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制造”转型的品牌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品牌经济学的选择成本,文章解释了作为产地品牌的"日本制造"成功转型的内在机制,不是一般意义的技术进步和质量改进,而是首先采取了与欧美在位者企业相对立的品类策略,开辟了新的需求领域,满足了新市场的需求,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技术进步和质量提升。这种与在位者对立的品类创新,不仅开辟了新的需求市场,而且避开了与欧美在位者的直接竞争。与此同时,这些新需求直接改变了人们对"日本制造"这个产地品牌的认知,从而得出的结论是:在跟随在位者的条件下,由于转换成本的存在,即使是质量一样,也会被认为是粗制滥造。  相似文献   

2.
品牌延伸战略借助品牌使用的溢出效应,可使企业以较低的营销成本推出新的产品或业务,同时使品牌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品牌资产不断增值。但是盲目的品牌延伸不仅会导致新产品推广失利,还会影响原有品牌资产,企业品牌延伸战略应从品牌延伸的可行性分析、品牌延伸类型选择和品牌延伸对象分析等三方面进行精心的策划设计,以减少品牌延伸给企业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企业增长理论是企业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有的理论或模型并不能对选择爆炸式增长条件下的企业永续增长做出很好的解释。在过剩经济条件下,消费者的选择成为决定企业能否生存和增长的关键,而品牌又极大地影响了消费者的选择。我们把消费者的选择行为和企业内部的管理策略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出一个企业永续增长的品牌模型。在模型中,品牌品类度和企业品牌策略是企业永续增长的必要条件,品牌通过影响消费者的选择进而决定企业增长的永续性与企业的销售收入,成为企业永续增长的拉动力量。同时我们对模型进行拓展,分析两种典型的品牌模式,并应用该模型解释企业的动态增长。  相似文献   

4.
企业增长的动态理论是企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有的理论或模型不能对选择爆炸式增长条件下企业增长的持续性做出很好的解释。在过剩经济条件下,消费者的选择成为决定企业生存和增长的关键,而品牌又极大地影响消费者的选择。我们把消费者的选择行为与企业内部的管理策略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出一个实现企业永续增长的品牌模型。在模型中,品牌品类度和企业品牌策略是企业永续增长的必要条件,品牌通过影响消费者的选择进而决定企业的销售收入,成为企业永续增长的拉动力量。同时,我们对模型进行拓展,分析两种典型的品牌模式,并解释企业的动态增长。  相似文献   

5.
品牌延伸策略是21世纪企业广泛采用的品牌策略,虽然品牌延伸存在一定的风险性,但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在我国进行品牌延伸具有较大的可行性。为减少品牌延伸的风险,企业应掌握品牌延伸之规律,生产优质产品,建立强势品牌,在适当的时机进行品牌延伸,同时应很好的研究消费者心理在品牌延伸中的规律,此外为了提高品牌延伸的能力,应努力使品牌含义抽象化,变“产品品牌”为“概念品牌”。  相似文献   

6.
作为品牌联合策略的一种重要形式,名人代言使名人品牌与原产品品牌形成联合品牌,改变了品牌信用度,也改变了消费者的选择成本、消费者的需求函数,最终改变了产品的销量或价格.名人代言的联合品牌信用度取决于品类契合系数、产品的品牌信用度和名人的品牌信用度三个要素.其中,产品的品牌信用度要达到一定水平,这是名人代言成功的保底条件,...  相似文献   

7.
品牌是与目标顾客达成长期利益均衡,降低消费者选择成本的排他性品类符号。品牌与其覆盖下的产品之间存在关联关系,研究品牌内部关联问题是品牌建设的关键。文章基于品牌内部关联视角,从品牌信用与产品信用的相互关系入手,构筑了品牌内部关联信用度研究的一般分析框架,从理论上探讨了产品信用度、产品市场份额、产品(品类)需求强度、产品—品牌定位相关性四个因素对品牌内部关联的影响,建立了基本的品牌内部关联函数模型并得出了推论,分品牌策略对内部关联问题进行了解释说明,并应用案例对模型进行了检验分析。  相似文献   

8.
论品牌延伸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牌延伸是企业在市场营销中,通过利用其品牌资产来维护或扩大市场占有率的一种发展战略。错误的品牌延伸会使品牌资产的价值下降或贬值,对企业已有的经营优势会产生一种战略性的损坏。因此,对企业而言,品牌延伸,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能是一本万利的好事,也可能是前进中万劫不复的深渊。  相似文献   

9.
声音     
《全国商情》2013,(17):14
1品类的创新才是品牌未来。——通灵珠宝总裁沈东军解读:阿里巴巴和万达的企业品牌塑造之所以成功,主要在于他们创造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而另外一种品牌塑造的案例告诉我们,创造出一种新的商业品类,也是品牌创新的选择,如苹果创造iPhone,这并非简单的手机升级换代,而是诞生了一个新的品类——可以打电话的电脑。日前,传统企业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千店一面。在未来的商业道路上,品类的创新将会是企业塑造品牌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0.
成功的职业院校品牌延伸可以实现品牌价值,提升母品牌形象。延伸策略主要有校办企业、校企合作、兼并收购、双向延伸、继续教育和成立次级组织。职业院校不但要会创立品牌,还要学会维护品牌。维护品牌的主要策略有品牌强化、品牌激活、坚持质量为本、法律保护和加强危机管理。  相似文献   

11.
以文化创意企业品牌联想和品牌延伸契合度为基础,把延伸的品牌划分为知名品牌和一般品牌,把延伸距离划分为近延伸和远延伸,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用spss17.0统计分析工具中的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在形成的2 x2矩阵中研究消费者对于企业延伸的接受性,并判断品牌延伸对母品牌形象的影响程度,便于文化创意企业品牌延伸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相关影响要素,避免资金、人力等方面的浪费,提高品牌延伸的成功率,达到稳步提高文化创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许多企业都将品牌延伸策略作为重要的经营策略,但品牌延伸却对品牌定位有着双面性的影响.通过对高炉家酒及其延伸品牌和谐高炉家酒、高炉家和谐年份酒前后不同的定位过程进行详细分析,认为品牌延伸损害了高炉家酒的品牌定位;品牌延伸需要从企业增加品牌资产的角度出发,延伸品牌应和原有品牌在定位上具有相通性,不能与原有的品牌定位相悖.  相似文献   

13.
刘琴 《大众商务》2010,(8):104-104
品牌延伸在营销实践和理论界早已是热门课题,随着服务业迅猛发展,服务品牌延伸已成为品牌延伸领域的重要分支和研究热点。本文就服务品牌延伸评价重要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给企业进行服务品牌延伸提供参考和借鉴,提高企业在服务领域延伸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品牌之死——基于品牌经济学视角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品牌经济学视角对品牌之死的研究表明:品牌之死有自然死亡、突然死亡和长寿品牌3种基本类型;品牌之死即为需求之死;品牌的品类、品类度和品牌策略决定了品牌生命;因而延长品牌生命也应从这3方面制定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品牌具有丰富的内涵,折射着企业化,要让品牌充分发挥其价值,必须准确定位、慎重延伸。关键词:品牌;品牌化;品牌定位;品牌延伸.  相似文献   

16.
陈昂 《企业家天地》2010,(4):163-164
本文试图从品牌延伸概念着手,介绍品牌延伸利弊,并给出四条品牌延伸的路径选择,最后阐述品牌延伸路径选择的准则。  相似文献   

17.
基于顾客满意理论的品牌延伸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占领市场份额成为企业家的当务之急。品牌延伸策略适逢其时,应用广泛,效果明显。但是,并非所有的行业、所有的企业都适用品牌延伸策略,失败案例比比皆是。从顾客满意理论的视角重新定位品牌延伸策略,分析品牌延伸的优点及品牌延伸不当容易引发的风险,从九个方面提出基于cs理论的品牌延伸策略实施原则,并提供了几种企业品牌延伸模式选择,为渴求做大做强的企业开出一剂锁定顾客、扩大顾客群的良方。  相似文献   

18.
《全国商情》2007,(12):90-93
正如前文中所述,2007年的中国直销行业已经初步走过“为生存而战”的阶段,以20余家获牌企业为代表的主流企业在市场上掀起了新一轮以“品牌”为主题的竞争。从企业经营和成长的角度来看,品牌战略和品牌建设作为企业整体长期的谋划和行为,是成长型企业成熟度的一个标志,是成功营销的保证。因此可以说,在这样一个阶段里,主流企业对于自身品牌的意识觉醒和着意打造,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针对目前我国企业在品牌建设的实践中存在的战略性问题进行探讨。强势品牌是企业强大的无形资产,怎样创建品牌并在营销实践中将其发展壮大是值得讨论的。中国应有自己的强势品牌,而不是只为“中国制造”贴上标签。如何科学地构建企业的品牌战略,合理进行品牌延伸,本文将分别从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0.
消费者在选择和购买时所发生的代价除了实际支付的商品价格以外,还存在选择成本。引入品牌后,品牌信用度的提高使得需求曲线发生变化,一方面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品牌信用度的提高将有效地降低消费者的选择成本,消费者“趋利避害”的本性使得在任意价格下需求量增加,需求曲线右移;另一方面品牌信用度的提高使得品牌商品的需求弹性变小,需求曲线变陡峭。在此基础上,品牌信用度的提高通过改变需求曲线的位置将使得均衡价格提高,且均衡数量增加,同时将会增加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提高社会福利水平。我们的分析也为企业摆脱“价格战”陷阱提供一个可行的思路,即通过品牌建设提高品牌信用度,使得在价格提高的条件下,需求数量增加,而只有使需求曲线改变位置方能达到最佳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