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始于2005年,历时3年之久的美国、欧盟、加拿大和中国间关于汽车零部件进口措施的争端案终于有了初步结论,在2008年7月18日正式公布的专家组报告中,专家组认为中国对超过整车价值60%以上的进口零部件按整车税率征税的做法对进口汽车零部件构成歧视,违反WTO的相关贸易规则,裁决中国败诉。这是中国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首个被裁决败诉的案件。中国与欧美之间这场旷日持久的"汽车大战",从爆发伊始便引发各界广泛关注。那么,该案的前因后果为何?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各方争论的主要法律问题有哪些?专家组缘何裁决中国败诉?败诉后,中国又将如何应对?笔者将从上述问题出发,对中国影响汽车零部件进口措施案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2.
"中国-汽车零部件进口措施"一案,是中国加入WTO后第一次作为被诉方参与法律审查程序的经历。尽管这一争端经过专家组和上诉机构的审查,中方在主要问题上败诉,但是分析案件审查过程中专家组和上诉机构对WTO规则解释和适用,一方面有助于中方执行争端解决机构裁决,并制定更加合理的产业政策;另一方面便于监督专家组和上诉机构对WTO规则的适用。  相似文献   

3.
2008年2月13日,世贸组织专家组向欧、美、加、中四个当事方提交了欧、美、加诉我汽车零部件WTO争端案(即"中国—汽车零部件进口关税"案DS339、DS340、DS342)的中期报告,公布了关于汽车零部件争端的初步调查结果,认为中国对超过整车60%以上的进口零部件按整车征税的做法违反相关贸易规则。  相似文献   

4.
面对汽车零部件争端案,中国应该如何在WTO规则下,既开放市场,同时保护本国产业发展?北京WTO事务中心副主任、首席律师钟青认为:自中国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汽车零部件争端案是该组织首次对中国贸易做法予以正式谴责。美、欧、  相似文献   

5.
2008年7月18日,世界贸易组织(WTO)争端解决机构专家组公布了中国影响汽车零部件进口措施案的裁决报告,我国在此次争端中败诉。我们认为,不应以贸易争端胜诉或败诉作为判断中国应对WTO是否成功的关键,从贸易争端中获得经济利益是最重要的,我国应该继续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为我国汽车整车产业和零部件产业提供支持。同时我们也应注意采取更有策略性的贸易措施来保护国内产业。  相似文献   

6.
资讯     
WTO发布中国原材料出口限制案的裁决报告1月30日,世界贸易组织上诉机构就美国、欧盟、墨西哥诉中国原材料出口限制措施世贸组织争端案发布裁决报告。商务部条约法律司负责人就此发表谈话表示,中方欢迎世贸组织上诉机构在几个重要问题上支持中方的上诉请求,纠正了专家组此前的部分裁决,包括裁定起诉方专家组请求违反《关于争端解决规  相似文献   

7.
梅新育 《浙商》2008,(5):29-29
持续已两年的中外零部件贸易争端突然达到自热化。2月14口,世贸组织初裁我国违反WTO贸易规则,向欧、美、加的零部件仑业征收高额进口关税。这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世贸组织首次作出的不利于中国的裁定。按照争端解决程序,中国还可就正式裁决结果提出上诉。由丁这一裁定只涉及具有整车特征的零配件进口,将会对困内具有CKD(完全拆散)和SKD(半散装件)特征的车辆生产产生影响,进而对合资品牌国产化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2月13日,世贸组织初步裁定,在美国、欧盟和加拿大提出的中国汽车零部件进口关税一案中中国败诉。 一旦成行,这可能将成为这将成为中国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在WTO输掉的首个“官司”,这也是该组织首次对中国贸易做法予以正式谴责。 首次败诉显示中国在入世七年后,中国产业发展政策外部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这需要我们尽快顺应世贸组织的游戏规则,及时调整相关贸易政策,否则将面临更多贸易诉讼。  相似文献   

9.
《WTO经济导刊》2006,(9):63-63
WTO就美国对原产于厄瓜多尔龙虾征收反倾销税案成立专家组,美国、欧盟和加拿大再次推迟要求世贸组织设立专家组解决中国汽车零部件进口关税问题,WTO上诉机构裁决:美国没有遵守软木反倾销案的裁定.[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经过两年的磋商、调查、初裁、上诉,我国与欧盟、美国、加拿大就我国《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的争端于2008年12月15日得到世贸组织上诉机构的终审裁决。根据这项终裁,世贸组织上诉机构在汽车成套、半成套散件(CKD/SKD)进口关税待遇等方面支持了中方的上诉请求,纠正了专家组此前的错误裁决。但维持了世贸专家组此前认为的中国(《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下称((办法》)构成歧视,违反国民待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