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我国中小企业员工面临的生命健康等人身风险以及目前我国保险市场上针对中小企业的寿险产品供给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员工人身风险管理需要不断创新寿险产品,保险公司需要对中小企业寿险产品的创新发展进行理论和现实基础的研究,并在创新过程中综合考虑人力资本、国家政策等因素,开发适应中小企业员工生命健康风险管理需求的保障型产品,以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段白鸽 《保险研究》2019,(4):85-101
作为老龄社会的重要风险,长寿风险专题研究是近20年来公共养老金领域、保险公司关注的热点。长寿风险引发的保险公司寿险产品定价高估和年金产品定价低估之间存在潜在的自然对冲效应。为了量化这种对冲效应的长期影响,本文基于构建的同时涵盖低龄、高龄和超高龄在内的整个生命跨度的全年龄人口动态死亡率模型,采用对冲弹性量化终身寿险与终身年金、两全保险与定期年金、递延寿险与递延年金三类保障型寿险产品和养老型年金产品对冲效应的动态演变,并通过敏感性分析扩展探讨利率变化对对冲效应的长期影响。研究发现,从单位寿险和年金产品组合的净对冲效应来看,由于保险公司的产品定价区分了性别差异,使得女性的对冲效应更明显,因而女性对应的产品组合中的长寿风险对保险公司的影响更不显著。作为系统性风险,利率风险和长寿风险也存在对冲,利率上升能抵消或对冲长寿风险的影响,低利率下长寿风险更显著。  相似文献   

3.
孙尧 《中国保险》2012,(4):38-41
非寿险银保业务概述 一、非寿险银保业务的范畴 银行保险是金融创新的产物,上世纪八十年代发源于欧洲,目前已在全球普及.其概念伴随发展过程先后出现三种描述.一是渠道说,认为是保险公司利用银行渠道实现保险产品的销售;二是产品服务说,认为是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向客户提供保险产品和服务;三是经营策略说,认为是银行和保险公司采取的一种策略,双方通过相互融合和渗透,实现资源共享和整合,以一体化的经营形式向客户提供与保险相关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不同的描述反映了银行保险在不同阶段的特点、深入程度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孙尧 《上海保险》2012,(3):42-45
非寿险银行保险主要是指非寿险在银行保险领域的开展。由于非寿险银行保险产品种类繁多、复杂程度不一,因此采取适合的销售模式是成功销售的关键,即如何根据产品特点合理安排销售渠道、明确银行和保险公司人员的销售职责分工、设计相应的销售流程,从而使产品从保险公司制造端通过银行渠道有效到达客户端以实现价值交换。  相似文献   

5.
保险公司的主营业务特性不同,其盈利模式和所面对的风险状况也就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进而也决定着保险监管和风险管理措施的差异性。本文首先从保险公司经营业务的重新认识开始,明确了非寿险投资型产品的业务性质,进而通过比较传统产险业务和非寿险投资型产品的盈利模式和风险,指出非寿险投资型产品的双重业务性质所决定的双重风险,并针对性地提出了非寿险投资型产品的监管建议。  相似文献   

6.
近来随着我国股市的低迷,经营非寿险投资型产品的保险公司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本文试图从非寿险投资型产品的发展分析入手,进一步认识非寿险投资型产品的发展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非寿险投资型产品自主发展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7.
孙尧 《上海保险》2012,(1):5-8,21
银行保险是金融创新的产物,一般是指银行和保险公司通过相互融合和渗透,实现资源共享和整合,以一体化的经营形式向客户提供与保险相关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产品是营销的基础,也是制约非寿险银行保险业务发展的关键因素。系统性地搭建产品体系,对银行和保险公司全面合作开展业务具有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国保险业转型和保险回归保障功能对保险公司运用再保险和合理配置资本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以2007年~2011年我国的非寿险保险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保险公司再保险购买与资本结构选择间的因果关系,采用2SLS和FEPD模型研究发现,非寿险保险公司财务杠杆与再保险比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再保险率反过来也正向提高了财务杠杆率。本文的结论证明我国非寿险保险公司再保险购买与资本结构选择的因果关系与现有的资本结构理论相符。本文的研究证实,再保险购买能够有效减少我国非寿险保险公司的偿付压力,可以为我国非寿险保险公司的业务拓展提供安全边际,从而以较低成本维持较高的财务杠杆比例。  相似文献   

9.
产品结构是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涉及到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水平和持续发展能力。保险监管部门进行的2008~2009年的业务结构调整工作主基调是降低新型寿险业务占比,注重传统寿险和意健险的发展等人身险业务结构的优化,未涉及到非寿险与寿险占比日益失衡的现实。企业会计准则将原保险合同分为寿险和非寿险进行核算,但是实务中,保险业界和学术界很少谈及  相似文献   

10.
周莉 《海南金融》2005,(6):55-56
海南省非寿险产品创新存在产品同质化严重、部分产品与市场需求脱节、公司研发动力不足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几点推动非寿险产品创新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闫正平 《中国保险》2008,(10):20-21
非寿险理财型产品是保险公司在家财险和人身意外险基础上提供投资功能的新型理财产品.2008年共有人保、平安、阳光、安邦、都邦、华安等6家财产险公司8款理财型产品在辽宁市场销售.在实地抽样调查中,调查人员发现部分理财型产品存在诸多风险隐患.  相似文献   

12.
林琳 《上海保险》2014,(12):43-48
我国保险市场发展迅速,保费规模和资产管理规模不断增加,保险主体越来越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截至2014年6月,我国保险市场上已有71家寿险保险公司、64家非寿险保险公司以及10家再保险公司。激烈的竞争促使保险企业经营转型,从原来的"以保费规模为中心"转向"以风险管理为中心"。  相似文献   

13.
非寿险产品成本管理一直是保险公司管理的薄弱环节。在目前非寿险业快速发展、非寿险公司争相上市、社会对保险需求急剧上升以及一切经营评价以会计报表为依据的情况下,我们有必要加大对非寿险业务特点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监管是监管的基础.其中,对资产充足性的监管是重中之重.对非寿险公司而言,资本金、公积金、公益金、未分配利润是所有者在公司的权益资产,是保险公司获得及保持适当偿付能力的关键.传统上对非寿险偿付能力的监管以英国和美国为代表,两国在非寿险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上各有特点.本文分别从指导思想、预警机制、干涉机制等方面对英美两国非寿险偿付能力监管体系进行详细分析并加以比较.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保险市场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金融保险领域的改革、顾客需求的多样化、社会人口结构变化、个人金融资产投资需求增大,加剧了保险企业之间及同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为了适应这些新情况的挑战,国内寿险公司适时推出新型寿险产品。笔者认为,新型寿险是未来寿险产品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鉴于我国目前寿险产品开发的制度环境,保险公司不遗余力地推广新型寿险产品面临着巨大的风险,现阶段我国保险公司应重点发展保障型寿险产品,以控制经营风险。  相似文献   

16.
在综合分析我国非寿险保险公司最低偿付能力额度标准的理论根源的基础上,该文探讨了现行标准存在的缺陷及其原因,并利用我国非寿险市场的统计数据,重新计算了以净保费为计算基础的计算比率,对现行标准的不足进行了修正.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发展投资连结保险产品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洪涛 《中国金融》2000,(6):40-41,43
一、投资连结保险产品的特点随着世界寿险业的发展以及市场环境和投保人需求的变化,欧美一些国家在寿险展业的长期实践中,开发出了新的保险品种———投资连结保险。这是一种融保险保障和投资理财为一体的新型保险产品,它既有传统人寿保险的保障功能,又可以用保费进行投资。这种保险产品有助于保险公司防范和化解利差损失,实现良性经营运作,其保险保障风险和费用风险由保险公司承担,投资风险则完全由投保人承担。传统的寿险产品通常包括非分红产品和分红产品。非分红产品的特点是:对投保人的保险利益保证不变,并由保险公司承担全部风险,但保…  相似文献   

18.
目前中国寿险市场新型寿险产品是指投资连结保险、万能保险、分红保险,以及中国保监会认定的其它产品.自从新型寿险产品推向市场以来,已成为各公司保费规模新的增长点,有的公司新型产品的保费收入已经占到了新单保费收入的80%.为了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各家保险公司都不同程度地采取了销售的新手段和新措施,但对新型保险产品的风险防范却有所忽视.一些问题随着新型保险产品的热销一度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非寿险市场的产品创新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新局面,方兴未艾的非寿险长期型产品有效地改善了我国非寿险行业的产品结构,同时对于我国非寿险公司开拓新的盈利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韩国非寿险市场上,长期型产品的业务量已经占到整个非寿险市场的近50%,成为韩国非寿  相似文献   

20.
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现实问题依然阻碍我国金融服务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信用大数据在金融领域的创新应用,能够精准刻画企业信用画像,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促进金融机构优化信贷产品和创新服务。通过分析中小企业在融资贷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影响因素,基于信用大数据构建科学合理的信用融资服务体系、建立信用综合服务平台、创新信贷供给模式、规范企业经营管理、创新融资担保体系,切实提升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用度和信贷产品供给的匹配度,实现金融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中小企业信贷可得性,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和违约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