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房屋征收的核心问题是公共利益判断。我国《宪法》第十三条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第十条第三款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用。”在《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物权法》中也都对此做出相应规定。在这里,无论是房屋征收、集体土地征收,还是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或拆迁,都不可回避地需要回答一个共同的问题——如何界定“公共利益”。本文试图从公共利益的原则特征和我国公共利益的实操性界定等方面揭示房屋征收及土地征用中公共利益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张敏 《上海房地》2022,(2):28-32
土地征收公共利益认定问题关乎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平衡和取舍,公共利益难以确立认定标准的症结在于公共利益概念本身的不确定性和抽象性。为了克服公共利益内涵的模糊性,应建立土地征收公共利益用地认定机制。可以适当借鉴国外界定公共利益的有益经验,将公共利益这一不确定的法律概念予以具体化,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利益认定模式,明晰土地征收公共利益的识别要素或标准,完善土地征收公共利益认定监督制度,健全土地征收公共利益司法救济机制。  相似文献   

3.
《物权法》第四十二条规定: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可以征收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单位,个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动产……。《物权法》的这项规定将城市房屋拆迁纳入征收,解决了房屋拆迁的立法依据,为完善拆迁法制建设,推动拆迁管理工作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同时也通过公共利益的判定限制政府随意动用公权力。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房屋在拆迁过程中被拆迁人的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间冲突的原因,提出了如何去界定城市房屋拆迁中的公共利益,并从法律的角度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5.
高谊 《城市经济》2005,(3):29-32
分析了近年来城市拆迁中存在的问题,认为在完善城市拆迁法律规制方面应抓住两个基本的问题——社会公共利益和被拆迁人的权利构成。分析了两的内涵,提出了相关的立法思路。认为:通过科学的界定和法律规范,才能实现城市建设的良性互动,形成和谐、长效的社会机制,促进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公共利益是行政征收征用制度的核心,也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和焦点。但由于对这一概念没有统一、明确的界定,导致许多地方的行政机关在农村房屋拆迁中借保护公共利益之名,行侵犯农民合法权益之实。为了更好地贯彻实施行政征收、征用制度,保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公共利益的明确界定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美城市房屋拆迁制度的比较与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房屋拆迁关系到城市经济建设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如果城市房屋拆迁环节受阻,旧城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建设就无法进行,城市功能的完善将严重受阻。城市房屋拆迁安置工作是世界各国在城市旧城改造中共同面临的问题,各国拆迁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是全世界的共同财富,应当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一、美国城市房屋拆迁制度1、法律明确规定城市房屋的征收要件美国实施城市房屋拆迁的法律依据是《重要空间法》,因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对私人财产实施强制征收。强制征收是政府无须财产所有人同意而获取私人财产的权利。因公共利益的需要,政…  相似文献   

8.
《物权法》明确了对单位、个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动产的征收行为,将房屋拆迁进行了全新的定位和系统完善,清晰界定了商业拆迁与政府征收行为的界限,  相似文献   

9.
"公共利益"是一个用以架构公法规范体系及公权力或国家权力结构的根本要素或者概念,对"公共利益"的界定对于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的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公共利益问题是各国宪法普遍关注的问题,研究对发达国家公共利益条款运行的宪政模式,对于我国实践宪法公共利益原则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对公共利益的界定中,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相互分工制约,具体体现在:立法机关只能就"公共利益"确定概括标准,具体的判断标准由行政机关行使,只有出现争议时,司法机关才会介入。最后,有必要在公共利益界定中引入民主因素——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10.
城市房屋拆迁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宪法修改之后,城市房屋拆迁应当注重对公民私有财产权的保护,准确界定和衡量公共利益,运用适当合理的拆迁行为对公民的人权加以尊重和保护。而政府在房屋拆迁中应切实转变职能,专心扮演“裁判员”的角色。  相似文献   

11.
城市房屋拆迁补偿制度的缺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市场经济公平交易的原则为基点,系统分析了我国城市房屋拆迁补偿制度存在的包括补偿方式、补偿标准和相关的法规政策的缺陷及其根源,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企业拆迁的风险评估与补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对企业拆迁过程中面临的有形资产损失、无形资产损失和恢复重建风险的分析,评析了现行拆迁补偿政策,提出了补偿政策法规和辅助补偿手段方面的建议,以降低企业拆迁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目前中国集体土地征地拆迁补偿定价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出发,运用模糊数学理论,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在考虑构成补偿价值的物质因素和非物质因素的基础上,讨论了特征定价模型在征地拆迁补偿中的应用。并以重庆市的实际案例进行检验,建立了完整的补偿价值构成体系和合理的定价方法,为实现真正的等值补偿,改进现行的集体土地征地拆迁补偿模式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依据,进一步促进城市化的进程和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房屋拆迁在一定意义上就是行政权力与权利的博弈,而我国当前房屋拆迁立法存在权力与权利的严重失衡现象.建立和谐有序的拆迁制度必须从约束行政权力、释放权利入手,探求二者之问力量的平衡机制.基于此,以当前拆迁立法权力与权利配置处于失衡态势的基本判断为前提,根据区分原则提出公共利益需要、一般商业开发与成片旧城改造引起的三种房屋拆迁类型下,应当分别采取行政征收、行政登记和行政许可的行政权力介入模式,同时,构建了不同拆迁模式下行政权力与权利的平衡机制.  相似文献   

15.
本文引入社会组织,论证了社会组织化解城市拆迁的矛盾中的作用机理及其有效发挥作用的支持保障系统。研究认为,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创设完善的利益表达渠道,提供畅通的信息交流平台,承担多样性拆迁诉求,来发挥其制衡监督、利益表达和弱化矛盾等作用机制的功能,实现城市拆迁的协调沟通和利益平衡;另外,需要建立价值支持体系、制度支持体系和能力支持体系,以保障社会组织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16.
城市拆迁中强制拆迁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强制拆迁所引发的社会矛盾已成为一个倍受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现行城市拆迁中强制拆迁制度在程序上存在不合理.实体上存在缺陷.强制拆迁制度的重构必须强制执行司法化、确立强制拆迁的程序机制、确立公共利益听证制度、健全补偿和评估制度、正确定位政府角色.  相似文献   

17.
城中村改造中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及防止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中村是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特有现象。城中村改造问题的本质是利益问题,实质上是与城中村改造相关的利益各方利益调整的过程。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城中村改造基本都在政府主导下进行,但由于政府的失灵,往往也会产生很多弊端。但大多数学者仍认为政府应该在改造的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问题是政府应该在城中村改造中发挥怎样的作用,或者说市场的边界又在哪里。本文初步明确了城中村改造中政府干预的重点和市场的边界,阐明了城中村改造的总体思路,最后提出了防止城中村改造失败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基准房价是指以宗地为单位、同种用地类型的房地产单位面积的市场特征价格,构建基准房价的目的在于全面、及时、定量、准确地披露房地产价格体系。基准房价的研究可以为政府制定政策性住房售价、租金标准、征地拆迁补偿标准、房地产税费征收等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也可以为普通民众的房地产消费提供价格指导。鉴于基准房价研究的重要意义,在总结国内外基准房价概念、内涵、特点及其信息发布相关理论和技术现状的基础上,设计实现了一个基于WebGIS技术基准房价信息发布系统,经过试运行,用户可以通过该系统快速准确地查询研究区域内的基准房价及其相对应的空间信息。  相似文献   

19.
2003年以来,我国城市房屋拆迁房屋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剧烈冲突事件,并且越演愈烈。这些事件的焦点之一是房屋拆迁者和被拆迁户之间对土地使用价值补偿费数额存在极大争议。本文通过对城市拆迁土地使用权价值补偿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探讨一下房屋拆迁的土地使用权价值补偿的机制。  相似文献   

20.
在心理账户的作用下,拆迁补偿款的发放使得家庭更加倾向于参与金融市场投资,因此房屋拆迁将会显著提高家庭的金融市场参与度。对此,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IP2013)和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8)数据,运用工具变量法,实证检验了房屋拆迁对家庭金融市场参与的影响,结果表明,房屋拆迁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家庭的金融市场参与,且这一效果在消费支出少和金融资产余额多的家庭中更加显著。同时,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发现,在房屋拆迁促进家庭金融市场参与的过程中,家庭可支配收入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这意味着,在房屋拆迁补偿中,不仅拆迁户应该警惕过度参与金融市场的非理性行为,而且政府和金融机构也应该组织和提供不同形式的金融教育,提高拆迁户的金融素养,从而预防拆迁返贫的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