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真性理论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马凌 《旅游学刊》2007,22(10):76-81
本文回顾了现代旅游中"本真性"概念及从"客观主义--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存在主义"的发展阶段,分析了"本真性"概念在西方旅游研究中所涉及的"本真性、旅游动机与旅游体验"、"本真性与文化商品化"以及"本真性、怀旧与遗产旅游"等主要问题.文章指出,"本真性"作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旅游社会学研究中的核心概念,它是人们对现代旅游"好恶交织"的心理反映,揭示了现代旅游现象中的社会现实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客观地呈现中国消费者在全球旅游市场中的特性及形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蔡利平 《旅游学刊》2007,22(1):16-18
本文在对一位西方学者的新书进行简单评论的基础上,指出了对中国旅游消费者,尤其是中国出境游客进行研究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在这本出版于2006年的新书中,中国旅游者被描述成一个被动、无知的群体,而且这个群体在文化上受中国政府左右,缺少像西方游客一般的行为准则,缺乏欣赏西方景观的能力.该书集中代表了西方国家中对中国旅游业及中国旅游者普遍存在的偏见,以及对迅速发展的中国出境游的否定和不安.本文指出,作为扎根于这一崭新的消费群体的中国旅游研究者,是有责任而且有自身的优势向全世界客观地呈现中国旅游消费者的特征和形象的.为此,本文建议对3个迫在眉睫的研究课题,即对中国旅游者的出游动机、中国旅游者的组成成分及中国出境游客的需求进行多方位高层次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旅游凝视:评述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茂英 《旅游学刊》2012,27(3):107-112
文章系统回顾了国内外旅游学研究中的"凝视"理论,发现已有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游客凝视"。文章认为,"旅游凝视"是一个多利益主体参与互动的复杂系统,而不是单向的"游客凝视"。"旅游凝视"还包括"当地人凝视"、"专家凝视"、"游客间凝视"、"隐性凝视",以及各"凝视"力量之间因权力悬殊和变化而产生的互相凝视。"旅游凝视"从旅游的角度来考察整个社会,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评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文章结合国内外的旅游发展趋势,重点阐述我国学者可以努力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现代社会中,青年群体普遍遭遇自我迷失与生存性焦虑的精神危机,经常出现身体在场但精神断联的状况。近些年,青年群体通过荒野徒步户外旅游活动进行本真自我实践,逐渐找到上述问题的应对之道。文章以河西走廊止语徒步活动为例,对18位参与者进行深度访谈,探索活动参与者在荒野徒步中的本真自我实践过程,并剖析了其中的关键性条件与内在性机理。研究表明:1)河西走廊止语徒步活动参与者成功完成了存在主义本真自我实践,这种本真自我具有多维结构,以包括身体本能与自我认知的内在本真自我为基础,在与自然、历史、他者紧密联结中又塑造出自然本真性、时间本真性、人际本真性组成的关系本真自我;2)参与者的本真自我实践经历了陷入自我怀疑、学会自我掌控、促进自我反思和建立联结能力4个阶段,是一个“向内看见自己、向外联结世界”的过程;3)身心挑战的荒野自然环境与功能断联的强行设置(断网与禁言)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真正为参与者创造了一个能够回归身心的行走环境,呈现出功能断联与精神联结的辩证关系。文章揭示了荒野徒步这类户外旅游与严肃休闲活动在当代青年应对精神危机中的重要作用及过程机制,同时也扩展了现有研究对旅游世界与日常生活关系的...  相似文献   

5.
信任一直被认为在应对不确定与不完全知识情境时发挥重要作用,然而,目前旅游学界对此话题的关注相对不足。文章通过对截至2022年10月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上的148篇文献进行统计和分析,系统梳理旅游情境中信任研究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主要议题以及研究启示。研究有以下3个发现。1)在理论应用上,既有研究运用的理论存在多元与集中并存的特征,尤以社会交换理论应用最多,且覆盖旅游消费中的游客信任、旅游地发展中的居民信任和旅游企业管理中的组织信任三大研究议题。2)在研究方法上,实证研究占据主导,且以定量方法为主。定量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定性则以访谈为主。此外,诸如网络文本数据、图像数据、日志数据等也被创新性地运用于相关研究中。3)在研究议题上,主要包括旅游消费中的游客信任、旅游发展中的居民信任和旅游企业管理中的组织信任三大议题,尤以旅游消费中的游客信任研究居多,该话题涉及游客在在线预订、技术应用、危机事件以及线下旅游消费等不同情境中的信任。文章最后指出,现有研究在信任的辩证性反思、目的地整体信任、信任迁移的动态过程以及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等方面有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并结合中西方信任文化差异提出了未...  相似文献   

6.
遗产原真性·旅游者价值观偏好·遗产旅游原真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指出旅游科学的"原真性"概念与遗产科学的渊源;提出应将"authenticity"译为"原真性"的理由;概述了遗产科学对"原真性"概念的认识发展;从旅游价值观偏好层面对当代旅游科学中出现的"客观主义原真性"、"建构主义原真性"、"存在主义原真性"、"后现代主义原真性"诸提法进行了评论;最后,较为概括地辨析了原真性概念在文化和遗产旅游中的具体处置.  相似文献   

7.
现代化的生活使人们迷失"本真",旅游成为人们寻求"本真",寻找"自我"的一条有效路径。本文将回顾旅游研究中的"真实性"问题,最终用符号意义的三个环节去考察、解释旅游体验的"真实性"问题。各类旅游吸引物营造"文本中的真实",这些符号系统带给旅游者无限衍义的可能性,旅游符号的文本意义通过接受者解释后使潜在的意义得以呈现,旅游者就有了真实的情感体验。在旅游体验中旅游者寻找旅游符号文本中的真实,内心的真实。  相似文献   

8.
冯捷蕴 《旅游学刊》2011,26(9):19-28
目前,很少有学者采用旅游者博客这一新兴的方式研究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感知。文章选择中西方旅游者博客话语为切入点,从“文化繁荣”、“宜居和生态”、“现代化大都市”、“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5个维度探讨中西方游客对北京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的异同,并讨论了两个不同旅游群体在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和消费水平方面的差异。最后,文章对如何提升来京中西方游客的体验评价提出了切实的建议。此研究意在强调旅游者博客在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同时亦希望能够对话语分析的跨学科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正引言本文呈现了笔者对中国旅游研究发展的看法,文中所采用的"中国旅游研究"概念是广义的概念。"中国旅游研究"这个术语既可以解释为中国学者对中国旅游所做的研究,同样也可以解释为任何国家的学者所做的有关中国旅游的研究。根据写作意图,本文主要采用前一种解释。但是值得一提的是,  相似文献   

10.
对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的多维度思考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张军 《旅游学刊》2005,20(5):38-42
在关于民俗旅游“本真性”的认知中,专家、当地居民和旅游者对本真性的认知并不全是相同的:专家关注的是文化环境的“本体真实”的保存,对本真性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静态到动态、由点及面的过程;当地居民更关注本地经济的发展和自己生活的改变;游客关注的是旅游经历的真实感受。从三个不同角度来审视这个问题是民俗旅游开发过程中全面解决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有效之道。  相似文献   

11.
徐菊凤 《旅游学刊》2007,22(12):59-65
度假旅游是中国新兴的产业发展形态和旅游方式。尽管此前20多年我国的度假旅游发展缓慢、曲折,但在2003年后出现了一个明显的拐点,远程度假旅游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新趋势。本文选取中国具有标杆性意义的度假旅游目的地——海南三亚的海内外度假旅游者作为调查对象,研究了中国及俄罗斯度假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度假旅游动机、行为方式以及度假旅游需求特征,揭示出两国游客在旅游行为和需求方面的异同点。本研究验证了4个假设,也否定了学术界以往关于度假旅游的个别典型结论。  相似文献   

12.
可持续旅游已成为旅游界广泛关注的一个话题,特别是以遗产地(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等)为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旅游,更是众多国际学者研究的重点.本文以北京故宫的旅游服务调查为切入点,从旅游服务的角度分析了游客对景点服务的态度和需求,同时也探讨了服务与可持续旅游的关系,并给出了一个解决此问题的工具--服务质量.同时对故宫的旅游管理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其目的是从社会、环境和经济等方面的均衡发展来达到故宫的可持续旅游.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沉浸式旅游演艺发展势如燎原,相关学术研究却较为滞后,与现实发展不相匹配。除此之外,以互动性和参与性为特点的沉浸式旅游演艺,其具身性是影响游客在地体验的最重要因素,它的具体维度也需进一步探究。因此,本研究以具身理论为指导,通过游客身体、感知和情境因素构建沉浸式旅游演艺体验质量评价;以网络评价为分析文本,利用内容分析法和IPA分析法,对沉浸式旅游演艺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发现:游客对旅游体验质量较为满意;游客对具身参与和体验情境维度的评价较好,而对产品感知和服务感知的评价处于一般水平;IPA分析结果显示演艺内容要素处于重点改进区。本研究拓展了旅游体验质量的研究视角,丰富了具身体验的研究情境,并为沉浸式旅游演艺的品质升级和竞争力提升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SARS让我们对旅游研究进行反思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中国旅游发展笔谈”一直是本刊“中国旅游发展研究”栏目中的一个相对固定专栏。本期在为“笔谈”组稿时 ,SARS与中国旅游发展研究的话题自然成为我们的关注点。约稿过程中得知有的人士已经撰写了长篇文章作出深度思考 ,这已不是短短一两千字的笔谈形式所能包容的。因此 ,为了集中反映这些思考 ,本期特设“SARS与中国旅游发展研究专题” ,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最近,学者黄羊山在多篇文章中对我国一些标准和规范里的旅游空间容量算法进行了一些探讨,并做出了重要改进。但是,其提出的"取小法"虽然能够保证了游客数不超过景点的容量限制,却没有考虑景点之间距离对容量的影响,且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难懂。文章以游客在景区中的移动行为为出发点,将景区旅游线路类比为旅游生产线,利用旅游生产线的平行移动特征,推导出在景区日开放时间内能够准入的游客批数和接待量模型。然后,利用景区内景点游览时间的最大公约数进行景点分解,按照分解后的子景点设置进入批量,从而分别给出了有游览顺序和无游览顺序的旅游高峰期的最大容量计算模型。最后实例计算表明,该方法确实可以在旅游高峰期尽量减少景点闲置提高接待量。  相似文献   

16.
中国旅游研究的多维视野--对国内与国外相关文献的评述   总被引:8,自引:8,他引:8  
本文通过对大量英文和中文文献的检索和分析,以几个重要的主题作为阐述的基本框架。比较全面地分析了中国本土学者、外国学者以及旅居国外的中国学者对中国旅游问题的研究成果和基本观点,并对旅游研究过程中所呈现的基本趋势进行了讨论。通过这个分析,使国内同行得以一窥中国旅游问题在世界旅游论坛上被关注的程度,以及了解中国旅游研究与国外旅游研究的差别。本文提供的大量英文文献,也是相关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术线索。  相似文献   

17.
正一、中国旅游研究的阶段演变现代意义的中国旅游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以陈传康、申葆嘉、吴楚材等为代表①的老一辈学者分别从地理学、经济学、林学等学科领域开启了旅游地理学、旅游经济学和森林旅游学的研究。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国旅游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实践中提出问题阶段。这个阶段,老一辈学者根据现实发展的需要,提出了旅游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张小军  吴毅 《旅游学刊》2017,(7):119-126
旅游作为人类的普遍行为,在今天的商业化中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却逐渐丧失了其本真.通过思考"旅游"的内涵以及当代商业化旅游业存在的问题,文章区分了人类"天性旅游"和"商业性旅游"两个基本的旅游形态,探讨了"旅游"对于人类学的意义以及旅游人类学的研究旨趣,检讨了以旅游业作为研究对象的局限所在.文章指出人类的天性文化是人类天性旅游的本质内涵,文化自由是天性旅游得以实现的基础,保证文化持有者的主体性,实现游客和东道主的"共主体"地位,是文化自由的条件.同时,商业化和市场化应该服从人类自由情性的发展,而不是让旅游成为商业化的帮凶和牺牲品.  相似文献   

19.
张言庆 《旅游学刊》2008,23(3):74-78
消费者行为倾向的前因研究一直都是西方消费行为研究中非常活跃的领域.国外学者对游客游后行为倾向的影响因素也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但目前国内未见对该问题的研究.本文借鉴消费者行为倾向的相关理论和国外游客游后行为倾向的研究成果,以青岛国内休闲游客为实证研究对象,探讨影响游客游后行为倾向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旅游动机和游客满意对游客的行为倾向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旅游动机对行为倾向的影响大于游客满意对行为倾向的影响.感知价值虽然对游客的行为倾向有正向影响,但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彭丹  蘧海伦 《旅游导刊》2020,4(2):64-76
近年来,慢旅游的话题开始得到学者关注,但已有研究较少从"旅游与现代性"的角度对个案进行实证分析。本文基于对去过丽江古城的受访者和潜在旅游者的访谈数据,借助质性研究方法对访谈文本进行高频词提取和扎根理论编码分析,探讨丽江古城慢旅游的两个维度:环境和慢旅游体验。本文还挖掘出丽江古城作为慢旅游目的地的形成原因:其所处的自然环境与当地生活理念的互动构成了当地慢旅游的基础;旅游利益相关者制造了"慢"的符号和象征意义,契合了当代旅游者的需求和认同,助推了丽江古城慢旅游的存在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