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正>任何一项高考政策都触动着国人的神经。今年,全国31个省份陆续出台高考改革新政,其中思想品德及见义勇为加分赫然在列。时下,至少有16个省份推出涉及考生思想品德方面的加分政策,北京、浙江、四川三省市甚至奖励加20分。这一加分政策一出台就迅速引起人们的广泛热议,成为家长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人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部分人认为,品德加分是鼓励正义;另一部分人认为,品德加分是破坏教育公平。诚然,任何一项新政都不会十全十美,都有其利和弊。但就我国社会目前仍存在着大量的道德滑坡、正义缺失、思想落后、道义泯灭等现象而言,该项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弘扬正义、鼓励正义的氛围;有利于传递见义勇为、匡扶正义的社会正能量;有利于继承和发扬见义勇为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而非破坏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3.
4.
5.
近来,随着浙江航模加分、重庆民族加分中弄虚作假和权力操弄的丑闻相继爆出,高考加分政策和其他高考改革举措一样,似乎进一步陷入进退失据的尴尬。在应试教育和一考定终身的大背景下,加分政策制定的初衷,是为选拔有专长的优秀人才以及适当照顾少数民族等一些需要照顾的考生,以弥补高考一刀切的不足,兼顾社会公平和鼓励个性发展。但频发的丑闻,各 相似文献
6.
7.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不断积累起新的品质的过程。《品德与社会》课程适宜开展活动学习。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美国教育教学中流行这样一句话: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也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当今,由于小学品德与教育中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效果。文章提出了一些改变现状的应对策略,力求使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达到新课程标准的目的和要求。 相似文献
9.
人际关系和谐不仅关系到个人事业生涯的苦乐成效,也是构筑企业、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如何用个人的良好修养与形象去营造人际关系的和谐呢?这是大家都将面临、都应认真思考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门课程主要以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为基础,注重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但事实上这门课的很多教师对活动教学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我想就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11.
搀扶跌倒老人的善举,当下已从举手之劳变成高风险的行动,令人深思目前我国道德与法律的严重缺失。2011年12月17日,全国第二届好人论坛"搀扶老人的道德与法"开讲。来自金华和武汉的两位"彭宇案"当事人来穗现身说法,直言只有还原事实真相,由法律主持正义,才 相似文献
12.
人是不能离开社会的,社会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人在接触社会中学习各种技能,增长能力,如交往能力、动手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能力、表演能力、学习能力等,学科教育所要实现的功能,便是引导,如何引导学生向着健康的,社会所需要的目标去 相似文献
13.
品德是一个人走向成功至关重要的因素。每个人的成长轨迹,都会与其品性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品德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职场上,也表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譬如对于朋友、对于家庭、对于社会,由好品德塑造形成的综合印象会让个人赢得广泛的尊重,成为事业及其它方面向上的阶梯。好的品德会有着极强的公众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当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号角吹响.小学德育新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犹如一股清新的春风,给沉寂的学校德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气息。引导学生进入或重新进入自己的生活并对它进行观察、体验、反思和提升成为品德课堂教学的宗旨。而“小班化教育”是随着入学高峰的退潮而出现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随着在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班额的缩小. 相似文献
15.
陈志武 《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12,(9):13-14
是像反自由贸易者所说的,因为全球化?还是像占领华尔街运动的推动者所指责的,因为现代资本家的道德沦丧、过度贪婪?抑或像英国《金融时报》等国际媒体所指责的,是因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不仅点燃了占领华尔街运动,而且在理论学术界引发了一场对资本主义的再反思。赢者通吃作为人类社会的现象,似乎势不可挡,与其相伴的是收入差距恶化。如果我们以处于财富顶峰的富豪作为参照系,也能大致看到这其中的变化。18、19世纪时,中国富豪的财富以万两银子作为基本计算单位;英国商人把百万英镑看成可望而不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