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背包客因独特的群体秩序,其身份建构问题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文章在福柯权力话语理论和女性主义视角下,运用女性主义后结构主义话语分析对中国女性背包客身份建构过程中的权力谈判进行了探究。研究揭示了3对围绕女性背包客身份建构的竞争话语:性别分化与性别平等、父权话语与新时代女性、传统女性气质与现代女性气质。文章认为,中国女性背包客的身份建构过程再现了现实社会规范中的性别权力关系,女性背包客经历了较为艰难的身份建构程序,实质反映了父权话语体系与现代女权意识间的博弈。中国女性背包客在话语冲突中不断抓取新的话语来反抗或协商社会主流话语对女性主体位置的定位,展现了积极的主体意识和能动作用,重新定位了自己女性背包客的身份。该研究试图回应女性旅游研究中的社会性别构建与女性旅游者“主体性存在”的问题,对揭示和推动旅游之于女性的深远“解放”意义具有裨益。  相似文献   

2.
张虹菲  吴佳  李苗 《旅游学刊》2007,22(10):23-29
本文从文化旅游资源的主要吸引物、附属产品及与包含典型文化特征的基础服务为出发点,以国外(欧美、澳洲为主)背包客市场为研究对象,以首都北京为案例采集地,对上述研究对象的旅游动机、满意度与过程行为进行了专门研究.在深度访谈等定性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田野调查法,并运用统计软件和定性分析对实证研究的结果进行了验证和解释.同时,在西方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以文化动机为主导的西方背包客类型划分,同时,运用I/P分析法进行的背包客满意度研究,也为相关企业与政府部门服务国外背包客市场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
旅游情景下游客和东道主的主客关系研究成果颇丰,但对于东道主内部族群之间的交往研究还存在一定不足.现代社会的流动性导致目的地东道主内部族群多样化,文章以阳朔东道主为研究对象,以Barth的边界理论为指导,通过观察法和深度访谈法,对东道主内部族群及其边界进行探讨,旨在拓展Barth边界理论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反思目前以东道主同质性为前提的主客关系研究.研究发现,东道主内部各群体间存在边界,其产生和维持的原因主要包括流动性、中西文化价值观差异和旅游业态系统.  相似文献   

4.
移动性抑或流动性?——翻译、沿革和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璇  解佳  江泓源 《旅游学刊》2017,(10):104-114
文章从社会学、地理学、旅游学三种最多提到mobility范式的学科视角,对mobility研究追根溯源,结合已有文献和现实语境,从提出背景和意义内涵上阐释mobility译为"移动性"的合理性,在概念比较和辨析中追问知识的产生和研究的脉络.从社会学角度来看,Bauman的流动性和Urry的移动性所指不同:前者是现代性的特征,关注时间意义;后者指移动中社会的属性,关注空间维度.从地理学角度来看,移动性研究经历了从侧重实体移动到实体移动、附加移动和虚拟移动并重的移动研究转向,研究的主要领域也从交通地理转化为交通地理、社会地理、旅游地理、文化地理、行为地理乃至政治地理并存的局面,出现了所谓"杂交地理学".从旅游学角度来看,移动性作为桥梁把社会学和地理学连结起来,旅游者通过实体移动、物品移动和虚拟移动,构筑了与异地的多元化关系及网络,引致空间和资源的冲突;由现代科技联接的实体/虚拟移动变革了旅游者离家/在家的体验及传统时空关系,由此也将日益打破旅游/工作、真实/虚幻、神圣/世俗、在场/缺场、主人/客人、地方/人等与旅游相关的二元对立关系.移动性既可以囊括对旅游主体、客体和媒体及其所构筑的复杂网络的研究,也可以打破一贯以西方为中心的旅游研究视角,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去关注旅游中的各种现象.文章从多学科的视角出发,导出移动性已成为打破学科边界而融合各学科特征的后学科研究范式,希冀这一范式为后续的旅游研究提供更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洲际背包客旅华空间流行为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西安和桂林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总结出了洲际背包客旅华空间流动模式.从国际视角研究发现游客选择目的国的3种情况,从国际、国内视角研究发现洲际背包客旅华路线规律.研究结论对旅游产品开发与营销有指导意义,彰显了旅游产品开发与营销中国际合作、国内合作的重要性.世界遗产级旅游产品对洲际背包客的强大吸引力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6.
社区旅游参与视角下民族村寨旅游地居民地方感生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居民地方感领域的研究在深化“人-地”关系认识、旅游目的地地方性塑造、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以及旅游规划等方面具有特殊意义。已有研究主要探讨人口统计学特征、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影响因素,缺乏对旅游世界中人与场的积极互动而产生的地方感等问题的讨论。本研究从社区旅游参与视角,通过田野调查的方法收集郎德上寨村民主诉的旅游参与实践,对民族旅游村寨居民地方感的生成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郎德上寨村民的社区旅游参与主要表现为“合作激励型”“自我激励型”“机械被动型”和“利益激励型”4种类型;在社区旅游参与过程中,村民获得了强烈的地方感,并由自然地理和人文物理环境、社会文化特性、经济制度、乡土认同、血缘认同、文化认同、房屋归属感和生活便利性等内容体现。本研究还发现,居民地方感在不同的社区旅游参与形态中表现出差异性;社区旅游参与和地方感之间是双向、交互式的影响关系,其中,旅游效益感知因素在二者的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武陵源世界遗产地社区女性居民社会网络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和半结构访谈法,对武陵源区袁家界村、龙尾巴村和马儿山村女性居民采取抽样问卷、滚雪球式访谈等方法,进行定量数据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对网络规模、网络中心性和网络密度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不同位置社区女性居民的社会网络规模、社会网络连接和社会网络结构均存在明显差异,表明生态旅游的参与程度与女性居民的社会网络存在高度相关性,直接影响社会网络规模、连接和结构。生态旅游影响下女性居民的社会网络存在以下特征:(1)女性居民社会交往范围逐步扩大,社会网路规模明显增加;(2)女性居民社会关系逐渐多元化,社会网络关系连接日益丰富;(3)女性居民获得了异质性信息和资源,社会网络结构渐趋稳定;(4)女性居民旅游增权权益明显,推动女性社会网络不断优化。  相似文献   

8.
旅华外国散客旅游流地理分布和网络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散客旅游是全球主流旅游方式,入境散客市场在中国入境旅游市场中也占据重要地位。文章主要采用问卷法采集数据,研究样本总量1451份,运用地图分析法研究旅华外国散客旅游流的分布和扩散规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旅华外国散客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研究发现:散客以北京、广州和上海为主要出入境口岸,以香港为辅助口岸,旅游线路以单目的地、短线为主,平均到访目的地数量较少;北京和广州是单目的地散客的主要旅游目的地;多点散客旅游流集中分布在中国人口线东南部,以"北京—西安"之间的流量最大,并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川滇3个区域性集中分布区;散客旅游流网络规模较大,但网络密度较低,整体结构松散,发育程度较差;网络具有小世界特性;网络中的节点可以划分成综合性节点、枢纽节点、重要节点和一般节点4种角色类型。文章首次从宏观联系的视角对旅华外国散客旅游流进行了整体研究,丰富和拓展了中国入境旅游流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9.
"众乐乐":旅游虚拟社区"结伴旅行"之质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以往对互联网与旅游相结合的研究多集中在旅游信息交换方面,本文将探讨在互联网平台上寻找"游伴"的现象.采用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文章搜集和分析了一个"讨论串"和12个半结构式访谈.研究发现,虚拟社区结伴旅行是互联网普及和自助精神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一种自助旅行方式.旅游者通过控制旅伴的数量和质量,规定旅伴间的权责关系,力图在孤独的背包客和团队旅游中找寻一条中间道路,以"小圈子"把这条中间道路确定和保持下来,他们的旅游体验最终结合团队旅游和背包客的优点,实现了优化.文章最后讨论了研究限制和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粟路军  黄福才 《旅游学刊》2012,27(10):53-64
文章构建了旅游地社会责任、旅游地声誉、旅游地认同与旅游者忠诚关系的整合模型,以厦门市旅游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结构方程模型( SEM)方法,对整合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发现:(1)旅游者社会责任直接正向影响旅游地声誉和旅游地认同,并通过旅游地声誉对旅游地认同产生间接影响,通过旅游地声誉和旅游地认同对重游倾向和口碑宣传产生间接影响;(2)旅游地声誉正向影响旅游地认同、重游倾向和口碑宣传,并通过旅游地认同对口碑宣传产生间接影响;(3)旅游地认同直接影响口碑宣传;(4)重游倾向和口碑宣传之间存在递进关系.最后,文章对研究结论进行了讨论,并指出了研究局限和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