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20世纪乡土文学创作中,沈从文和迟子建是两位有代表性作家,迟子建鲜明地继承和发展了沈从文的文化立场.他们对现代都市文明疏离和对立,对乡土文明皈依和眷恋,对乡土世界执着构建.但构建内容和策略不同,沈从文侧重于"人性"的"优美、健康、自然",迟子建则倾心于"仁厚"的挖掘和深层表现.  相似文献   

2.
知青作为特定政治时代的产物,他们的现实生活和文化经历使得其观照乡土世界的视角和体悟乡土文化的心境有其独特之处。文章以韩少功的乡土小说为契入的平台,去探询知青作家对乡土文化的独特理解与阐释。  相似文献   

3.
迟子建早中期小说创作注重乡土世界的构建,以奇异的自然风光、浓郁的地域风情,以及厚重的民间文化书写,展现了一个独特的乡土世界。在细致入微的世俗生存描绘中,以女性的视域将乡土世界更多地与当下的自然、生命、人性、诗意营造联系在了一起,形成了当代文坛独特乡土话语的女性言说。  相似文献   

4.
乡土是文学的重要题材,而不同作家的乡土情结又独具特色。英国作家哈代的乡土情结展现了其写作风格和作品的艺术魅力,我国当代作家莫言在乡土文学创作方面也成绩斐然。基于两位作家不同的年代、成长经历和文化语境差异,对其乡土小说中体现出的民间文学色彩进行对比研究,了解不同的乡俗土情,探寻二者对人性思考的迥异,并对此进行溯源,恢复读者的民间记忆,揭示乡土形态潜藏的文化意义,唤起读者对于两位作家的当代文化建构意义思考,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生态观念。  相似文献   

5.
古村落是乡土社会的载体与乡土文明的见证。新时代背景下,对乡土文化的传承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潜在力量,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以江西古村乡土文化的整体性挖掘为例,通过对古村乡土文化价值的再认识,阐释传统村落空间丰富且厚重的文化遗产,以推进现代化转型为途径,促进乡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构想。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环节。要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于农民思想意识的转变。而精神力量则是农民思想转变的基础,是提高人民思想觉悟的重要保障,更是推动政策实施的强大力量。在乡村振兴中提出乡土精神的重塑对于乡村振兴有着重要意义。乡土精神是村民的生活态度、乡村的风俗习惯和生态和谐的内在统一,精神的内化也是对乡土文化的传承,新时代下乡土精神的固守与拓展更新着乡村振兴的面貌。  相似文献   

7.
农村教师的乡土情怀有利于推动乡村振兴,有利于提升农村教育水平,有利于农村学生的思想引领。然而,城乡二重结构压力下农村教师逃离乡村生活、外界物质化引诱下农村教师远离乡土社会、当代社会转型期下农村教师面临认同危机。为此,应通过完善乡村政府职能机制、激发农村教师乡村教育热情、改善农村教育环境现状等三方路径,在实践中不断厚植农村教师的乡土情怀,为农村教育事业与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相似文献   

8.
建设新时代乡土文化是增强农民文化自信自觉的重要抓手,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受到新时代乡土文化建设的主体困境、存续困境、时代化困境的多重影响,生于斯长于斯的农民们对乡土文化产生了疏远感。建设新时代乡土文化,延续民族情感要以加强思想引领为重点,提升对新时代乡土文化的认同感;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培育新时代乡土文化建设力量;以“文化+”为主题,赋能乡土文化的时代价值;以创新为引擎,展现新时代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着手推进新时代乡土文化建设进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让新时代乡土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绽放绚丽光彩。  相似文献   

9.
杨智 《新西部(上)》2012,(10):148-148
新时期乡土小说在对城市形象的书写有一嬗变,即由80年代的赞美与向往到90年代后的“丑化”。其原因与时代文化经济的转型、作家自身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及对现代性的质疑与反思相关联。  相似文献   

10.
乡士文化具有巨大的利用价值,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与现代科学知识拥有同样被重视的地位.在全球化、现代化尤其是在近几年我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乡土文化正在加速失传.本文阐述了乡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及其利用价值,分析了现阶段我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乡土文化失传的原因,指出了保护乡土文化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桂金  刘小敏 《南方经济》2018,37(11):121-136
基于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八城市社会融合数据,文章分析了影响乡城移民乡土文化认同的三种机制:市民化、社会排斥与乡土联结。结果表明,总体上,三种作用机制共同影响了乡城移民的乡土文化认同。其中市民化机制降低了移民的乡土文化认同,而社会排斥机制则提高了移民的乡土文化认同,与家乡的互动联系也提高了移民的乡土文化认同。进一步的分析发现,不同市民化能力的移民,其乡土文化认同的影响机制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2.
秦海红 《魅力中国》2013,(10):85-85
作为基层文化馆的创作干部,我经常深入乡村,在关注乡土文化兴衰的同时,也看到了农民群众对乡土文化的渴望。乡土文化在农村的积淀很深,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渗透力,农民群众的思想品质、道德观念、价值取向都深受其影响,具有积极向上的作用,同时,产生的一些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正如恩格斯所说:“传统是一种巨大的阻力。是历史的惰性力。”乡土文化对农民群众思想的消极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迟子建作为当代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是当今文坛一颗璀璨的明星。迟子建创作的众多小说作品中始终蕴涵着浓厚的故乡地域气息,北国故土这一特定的地域文化背景成为她创作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形财富。迟子建将黑土故乡独特的东北地域文化魅力融入自己建构的艺术世界,使小说中充斥浓郁的东北地域文化特色。东北的自然风景、风俗民情、地方性语言均是迟子建在小说中呈现地域文化特色的要素,同样也是解读与感悟迟子建小说中东北地域文化独特魅力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4.
本文概述了关中文化的乡土观内涵: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帝都文化的优越感强烈;父慈子孝,兄友弟悌,夫唱妇随。分析了关中文化的乡土观对于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进取不足,保守有余;缺乏冒险精神,按部就班,因循守旧;消费历史却不注重文化发展;强调血缘关系,阻碍法治进程。因此,应该适应现代开放的时代基调,重新焕发关中文化的活力。  相似文献   

15.
佟加·庆夫是新时期锡伯族文学创作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小说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是锡伯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他热爱自己的家乡——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热爱那里的人,热衷于表现那里的古风遗习,善于运用家乡语言,在作品中表现出强烈的乡土情结。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城市文化进入乡村,大大压缩了乡土文化的市场。一方面是乡土文化的衰落,另一方面却是农民对外来文化不适应带来的精神的匮乏。  相似文献   

17.
乡土景观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以调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产物。乡土景观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是人们在历史岁月中所留下的财富。在城市园林绿化中,充分合理的加入这些元素,不仅会增强城市的历史文化气息,更能使城市的风貌更加多样化、生动化。本文首先对乡土景观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从自然、社会、精神三方面解析了乡土景观融入城市园林绿化中具体策略,充分体现了城市的风貌。  相似文献   

18.
壮族作家凡一平的小说按题材可分为两类:城市小说和乡土小说。前者以反映城市生活和人物为主,体现了作者与主流文化相融合的身份意识;后者以描写乡土乡情为主,是作家壮民族文化身份意识的觉醒与强化。文化身份意识的复杂多变同样体现在由凡一平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中。凡一平及其创作富有代表性地体现了当代壮族作家在进行边界写作时文化身份的建构与变异。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和孝镇的基本概况和地名来源,分析了和孝镇村落地名的命名特点,探讨了和孝镇的乡土文化。认为,通过探究村落地名来源,总结地名形成特点,揭示村落地名的文化底蕴,有助于深度了解家乡地名,深刻认识地名文化。  相似文献   

20.
傅琼  王意 《老区建设》2012,(16):42-44
礼仪文化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的律己敬人的行为系统及交往文化。调研中发现,由于社会的变迁,礼仪文化传承总体形势并不乐观,传统集体礼仪文化活动渐趋式微,传统家庭礼仪文化规则有所变异,传统个人礼仪文化规范逐渐消失。通过挖掘礼仪文化传承的经济价值,复兴部分集体礼仪文化活动,坚守慈孝家庭礼仪文化规则,建构和和个人礼仪文化规范,将保障礼仪文化传统在乡土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