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湖南经济》2003,(5):25-25
最近,记者访问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请他谈了创造社会财富的活力问题。高尚全说,“人民是创造财富的主体,政府是创造环境的主体”,这两个主体不能错位。首先,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财富的主体。如何创造财富?如何分配财富?这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富裕的最重要、最关键的问题。财富的创造是前提,是第一位的,没有财富创造哪里来财富的分配?财富这二字过去曾被曲解过、歧视过,现在,出现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这是我们在认识上的一个飞跃,理论上的一个创新。像过去把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资本、劳动力市场、科技工作也是一种…  相似文献   

2.
劳动是保持财富创造力的根本 从经济的角度看。人类社会的全部活动无非在做两件事,一件是创造财富.另一件则是分配财富。创造财富的效率和分配财富的均衡决定了文明发展的轨迹,没有财富的创造,也就没有财富的分配。  相似文献   

3.
“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这是十六大报告中给人印象极为深刻的一句话。那么,我国当前各类要素的活力是否竞相迸发?一切财富的源泉是否充分涌流?我认为,仅…………  相似文献   

4.
“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这是十六大报告中给人印象极为深刻的一句话。那么,我国当前各类要素的活力是否竞相迸发?一切财富的源泉是否充分涌流?我认为,仅……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财富理论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提出创造财富的过程是人的主体实践性过程,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创造财富的目的是实现财富增长以及人的自由和独立;财富既是生产力的载体,也是生产关系的载体。财富生产和财富权力相互作用,构成一定社会形态下的财富关系。社会“内卷化”的矛盾根源在于宏观财富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循环体系下行,不足以支撑微观财富权力的无限膨胀。社会“内卷化”是中国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存在的问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中国高质量发展的财富逻辑已经演变为以财富消费为核心,表现财富生产、分配和交换关系。要解决社会“内卷化”问题,需沿着中国高质量发展的财富逻辑制定并实施相关措施,包括树立马克思人本财富观;调节资本权力与劳动权力的关系;建立有利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教育体制;扩大公共财富规模,建立公共财富共享机制。  相似文献   

6.
“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这是十六大报告中给人印象极为深刻的一句话。那么,我国当前各类要素的活力是否竞相迸发?一切财富的源泉是否充分涌流?我认为,仅就民营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而言,情况并不理想。民营经济充满活力,民营经济创造了巨大财富,但民营经济的发展却面临着许多人为的障碍。这些障碍不仅严重影响到民营经济先天活力的迸发,制约了国民财富的充分涌流,而且为某些权力的腐败设置了寻租的空间。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外部障碍,大致可以归结为五个方面:观念障碍、法律…  相似文献   

7.
实践中,社会主义碰到了一个难题:即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在计划经济运行环境中,它是实现公平分配的机制,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由于运行环境发生了变化,它要容纳绝大多数人创造财富和分配财富,就会破产和全军覆没;而它如果容纳少数人创造和分配财富,加上垄断力量,却成了形成收入分配差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财富状况究竟如何?收入分配公平与收入分配平等是一个概念吗?我国是否需要建立财富统计?且看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在19世纪中叶创立了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指出:劳动创造价值,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19世纪中后期第一次科技革命开始,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而在21世纪的今天,资本的大量投入、知识、技术的广泛应用更是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的社会财富,这些因素介入生产过程及其日益凸现的推动作用是否形成了对劳动价值论("劳动创造价值")的挑战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在财富分配中如何考虑劳动与非劳动因素?价值与财富有何区别?如何认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文章将一一解释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0.
慈富田家炳     
追求和创造财富是人生的乐趣,但使用财富是人生的责任。财富的意义并不在于如何满足创造者个人的需求,更主要的是如何发展社会,惠及他人。  相似文献   

11.
这些年我们讨论贫富问题,更多的是用收入分配的概念,但我觉得现在以收入分配的概念来说明当前中国贫富问题,能解释的已经很有限.要将中国贫富问题说清楚,至少要考虑到这样四个环节:首先是当年创造财富的分配状况,其次是财富在国家和个人之间的转移,再次是个人存量财富的变化,最后是个人或群体之间的财富转移.  相似文献   

12.
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指一个国家在世界市场经济竞争的环境和条件下 ,与世界整体中各国的竞争比较 ,所能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的持续增长与发展的系统能力水平。国际竞争力包括国家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其中企业竞争力是国际竞争力的核心 ,是国家创造财富的主体 ,国家竞争力是国家给企业提供竞争外部环境的能力。二者密不可分 ,互相作用构成整体国际竞争力。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世界化的形成 ,国际竞争力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企业家以及专家的普遍重视 ,并被广泛研究和应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发表了2000年度《国…  相似文献   

13.
查志强 《浙江经济》2023,(11):23-25
<正>激发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活力、推动民营经济融入双循环新格局、打好服务民营经济发展组合拳,推动浙江高质量发展的“金名片”与共同富裕先行示范互促互进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民营企业是创造财富、做大“蛋糕”的重要主体,是分配财富、分好“蛋糕”的重要一环。实现民营经济健康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创业,顾名思义就是创办事业。创业活动有利于把社会蕴藏的巨大能量释放出来,有利于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意义十分重大。首先,创业活动是国家经济保持活力的源泉,与经济增长存在着促进关系。创业活动增加了整个经济投资总量,启动了长期以来被压抑的国内总需求,对建立新的经济增长点,促  相似文献   

15.
人作为社会的主体是一切生产活动中最活动的要素,是企业中最重要的经营资源,是一切财富中最宝贵的财富。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作用是企业兴旺发达的关键。既然人力资源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处于中枢地位,那么劳动者所创造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工资,就需要引起重视了。  相似文献   

16.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信息已取代资本和能源在经济中的地位而成为最重要的资源,知识经济已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从近几年美国<财富>和<幸福>杂志公布的全球500家大公司排行表中可以发现:资源型公司后退,而高技术公司突飞猛进,例如,作为知识经济的标志性企业,微软一个公司的财富已相当于世界第十国,知识创造财富的力量是如此的惊人!在这个时代,知识有可能不再依附于土地或资本而成为独立的现实力量,并将成为权力、市场、资本之外支配社会资源流向和财富分配的"第四只手",知识经济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一个产业、一种经济形态,更是一种社会形态、一个历史阶段!知识将是谋生的基本技能,谁拥有知识越多,谁就越有创造和拥有财富的可能性."知识就是力量!"培根的这句老话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有份量.  相似文献   

17.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之一。党要经得改革开放和执政的考验,就必须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方能立以不败之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只有在实践"三个代表"中才能促成主体创造性的极大发挥。中国共产党要"代表"而非"代替"人民的利益。只有去努力激发、调动人民群众的创造热情,给人民群众创造性的发挥、发展营造优越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将人民群众作为历史主体、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才能真正实践好"三个代表"。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永远是我们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18.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村改革的动力来自于农民生生不息的创业精神.这种创业精神磨砺于计划经济时期有限的制度空间,激扬于第一轮农村改革的土地新政,受制于近年来的农村金融困局.当前,一个普遍性的规律是,投资兴业、创造财富已经从"土地时代"、"设施时代"跃进到"金融时代",金融正逐步取代土地、设施成为新时期财富创造的主要载体.如何培育农村金融,使农民的创业能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找到释放空间,是新一轮农村改革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20.
《科学决策》2005,(4):5-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新时期的客观需要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温家宝总理在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要妥善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和建设的成果: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努力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和良好环境。”那么,建设和谐社会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和谐社会的特点是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