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我国货币政策运行机制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忠明 《中国金融》2001,(10):29-30
近几年来,我国货币政策运行机制的改革取得了明显进展。1998年初,人民银行取消了对国有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的限额管理,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90年代中期,人民银行正式公布货币供应量并将其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分层次对货币供应量进行监控,初步建立了以基础货币为操作目标,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目标体系。1998年3月,人民银行对我国存款准备金进行了改革,将准备金存款帐户与备付金存款帐户合并,并两次下调了法定准备金率。在基础货币的调控上,初步实现了从主要依靠人民银行再贷款向主要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的转化。人民银行还改革了贴现和再贴现利率的生成机制,扩大和改进了再贴现的业务,促进了我国票据市场的完善和发展。积极稳妥地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1996年人民银行首先放开了对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的管制,并相继放开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和票据贴现利率,扩大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在此基础上连续下调利率,较好地发挥了利率杠杆的调控作用。这一系列改革措施,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金融宏观调控从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化,顾我国的货币政策运行机制,为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创造了的条件。  相似文献   

2.
从我国的货币政策的实践来看,真正意义上的货币政策是从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确立为中央银行才有。中央银行通过对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控制来实施货币政策意图,是我国货币政策最主要的传导途径。尽管1993年中央银行开始逐渐将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由传统的贷款规模向货币供应量转变,并于1998年取消信贷计划,但是贷款规模管理仍然是我国主要的货币政策操作手段。基于我国的国情,研究商业银行的信贷传导机制对于我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陈敏 《浙江金融》2007,(4):17-17,16
我国中央银行体制建立后,货币供给的调控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1984-1996年,对货币供给的控制通过规定贷款限额进行;1996年后,以M1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以M0、M2作为观测目标,并运用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和公开市场业务对货币供应量进行间接调控,特别是1998年取消贷款限额控制,使货币政策逐步转向通过调节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来控制货币供给。但近年来随着金融衍生品种的开发,居民可以持有多样化的金融资产,企业可以创造非银行形式的支付,货币供给呈现很强内生性,央行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信用规模控制能力减弱。  相似文献   

4.
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些学者认为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已经过时,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不应再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本文选取1998年至2005年GDP与货币供应量的季度数据,运用计量等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货币供应量仍然是我国货币政策一个比较好的中介目标,人民银行完全可以通过该中介目标达到宏观调控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与宏观经济波动的关联性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我们使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对货币中介目标中的结构性扰动进行分离和识别。我们分别描述和检验了1993年1月至1997年12月的信贷规模中介目标和1998年1月至2007年12月的货币供给中介目标。通过具体检验发现,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与宏观经济周期波动具有显著的关联性,货币政策冲击的作用机制和货币政策效应依赖经济周期的具体阶段,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转变是宏观经济调控和经济运行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6.
充分认识短期贷款的宏观调控作用这几年的实践证明,中央银行贷款是调节银根松紧的最有效手段,是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基本手段。目前金融宏观控制,还是以控制贷款规模为主,同时控制货币供应量。人民银行对专业银行贷款的增加或减少,都直接影响贷款规模和市场货币供应量。人民银行年度性贷款(即计划内贷款)和短期性贷款(即I临时贷款)中,真正对贷款规模具有控制作用的还是短期性贷款。因为,年度性贷款,主要是根据国家综合信贷计划,解决经济正常合理增长所必须增加的贷款,只要坚持按计划、按实际需要发  相似文献   

7.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货币政策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商业银行“惜贷”行为和企业贷款行为中的“道德风险”,使得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面临困境,影响了近几年货币政策实施的效果。加入WTO后,外资金融机构的涌入将使我国直接面对大规模金融创新,这会使传统的货币供应量指标不能准确衡量经济运行状况的问题更加严重。因此,我们必须对货币供应量担当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在国家货币政策中将日益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从货币供应量的调控看我国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改革方向林海一、西方主要国家对货币供应量调控的一般政策工具近年来,在以市场机制为主的国家中,一般是选择货币供应量作为其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通过借助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供应量的调节与控制来实现其货币政策的最终目...  相似文献   

9.
(一)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采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求,以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方针和策略的总称,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货币政策工具。《中国人民银行法》确定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是: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再贴现、中央银行贷款、公开市场操作,其余的列入国务院确定的其他货币政策工具。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后,我国正式确立了中央银行体制,现代意义上的货币政策开始形成。我国的货币政策按主要任务和调控方式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84~1997)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是治理通货膨胀,实行以贷款限额管理为主的调控方式;第二阶段(1998年以来)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是治理通货紧缩,取消贷款规模控制,扩大公开市场操作,实现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我国经济在经历了较长时期的快速增长之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特别是1997年7月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经济增长放慢,投资和消费增长趋缓,出口大幅回落,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物价出现连续负增长。由于早几年形成的房地产泡沫破灭,不良贷款问题突出,商业银行体系面临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艰...  相似文献   

10.
为什么中国仍需关注贷款波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从1996年放弃贷款规模控制,转向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至今已逾8年,但是,从货币当局到经济学家对贷款总额依然保持着高度的关注,甚至有经济学家认为贷款总额比货币总额对于宏观经济更为重要。从理论上讲,金融机构的贷款变动是其经营活动的结果,往往仅仅反映其资产的变动与调整,更多的是一个微观问题。  相似文献   

11.
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如何操作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贸币政策的提法,从以前的“适度从紧”到如今的“稳健”。稳健货币政策的原则是:一要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二应及时调整信贷政策,引导贷款投向;在末实行全面的金融稳定计划;四是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发展货币市场,以取消对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的限额控制、频繁下调利率等操作手段,实现由直接货币政策调控体系向间接货币政策调控体系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货币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对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具有重要意义,1998年以业,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逐渐由直接调控转为间接调控方式,货币市场也在快速和稳健的发展,货币市场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联系更加密切,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间接调控具备了重要的基础性条件。  相似文献   

13.
近三年来以抑制通货膨胀为首要任务的宏观调控,在适度队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条件下既保持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又有效地抑制了通货膨胀,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这次宏观调控成功地运用了经济手段,且充分体现了以金融调控手段为主的新特征。其成功的基本经验在于:坚持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下,采取的是微调与预调、直接调控手段与间接调控手段双向并举,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各种手段密切配合的数量型调控的成功运作。一、宏观调控中全田手段运作的纷效这次宏观调控是在我国出现了经济过热和货币供应量过速增长带来了物价迅速…  相似文献   

14.
由于1984年四季度信贷和货币发行失控,人民银行在1985年加强了宏观控制。在信贷管理上,采取了“三合一复合控制”办法,即存贷差额控制、贷款规模控制和某些贷款实行专项指标控制三管齐下。一年来,经过各级银行的努力,取得了较大成绩,信贷规模得到了一  相似文献   

15.
金融创新浪潮给传统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提出了挑战。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一些国家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进行了调整,即放弃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直接盯住通货膨胀目标。目前我国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尚具合理性,但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有关做法值得借鉴,这对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立足社会融资规模作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构建完善的货币政 策目标指标体系,选取M2和人民币贷款为社会融资规模的对比指标,基于向自回归(VAR) 模型,利用2002年至2017年6月的季度数据,通过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等方 法,对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操作目标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 明,现阶段社会融资规模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王煜 《中国金融》2001,(7):29-32
一、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现状  改革开放前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是 :人民银行→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企业 ,基本上没有商业银行和金融市场 ,传导过程简单直接 ,从政策手段直接到最终目标。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 ,随着中央银行制度的建立和金融机构的发展 ,货币政策形成“中央银行→金融机构→企业”的传导体系 ,货币市场尚未完全进入传导过程。进入 90年代以后 ,金融宏观调控方式逐步转化 ,货币市场进一步发展 ,初步形成“中央银行→货币市场→金融机构→企业”的传导体系 ,初步建立了“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最终目标”的间接传…  相似文献   

18.
货币政策外部传导机制是从中介目标至最终目标的调控阶段.区域差异使我国货币政策外部传导效应存在区域差异化,容易使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调控陷入两难境地.我们应该加强建立区域中央银行货币供给调控体系,同时改善我国货币政策的运行环境,提高货币政策调控效果.  相似文献   

19.
对当前货币调控工具选配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货币政策工具选配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不应放弃货币供应量目标,应继续采取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配合使用,将信贷规模控制作为当前货币调控重要环节,积极培育市场化基准利率,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尽快实现货币调控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互联网金融、金融创新的发展,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已经很难适应作为货币政策的有效调控的手段。国外利率规则的实行已经近30年,而我国仍然实行货币供应量调控方式,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和引导。因此,应该从我国的现实情况出发,尽早采用合适的利率规则,降低经济的波动性,实现货币政策调控效果的持续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