著增强;高管过度自信程度越高,成本粘性增强的趋势越明显。进一步的研究显示,政治关联与过度自信的交互作用对成本粘性具有较强地正向放大作用,即过度自信且具有政治资源优势的高管将推进成本粘性的提升。本文将制度环境和管理者背景特征紧密结合,揭示了高管政治关联与过度自信对创业板上市公司成本性态的影响,对于深化认识创业企业成本管控模式与策略、识别高管情绪及其产生的行为后果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Two fundamental business ethics issues that repeatedly surface in the academic literature relate to business’s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policy [Suarez, S. L.: 2000, Does Business Learn?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Ann Arbor, MI); Roberts, R. W. and D. D. Bobek: 2004, 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 29(5–6), 565–590] and its role in responsibly managing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Newton, L.: 2005, Business Ethics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Blackwell Publishing, Oxford)]. When studied together, researchers often examine if, and how, corporations influence environmental policy decisions. Drawing from literatures on?corporate political activity, corporate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nd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disclosure, we develop and empirically examine two research questions concerning the relations between corporate political expenditures,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nd environmental disclosure. The questions are: (1) Do corporations that are poorer environmental performers spend more on political activities than their better-performing counterparts? (2) Is there an association between corporations’ spending on political activities and the extent of their financial report environmental disclosures? We investigated these questions through analyses of data we gathered on a sample consisting of 119 U.S. environmentally sensitive firms for the 2001–2002 election cycle. After controlling for firm size and specific industry effects, our tests reveal a significant, invers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rm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nd political spending. This is consistent with the notion that U.S. firms with relatively poorer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records engage more intensely in corporate political activities as part of their overall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he state. In addition, a significant and positiv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amount of political spending and the extent of environmental disclosure suggests that environmental disclosure and political spending are both proactive, complementary tactics to strategically manage public policy pressure. If corporations’ strategies are intentionally designed to unreasonably limit their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ies or to misrepresent firm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then we argue that these activities reflect a significant lapse in ethical conduct. 相似文献
17.
论公司法与反垄断法的良性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共同保护和规范的重要市场主体。但在法学研究和执法实践中仍存在碎片化和孤岛化的现象。在两法双双迎来修改之际,立法者应推动两法的无缝对接、有机衔接、同频共振、相辅相成。两法和而不同,都致力于提升公司活力,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都遵循民法基本原则。公司并购反垄断执法应秉持包容审慎、处罚谦抑、服务能动的理念,充分尊重并有效保障公司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公司并购反垄断审查应采取“原则放行、例外禁止”的政策。建议反垄断执法机构继续保持法治定力,坚持反垄断执法的常态化、法治化与专业化;新《反垄断法》基于“谁主张、谁举证”的理念,确立由反垄断执法机构就公司并购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的一般原则。从公司并购限制性条件的适用范围而言,应确立“可限可不限的,坚决不限”的立场。反垄断处罚措施的选择和使用应体现过罚相当的公平原则和比例原则。建议《反垄断法》专章规定“垄断行为的预防”,增加执法机构事先预防和事中监管的法定职责。落实《反垄断法》的治本之策是激活公司治理机制。公司并购反垄断中的控制权认定规则应尽量对标对表《公司法》。自我预防垄断应成为大型公司的核心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8.
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认为公司法监管可以提高公司绩效,但是法律的过度监管也会损害公司管理层的积极性,对于投资者保护不能以损害公司管理层的积极性为代价。我国现有公司法实施体制应该充分发挥有利于公司管理层辩护的司法体制的功能,并引入商业判断规则,而不应过度依靠行政执法(证监会执法),以实现投资者保护与管理层保护的平衡。 相似文献
19.
试论企业价值观与企业形象塑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形象塑造已成为众多企业制胜的法宝 ;而作为企业形象塑造核心的企业价值观 ,直接影响着企业形象的精神层、制度层和物质层等各个层面的形象塑造效果。因此 ,为了迎接WTO的各种挑战 ,中国的企业形象塑造 ,应在树立体现时代特色的科学的现代企业价值观的基础上 ,适时导入CI战略 ,打造“MADEINCHINA”的中国名牌。 相似文献
20.
Margaret Ann Griesse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7,73(1):21-37
This paper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Brazil, a country of vast regional and economic differences.
Despite abundant natural resources and centers of advanced technology, large numbers of Brazilians live in poverty. Historical
factors, which to some extent explain Brazil’s social and economic inequalities – a long period of colonialism, followed by
populist reform, repressive military measures, foreign debt, unfair trade agreements, and problems of corruption – have persisted
into the current period of democratic reform, marked by economic and political trends toward democratization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is paper considers the civic and business organizations that have been developing strategies to encourag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government policies aimed at alleviating poverty. Despite progress, the complexity of the Brazilian
context presents challenges for social and economic equality.
Margaret Ann Griesse holds a Ph.D. in Education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from the University of Frankfurt. She is currently
Coordinator of the Martha Watts Cultural Center at the Methodist University of Piracicaba, Brazil.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