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4 毫秒
1.
20世纪现代化进程的中国,是一个"主义"话语纷繁时期.以"平民经济的原则"相标识,实现"各分子皆有独立的精神,有自由发展的机会"和"人人都是劳动者、工人,又都是企业管理者、资本家"的合作自治社会为终极目标的合作主义经济思潮,是诸多"主义"话语之一种.它是人们在既要避免竞争求利的资本制度在中国发生与成长,而又对社会主义变革手段和前途不信任的两难心态下,试图从经济上寻求变革社会"第三条道路"的产物,最终认定合作社制度是寻求公正合理经济制度的最佳途径.其作为一种力图在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中国社会变迁"终极原因"的新潮流,不仅为社会变革多了一种可资借鉴的理念,而且也是合作经济学的本土化或构建中国合作经济学最初的起步和努力.  相似文献   

2.
"存在"作为西方哲学形而上学的一个核心问题,一直是个备受关注而又引起争议的问题,在托马斯之前,"形式决定实体,本质先于存在"的观点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到了经院哲学时期,托马斯创造性地发挥亚里士多德实体论的"存在优先"原则,提出"存在高于、优于和先于本质,本质依赖于存在",以一种"存在主义"代替"本质主义",从而颠倒了传统哲学中存在与本质的位置.  相似文献   

3.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至三十年代末受日本唯美主义文学的影响,中国现代唯美主义文学思潮开始形成并有所发展。日本唯美主义虽未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引起轩然大波,但其新奇性、偏于感觉、官能、情调的写作方式,为当时创造社的众多作家所接受。总的来说,有颓废感伤,变态的性享乐,以丑为美的恶魔主义倾向以及"肉体主义"和"肉感主义"的女性观等,在中国形成了一股小小的日本唯美主义文学"热"。虽然日本唯美主义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是暗浸的,而非鲜明直接的,但仍不能忽视日本唯美主义文学是中国现代唯美主义文学思潮的重要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4.
乌·贝克有感于当代社会中似乎日趋严重的风险问题,提出了用"反思的现代性"理论来审视西方的现代化过程,比较客观地评价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历史功过,揭示了现代性内在矛盾及其在全球风险社会中新的表现形式,对当代的"全球主义"民族利益至上的价值观进行了抨击.贝克的反思现代性理论具有现实性和历史感.  相似文献   

5.
后殖民批评理论中所提出的东方主义长期以来被理解为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的一种俯视和误读,而后殖民批评家赛义德提出的一种折中的“东方主义”,期望东西方文化在开放和多元的语境下交流和对话,当代中国文化中出现了这种东方主义的萌芽。  相似文献   

6.
"三个代表"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定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7.
注重哲学教育是古今中外教育的传统,目前中国所有大学均开设了"马哲原理"课,该课在培养学生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起到重要作用.但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与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显得较为滞后.在大学"马哲原理"课中引入研究型教学方法,从某种意义上可以改变当前"马哲原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实现该课在大学教育中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客观描述的方法介绍了"生态与美国文学"文库。以"文学与自然"为主题的文库由自然文学、生态批评、超验主义文学和相关重要学术期刊等构成。文库将在与中国文化的互动中,改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小康"这个古老的话语,被当代共产党人灵活地加以改造和运用,并赋予其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成为邓小平理论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以小康社会来界定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贡献.小康社会是中国分"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核心范畴,它不仅解决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标准和起点问题,也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中国人民一定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上奏出辉煌的乐章!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在1979年初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苏绍智、冯兰瑞提交的发言稿<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的社会发展阶段问题>再次引发了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围绕"过渡时期"、"不发达的社会主义"、"中国是不是社会主义"等问题,理论界进行了长达五年之久的争论.作为当代中国思想理论界一次重要的学术论争,这次"阶段风波"是理论界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角度,对理解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探索.它促使了30年来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一次重大转折,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直接思想来源.今天应该坚持科学的分析态度和方法给予"阶段风波"以客观的历史评价和定位.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认为,可持续发展问题与一国社会生产方式紧密相联。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他们的学说伊始,就把实现“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定位为科学共产主义的目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引起的这两对矛盾,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而逐渐加深的。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中,同样面临这两大矛盾,影响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在全世界范围内消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两对矛盾才能得到彻底解决。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国家,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问题,必须推进生产方式创新。  相似文献   

12.
全球生态问题渐趋严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建构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生态维度、梳理蕴含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中的生态意蕴的同时,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从制度、技术和消费三个维度对西方生态问题展开批判,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源,并主张要解决当代的生态危机,就应该实行制度和价值观的双重变革,走生态社会主义道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探寻生态危机产生根源及解决路径的思路和方法为我们解决人类面临的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权力的分化向人们提出了权力的制约问题。公共权力制约是任何一位政治学家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在古代、近代、现代西方政治学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中,人们都在积极探讨公共权力制衡机制的方案,从而形成了丰富的公共权力制约的思想和理论。  相似文献   

14.
当前关于中国主流经济学的争论是经济学繁荣和发展当中出现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在中国改革当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关于主流经济学争论的焦点.不能简单地取消“西学”作为一门经济科学的地位,不应当把“马学”与“西学”并存看成是两者的斗争和对立,而应当更多地看到两者在中国改革开放这同一个主题下面的共同作用.同时,要注意区分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作为两种不同学科的对象和目标.并且要创建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学以保护中国改革开放当中已经形成的经济学理论.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如何实践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现实问题。对此,必须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真理是科学的方法、革命的精神和现实的理想,它们构成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本质内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正确地解决了马克思主义与具体实践结合的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并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网络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主流,它以其快捷性、开放性、多样性深受人们的喜爱,已经成为当前主要的信息传播途径。在给我们带来丰富的信息同时,其中不良的信息也不断地冲击着我们的思想。高校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阵地,如何在网络信息资源丰富的条件下,进一步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意识形态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思考的主要问题,也直接影响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转形问题的争论不仅关系到马克思对这一问题的论证方法能否成立,而且关系到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与第三卷之间逻辑上能否一致,以及马克思整个经济理论体系能否成立。首先,对西方经济学家争论的各种问题进行归纳概括,提出了十大焦点问题,这些问题基本上覆盖了西方经济学家对马克思价值转形问题争论的全部内容;其次,建立大量的数学模型,对马克思转形理论进行了定量分析,为进一步研究马克思经济学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最后,按照马克思的逻辑方法,对西方经济学家争论的焦点问题逐一进行解答,有力驳斥了西方反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在对所争论问题的解答过程中,实际上提出了一种解决马克思价值转形问题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至今未变,这个根本不能丢。但应该清醒地看到,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理论内容、时代心理特征、语言形式上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解决这一问题,理论工作者们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如何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转化成为"大众话语",是目前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是科学、是真理,必须始终坚持,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要不断发展和完善,要与时俱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指导下,批判地吸收和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有用成分.中国经济可以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相结合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是一门研究在中国如何实现科学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学问;党的领导集体在科学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过程中,成功地实现了由马克思主义语言向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语言的历史性转变,在历史发展的向度上逐步彰显着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研究的语言向度,内蕴着文本语言、文学语言、政治语言以及实践语言之间的逻辑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