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7 毫秒
1.
工业文明的机器大工业把自然作为可以向之无穷无尽索取的原料库和无限容纳废弃物的巨大的垃圾箱,加剧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上世纪以来,人类实践引发的人类生存困境已经初见端倪: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严重;物种迅速减少;温室效应;南极臭氧空洞不断扩大。主体意识极端膨胀的人们对自然无情地支配、占有、改造和掠夺造成了当今人类面临的危机,使人类在实践中陷入生存困境,环境伦理学就是针对人类实践活动对自然的态度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2.
从人类学意义上说,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进化的前提。人类物种产生于自然生态环境,生存发展依赖于自然系统。作为人类实现全面发展的指导理论,马克思主义通过对人类历史的实践活动分析,以历史的、唯物的视角看待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主张实现人类与自然系统的和谐共生。从党的十八大到十九大,我们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理论逐步深化,着眼于自然与社会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由于外来有害生物被人为或自然因素引入新生态环境,对新生态系统、物种及人类健康带来威胁,以至造成一些物种的消失和灭绝,造成经济、社会和生态损失。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全球经贸交往,外来有害生物入侵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本文就此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大豆危机,从深层次来讲,是非转基因大豆与转基因大豆之间的一场较量;较量的胜负,不仅事关黑龙江大豆产业的生存与否,还事关人类是否还能享用“黑龙江非转基因大豆”这一大自然恩赐的宝贵又稀缺的物种。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大豆危机,从深层次来讲,是非转基因大豆与转基因大豆之间的一场较量;较量的胜负,不仅事关黑龙江大豆产业的生存与否,还事关人类是否还能享用“黑龙江非转基因大豆”这一大自然恩赐的宝贵又稀缺的物种。  相似文献   

6.
人与自然     
人与自然,一脉相承;人与自然,同根同源。 自然生天地,天地生万物,万物生万法,万法终归融入自然。 自然是滋养万物的源泉;自然是孕育生命的摇篮。自然派遣太阳为人类送来光明、温暖和生命的意义;自然指示月亮和星辰为人类送来思想、智慧以及情感上的满足;自然时刻不忘提醒雨露要多多滋润土地,因为有了滋润的土地才会有大地的丰收;同时自然还告诉风儿不仅要全力以赴为人类输送凉爽,还要不遗余力地催生花草和树木;自然暗示雷、电、火启迪人类,拥抱自然、享受生活。  相似文献   

7.
李若田 《魅力中国》2013,(25):52-52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提高生产力,大力发展科技,从而提高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极大的满足了人类的物质需要。在人类对自然不断索取的同时,也面临着资源枯竭、全球气候变暖、珍稀物种灭绝等环境问题。有专家预言,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环境和生态问题。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和自然都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自然界遭到严重破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将产生毁灭性的影响。有研究报告表明,早在2004年我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虚拟治理成本为2874亿元,占当年GDP的1.80%。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就明确提出了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8.
[重庆宣言]     
《今日重庆》2005,(5):16-17
第五届“亚太城市市长峰会”于2005年10月11日至14日在中国重庆召开。与会代表围绕“城市·人·自然”这一主题,进行了广泛而富有成效的探讨和交流,取得多项共识,一致认为:——城市·人·自然和谐共生是城市发展追求的目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赖以生存的河流山川正在受到污染,湖泊湿地、物种资源正在逐渐减少,环境恶化、生态灾难、传染性疾病正在影响亚太地区的稳定与繁荣。我们必须努力寻求一条既满足当代人生活质量,又确保子孙后代生存自由,可持续的城市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从动物、自然、环境和死亡四个视角阐释科马克·麦卡锡的生态伦理思想,指出该生态伦理思想不仅要求人类将其道德关怀从社会延伸到非人的自然存在物或自然环境,而且呼吁人类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确立为一种道德关系。人类座放弃算计、盘剥和掠夺自然的传统价值观,转而追求与自然同生共荣、协同进步的可持续发展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以来,环境问题日益突显,引起世界各国关注,并达成可持续发展的共识。但在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认识上,存在不同的观点,归纳为弱可持续发展观与强可持续发展观两大类。前者认为:自然资本和其他的资本能够相互代替;后者则认为:金钱并不是万能的,它不能换回已灭绝了的物种以及被毁坏了的生态系统。两者的分歧在于是否承认自然资本在本质上是可替代的,而且这种分歧直接影响到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的不同走向。党的十七大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路径的发展战略,更明确选择强可持续发展模式。在实践过程中,汲取人类历史的经验教训,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使人类经济社会能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美国Science杂志2007年6月29日报道,与所有物种一样,人类也曾憧憬永生和长期繁衍生息。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曾改造过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以加强粮食供给,尽量避免暴露于食肉动物和自然危险面前,同时促进商业发展。总的来说,人类改造自然的净效益是值得肯定的。当然,我们曾犯过错误,这些错误引起生态系统的性质发生了无法预料的变化,同时使地球上野生区域所剩无几。未来,通过量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之间的交换情况,科学家可以帮助人类以更加明智的方式改造自然。比如,加强某种生态服务功能的供应能力将在多大程度上降低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和其它服务功能的供应能力。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西方科学主义、发展主义的统治,以及掠夺自然的野心、物质利益的驱动,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耗竭、物种灭绝、气候反常、病毒变异、药品危害、疾病难治等诸多问题接连频发,人类正在面临严峻的生命与健康危机。随之,全球的焦点也在日益转向不同于西方科学的中华文化及中华医道。  相似文献   

13.
毫无疑问,"主权"一词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并不会感到陌生。相比之下,"物种主权"却是许多人没有听说过的新名词。而正是因为忽略了物种主权的保护,大豆、猕猴桃、北京鸭等众多的中国生物物种被某些发达国家蓄意掠夺和盗取,中国本土的物种资源正面临急剧萎缩的危险局面。物种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是维持国  相似文献   

14.
<正>人类由被动地为自然所支配,到逐渐了解自然、熟悉自然、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历经了从自然的奴隶到自然的主人。"美丽中国"生态美是文明建设的目标。大自然是我们生存的环境,是人类共有的家园。人类由被动地为自然所支配,到逐渐了解自然、熟悉自然、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历经了从自然的奴隶到自然的主人。生态美是人类对自然感恩、发现、崇敬的原生、本能的情感。所以,把生态美学深深地根植于人们的情感和美感之中,欣赏自然,赞美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是人类永续发展的情感基石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5.
<正>和谐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意味着人类利益与自然利益的统一。良好的生态结构,健全的生命维持系统,丰富的自然资源,乃是人类健康生活、全面发展的自然基础,也是我们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6.
钱跃飞 《发展》2002,(12):51-51
所谓绿色教育,是一种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和谐作为追求目标的教育,它是在强调素质教育的基础上,突出人对自然的道德和责任,个人对他人、社会的关爱与义务,塑造和谐完美的人格,以达到教育促进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与美化、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的目的。中国大学的绿色教育发端于工科院校。工科院校在绿色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首先因为工科院校培养出来的工程师和科学家直接参与变革自然的实践,学校的责任和义务是培养对地球友好的工程师。其次是工科院校绿色教育是教育工科大学生…  相似文献   

17.
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转变人改造自然的观念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键;节制能有效的遏止人类的贪欲,防止人类过度索取大自然.要正确把握、处理人、自然、节制的关系,走节制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正> 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先导。特别是现代高技术的发展,更是依赖于新材料技术的进步,如果没有现代超级结构材料的发展,就没有当今世界航空航天事业的辉煌灿烂;如果没有半导体材料技术的出现,  相似文献   

19.
学会赞赏     
世界丰富多彩,赞美良辰美景愉悦人们心灵,欣赏精品佳作提升人生境界。中国有句古话,"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事实上,人与人之间更需要赞赏,赞赏既给他人带来无穷的力量,也给自己留下无尽的愉悦。得到他人的赞赏,就是得到他人的鼓励,自然会感到幸福和欣慰。懂得赞赏他人,自己也必然收获友谊和快乐。  相似文献   

20.
瓦西里耶夫在作品中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指出正是在这一思想下人类为了自身利益大肆开发,破坏自然从而造成严重的生态危机;同时小说指出,作为大自然中的一分子,人类应该和自然中的一切生物平等相处,人类应该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这样才能保持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营造一个美好的家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