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岩 《商业时代》2008,(15):69-71
建立在不完全契约理论基础上的金融契约理论认为,金融交易本质上是就财产权利所作的契约安排,因此每一种融资方式都可以视为一种不完全契约.本文把债务融资方式分为关系型和保持距离型两种,在Hoshiet建立的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契约和监督关系的模型基础上.验证道德风险对不同特征企业债务融资决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随着上市公司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代理问题由此而生.在不完全契约关系下,由于掌握控制权的所有者与中小股东和管理者的目标函数存在不一致性,进而引发争夺代理权以获取目标公司最终控制权的行为.本文以不完全契约理论为视角,从内外部公司治理机制和双向角度入手,深入分析代理权竞争、控股股东资金占用与公司绩效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3.
陈岩 《财贸研究》2007,18(6):84-89,107
建立在不完全契约理论基础上的金融契约理论认为,金融交易本质上是就财产权利所作的契约安排,因此每一种融资方式都可以视为一种不完全契约。本文把债务融资方式分为关系型和保持距离型两种,在Hart-Moore模型的基础上构造一个企业债务融资的不完全契约模型,对两种债务融资方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项目投资收益率大于市场利率的条件下,关系型债务融资具有帕累托效率。  相似文献   

4.
胡焱 《商业时代》2011,(16):51-52
主流企业理论较多的从融资结构探讨公司治理问题,其认为企业在本质上是一个契约组织,这种对企业"规制"属性的过分强调导致对企业"生产"属性的忽视,即忽视了企业首先是一个生产组织,因此要重视与之相关的各种资源及其结构。本文从企业的契约性和生产性两个方面深入对公司治理问题进行研究,明确其理论结合点是控制权,在分别讨论融资结构与控制权配置、资源结构与控制权配置之后,最后剖析了公司治理与控制权配置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项目融资公司是专门从事大型专用性资产的企业,具有鲜明的契约特征.本文以契约理论和资产专用性理论为基础,为项目融资公司提出了公司治理契约化、事前投资激励最大化、风险分担与控靠权转移对称化、事后剩余控制权最小化和治理模式弹性化等五条公司治理标准,为提高这类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6.
周萍 《商业会计》2011,(26):51-52
现代契约理论认为所有的契约都是不完全的。由于企业契约的不完全性,企业的"收益权"和"控制权"不能全部合同化和契约化,契约的不完全性导致一系列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存在。理解契约的不完全性,是企业会计职业道德构建的关键。"契约人"主观上追求理性,但只能有限地做到这一点,而且有时候会以欺诈手段谋求自身利益,即契约人都具备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特征。当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同时存在时,会产生严重的契约困难,从而使会计职业道德的重新构建成为必要。  相似文献   

7.
现代公司财务契约理论研究范式经历了三次转换:由外生性的新古典完备财务契约范式转换为内生性的完备财务契约范式,再转换为内生性的不完备财务契约范式。而作为最新的研究范式,不完备财务契约研究也先后经历了静态控制权理论范式和动态控制权理论范式的演进。内生性不完备财务契约研究范式将交易费用、制度、产权、契约等因素正式纳入公司财务理论研究视野,弥补了传统财务理论研究范式内生的制度性缺失。该范式也大大促进了我国公司财务理论研究,为解决经济转型阶段我国公司尖锐的财务冲突提供了更合理的解释和指导思路。  相似文献   

8.
现代企业契约理论对企业所有权分配的研究令人关注,并引起越来越多的争论。以前人的研究为基础,将剩余控制权进行了分割,提出企业所有权是剩余索取权与终极剩余控制权的融合体,并对所有权最优安排进行了讨论,认为股东拥有企业所有权是现实与理论逻辑的统一,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目标理论基础并不可靠,实际操作更不现实。  相似文献   

9.
相机控制权安排是风险投资合约的中心问题之一。在风险资本融资时,存在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问题。创业家向风险资本家转移的控制权是显示其类型的信号,这是一个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问题。拥有相机控制权的风险资本家会根据事后的信息决定是否对风险企业进行干预。如果进行干预,创业家得不到私人利益。因此,风险资本家拥有相机控制权,对好创业家来说,成本是很低的,对坏创业家而言,是很大的威胁,从而使好创业家得到融资的同时,减少了坏创业家进行融资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马春华 《商业时代》2011,(31):57-58
本文在对风险投资(VC)与控制权转移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理论探讨了风险投资介入对中小企业控制权转移的影响。结果显示:风险投资介入的控制权是一种状态依存权,风险企业家与风险投资家依据中小企业不同成长阶段与方式行使控制权转移;契约的不完备性决定了风险企业家与风险投资家通过控制权安排解决道德风险。  相似文献   

11.
在不完全契约的理论框架下,企业的控制权来自于剩余控制权,而剩余控制权源于对物资资产的财产所有权.随着组织形态的复杂化和多样化不断加强,古典意义中的剩余控制权也逐渐呈现出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本文主要对会计规则控制权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对会计规则的分类治理模式做了细致的分析,以期对相关的工作人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盛华 《现代商贸工业》2009,21(24):140-141
现代融资理论与契约理论相结合对于分析我国国有企业融资行为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我国国有非上市公司由于受制于国有企业的行政性契约安排、企业债券市场发育受限以及缺乏完善的破产机制等,表现出偏好债券融资的非理性行为;而国有上市公司则由于受制于内部治理契约安排、股票市场的功能定位以及相关的法律制度影响等,表现出偏好股权融资的非理性行为。两类国有企业的非理性融资契约安排影响着国有企业财务效率和企业成长,从内外部两个方面根本改善相关制度才能提高国有企业融资契约安排的效率。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选取2007-2012年沪深两市非金融类特别处理公司为研究样本,结合公司的控制权性质研究特别处理公司的会计选择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行为对其建立债务契约的影响,结果显示:特别处理公司会计选择盈余管理行为显著地帮助了其债务契约的建立,考虑控制权性质因素的影响,这种帮助在非国有特别处理公司中作用更为显著;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行为只在非国有特别处理公司建立债务契约中起到了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14.
债权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理论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耿  周军  王志 《财贸研究》2003,(2):69-74
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的关系,是现代公司金融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以现代企业理论为出发点,着重研究债权融资结构对于公司治理的影响。首先,从公司控制权的转移和分配入手,探讨债权融资作用于公司治理的传导机制和对于完善公司治理的重要意义,然后集中讨论债权的分布结构(集中度)与债权人的所有制结构对于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机制的作用,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经济活动的实际,阐释我国国有企业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机制缺失的内在原因,最后是本文主要结论的总结和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一、引言 Modigliani和Milier在1958年发表了《资本成本、公司财务与投资理论》一文,该理论认为公司价值与其资本结构无关,这篇论文堪称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研究的基石。在以后的资本结构理论研究,都是在其基础之上逐步放松该理论中的假设条件并引入了人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理论而形成的各种资本结构理论。如优序融资理论、代理理论、权衡理论和控制权理论等。  相似文献   

16.
投资决策直接影响公司的融资决策,也是公司价值创造的主要源泉.由于代理问题,信息不对称问题,不完善契约以及管理者与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的出现,企业易出现投资决策偏离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从而产生"非效率性投资".本文归纳了基于三种理论的负债融资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概述了国内外在此方面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探讨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公司治理的影响,认为我国公司应该加快建立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控制权结构,公司控制权安排应以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并认为公司控制权的配置应是利益相关者"状态依从"的控制权,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应拥有不同权重的控制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公司控制权结构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孙博 《品牌》2013,(11)
20世纪80年代,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让融资结构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凸显出来。学者们指出既往的股东至上理论是不全面的,企业应追求全体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最大化,债权人作为一个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其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有着很重要的研究价值。另外,在现代公司制企业中,控股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现象很普遍,债务融资能否对该现象起到良好的治理作用呢?西方学者的研究表明,债务融资在制衡控股股东控制权私利的获取方面是有作用的,但是国内学者依据我国的市场数据经研究证实,我国的特殊经济模式使得该理论在我国并不完全成立,本文在应用深市财务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债务融资在我国确实存在“软约束”。  相似文献   

19.
程晓 《市场论坛》2010,(8):38-39
文章以在沪深上市的非金融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了终极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对债务期限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①两权分离度与债务期限结构负相关。②当终极控制人为政府时,两权分离度对负债期限结构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债务融资由于不稀释控制权成为终极控制人获取控制权私利的手段,又由于长期债务的不易获得性使得短期债务成为其获取控制权私利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姚佐文 《财贸研究》2005,16(2):117-118
一、监控功能 企业的契约理论将企业看成是由一系列"显性"和"隐性"的契约组成.由于信息不对称和未来的不确定性,使得这些契约不可能对未来所有的情形(contingence)进行详细的描述,即所谓合同的不完全性.这样就会导致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分配,尤其是控制权的分配是区别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特征.Williamson(1996)将董事会看成是代表剩余索取者(股东)行使控制权的工具和手段.董事会的监控功能在于使管理层与股东的目标最大程度地趋于一致,采取的手段主要是激励与约束手段,如聘用和解雇管理层,制定管理层的薪酬计划,审查公司财务业绩,重大决策的批准与执行监督等.尽管在处于创业阶段的高技术风险企业中,企业的所有者与管理层之间的角色重叠(创业企业家既是所有者又往往是CEO),利益冲突比上市公司要小,但是这种利益冲突仍然存在,因为企业家并没有拥有100%的股权,而且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复杂性决定了风险企业比传统企业的信息不对称性更加严重.因此,风险企业的董事会的监控功能仍然是必需的,风险资本家在董事会中的监控作用也更加积极和直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