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存在的问题 1.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不断改善。但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比、与城市居民生活相比,农民的收入水平还不高,农民生活还不富裕,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形成。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重大成就,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差距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不少。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党中央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举措。从实践层面理解,新农村建设的实质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是完善经济体制、缩小城乡差距,建设和谐社会的积极而有效的政策措施,是实实在在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在具体工作中,我们认为要着力处理好六个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一、新农村建设要有新认识 新农村建设不是呼口号、搞运动,也不是搞形式、模式化。新农村建设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城乡关系、工农关系的第三次重大调整,是“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它要求我们必须从更大的视野,更高的层面来审视和构思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性问题。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质是发展,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立足龙海实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坚持以农村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农村经济蓬勃发展带动农村社会事业的迅速发展,以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农民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准确把握的中心任务和主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新农村建设应着力于农民增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海滨 《经济学家》2007,(4):125-126
一、农民增收的机遇和挑战. 农民增收难是当前农业和农村面临的最根本、最突出问题.有效破解这一难题,不断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是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改善农民生活、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较快增长的主要途径.虽然主客观条件在发生变化,但要将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工作落实好,仍然是我国现阶段所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7.
蔡永飞 《经济》2006,(4):34-35
新农村建设绝不仅意味着经济发展方面的价值,它在提升农民社会地位、重建农民和执政党及国家的关系方面亦具有重大的意义.[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研究》2006,(5):1-1
建设社会主叉新农村要做的事情很多,中央突出强调了六个方面的任务,就是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民主法制、精神文明、和谐社会、深化改革。我们在贯彻落实中要注意结合中央1号文件精神,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长期以来采取二元结构模式,这是一种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的模式,农民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不仅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难以有效发挥其能动性和创造性。文章首先阐述了目前农民生活质量的主要表现;其次分析了目前农民生活质量问题的根源,从制度层面指出了农民生活质量不高的原因;最后提出了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试论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意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发挥农民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作用。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只有强化农民的主体意识,才能促进农民在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国家则应该加大对农村的公共投资,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减少农民在发展过程中的相对剥夺感,为农民营造平等的意识氛围。这些使农民的主体意识进一步强化,能积极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之中。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民营经济如雨后春笋迅猛发展壮大,目前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中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生命力最强、潜力最大的一支新生力量。面对这种新形势,如何正确认识民营经济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充分发挥起应有的作用,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新的历史时期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建设现代化新房山的重要举措,对改变房山农村面貌,缩小城乡差距,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国林 《发展研究》2007,(5):116-116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点、热点与难点问题,也是一个始终关系着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问题.2004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1000美元,农业与非农产业的产值结构大约15∶85,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就业结构大约为47∶53,城镇化水平达41.8%.  相似文献   

14.
陶浪平  晏宗新 《经济论坛》2006,(24):126-128
一、农民增收实证分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到2004年由农村转移到城镇的农民工数量达到11823万人,乡镇企业职工达到13500万人,从事非农业劳动的人口比1978年增加了25000多万人,1997~2003年年均转移500万人左右。但与此相伴随的是,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率从1978年的2.6上升到了2004年的3.45,达到改革以来的最大值。而有的专家估计,如果算上城市居民的福利待遇,城乡居民收入比率实际上要达到6.0。据调查,2004年,我国农民工年平均收入6000元,远低于正式工人14800元的年均收入;而2004年城镇居民年均消费性支出7182元。收入低和就业…  相似文献   

15.
嘉兴物阜民丰,人杰地灵,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改革开放以来,嘉兴经济社会发展迅猛,多年来,一直保持全省领先,200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155.7亿元,增长13.1%。嘉兴所辖5个县(市)全部进入全国“百强县”的前30位。香港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发布的“2005年中国十佳和谐发展城市”排行榜中,嘉兴位列第五名。特别是近两年,嘉兴在浙江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在加快发展统筹城乡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一、农村公共服务的现状和差距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中央一直十分关注农村建设问题,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做了许多探索和努力,但由于受经济基础薄弱和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公共服务事业发展缓慢,城乡差距很大。  相似文献   

17.
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发展再次成为社会各方深度关注的话题。福州开发区自1993年与马尾区“两区合一”以来,农村建设亦成为全区工作重心之一,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始终把农村建设放在重要位置,追求包括农村在内的区域经济社会的整体利益,把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采取调整农业结构、加快城镇化进程、减轻农民负担等多种措施,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村风改善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对于山西这样一个农村人口占多数的欠发达地区来说,“三农”问题依然是目前最为严峻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无论是从经济层面,还是从社会发展的层面上说,都使得我们对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有了新的认识,也为我们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抓手。新农村建设是山西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突破口,是山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统筹山西城乡社会发展的有效切入点。  相似文献   

19.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集中表现为解决“三农”问题 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要统筹、协调发展,实际上就是要着重解决好五个方面的关系和矛盾,做到“五个统筹”。诚然,这些矛盾和问题都是客观存在,但突出的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不协调;城市发展同农村发展不协调,城乡关系不合理,不正常。这两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又常常是交叉的,如有的问题既反映出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也表现出城乡关系不合理。但据我的观察和分析,城乡问题居于更为突出和主要的地位,而这又集中地表现为“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真正解决好了,我们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许多问题便能得到基本解决。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正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意义。为了更加深入具体地认识这个问题,还须对“三农”问题的现状有个基本了解。  相似文献   

20.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