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2 毫秒
1.
法院执行难是长期以来难以解决的问题,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虽然重点指向执行问题做出了重大修改,但对执行中的监督制度却仍然没有提及.针对此问题,本文对民事执行中的检察监督制度的设立提出了初步构想,以期为完善我国的民事执行监督制度,缓解执行难问题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2.
李晓华 《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57-59
不论是职权主义模式还是当事人主义模式,现代国家基本都把当事人主义作为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但由于历史文化原因,我国理论及实践中尚存在误区,将"职权进行主义"与"超职权主义"混为一谈,混淆了当事人主义的内涵。这种混乱的典型体现就是我国民事审判监督程序的设置,该程序最大的问题就是违背了民事诉讼的当事人理念,由于其启动主体具有多元化、职权化的特点,造成诉讼程序混乱,司法权威不彰,终审既判力不定的局面。因此必须取消国家司法机关依职权启动再审程序的权力,确立当事人为启动民事再审程序的唯一主体。 相似文献
3.
执行工作是人民法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事人合法权益得以保护的最终体现。通过剖析检察机关对法院民事执行监督的现实需要和优越性、制约检察机关对法院民事执行监督的因素,并结合实际提出如何加强执行监督的建议和对策,以切实推动和加强检察机关对法院民事执行的监督。 相似文献
4.
WTO对我国民事调解制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TO在解决成员之间争端方面十分强调磋商与斡旋、调解、调停机制 ,并在其有关协定、协议中作了较为完善的规定。在WTO机制下 ,我国民事诉讼程序不应废除或者弱化调解的功能 ,反而应当借鉴WTO的有关规则对其加以完善 ,使之符合审判方式改革的需要 ,并在民事审判制度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法院调解,即司法调解,是在审判人员主持下,双方当事人依法自愿协商,达成协议,解决实体权益的一种诉讼活动和结案方式。被被誉为"东方经验"。在我国民事诉讼制度中占有重要地位。但随着司法改革的深入开展以及依法治国进程的不断推进,民事调解制度中的不足逐步显现,制约了调解制度在民事诉讼活动中作用的发挥。因此,完善我国的民事调解制度,对推进司法进程、稳定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市场经济中民事诉讼当事人的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要求民事主体在法定范围内享有广泛的自主选择的权利。这种选择权必然会在解决纠纷的诉讼中延伸或体现,这就提出了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的主体性问题。而当事人的主体性是通过诉讼中的处分原则、门诊原则、举证责任原则等来规范和实现的。因此,加强对这类问题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行政调解在化解政府采购纠纷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将行政调解引入政府采购领域,有助于完善政府采购矛盾解决制度体系。笔者认为,行政调解是由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主持的,以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为依据,以民事纠纷和行政争议为主要对象,通过说服劝导等方法,促使各方当事人平等协商,互谅互让,达成协议,消除矛盾的一种纠纷解决机制。它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和规范化的要求,但现有的政府采购矛盾纠 相似文献
8.
借用民事领域解纷的调解法来和平解决刑事领域里的轻微案件,是近年来颇受关注的问题,虽然刑事和解的渠道并未畅通,却存在广泛的发展空间。刑事领域这一花絮的绽放,必然推进司法文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进入了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各类矛盾纠纷呈现出新特点。基层传统的调解工作面临困境,难以适应现实需要。对当前各类社会矛盾的现状与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究,并从调解机制保障、调解队伍建设等方面剖析了当前调解工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措施,以彻底改变以往的调解工作格局。 相似文献
10.
当前民事执行存在诸多问题,已经影响到了民事司法裁判的完整性。民事执行问题主要表现在执行难与执行乱两大方面,其中执行乱又加剧了执行难,而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目的和优势,决定了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是摆脱这种困境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诉讼法理论和现行的诉讼法有关规定都主张原告应该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因而当消费者公共利益和整个商业秩序受到侵害时,公益便陷入了缺乏实际的司法救济状态。为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原告主体资格进行研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分析和完善,以期通过原告资格的完善,建立消费者民事公益诉讼制度,更好地保护消费者权益。 相似文献
12.
当前乡村社会的纠纷研究所面临的正是这一背景:现代化及现代化过程中,后发外生型国家通过国家政权建设与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而呈现的纠纷。 相似文献
13.
调解作为一种有效解决民事纠纷的方式,在我国司法实践中曾几度兴衰,究其原因,学界有着不同的看法。本文从经济学角度,运用法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社会、当事人及法院各自的价值判断标准进行经济学分析,试图找出法院调解兴衰的原因并对法院调解的未来做出理论上的预测。 相似文献
14.
时下,仲裁案件中的独立调解制度,正作为一种新型的多元化争议解决制度应运而生,并逐步发展起来。我们不禁要问:它的优越性究竟在哪?其对于解决纠纷的作用和价值又有多大?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正面临关键的临界点,各类社会矛盾纠纷发生率和激化率急剧上升,矛盾纠纷的关联性、聚合性、敏感性不断增强,矛盾纠纷的多样化、群体化、过激化、复杂化、疑难化不断突显,社会的稳定与和谐面临严峻挑战。正确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社会矛盾纠纷的特点和规律,将矛盾和冲突控制在可以掌握的范围内,探索建立和健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实现诉讼内外各种纠纷解决方式的功能相济、有机衔接与融合,增强矛盾纠纷解决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促进社会稳定和谐,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研究和解决的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陈敏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经济管理版)》2011,(3):125-126
通过比较分析法,从管辖权、诉讼参加人、审理方式等各方面将《关于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的谅解》(以下简称DSU)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的条文全面正反对比,系统分析DSU的本质与特性,并以对DSU的展望作结。 相似文献
17.
“调判结合”的困境—以民事审判结构理论为分析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高人民法院最近将“调判结合”作为民事审判工作的指导方针。根据民事审判结构理论,该政策恰当地回应了社会转型过程中和谐社会与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而调解与判决之间的矛盾性,使得调判结合同时陷于外部合理性与内部矛盾性的困境,而这根源于更深层次上和谐社会与法治社会的同样困境,这导致了法院有意无意地倾向于强化调解。如果不对此种动向保持警惕,我们很可能重蹈覆辙。 相似文献
18.
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进一步深化社会矛盾大调解工作,平湖市建立了市社会矛盾联合调解中心。进一步创新工作理念,努力实现七个转变:由重管控向重服务转变,切实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由重处置向重预防转变,进一步完善市镇村三级人民调解网络,抓早抓小抓苗头,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由重部门向重协同转变,注重与相关部门的互联、互补、互动,促进调解优先原则落实;由重传统向重创新转变,创新方法,完善机制,彰显人民调解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