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胡今 《辽宁经济》2014,(11):36-3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的发展速度逐步加快,但生态环境恶化、增长方式落后、发展理念不清晰等诸多负面影响正在逐步加大,生态建设与城镇化快速发展间的矛盾日渐突出。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中应通过注重软实力的培育和提升、创新城市管理机制、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注重生态效率、内涵和质量提升来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2.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等因素使得我国城镇化建设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文章从我国当前城镇化建设的主要观点入手,分析了我国城镇化建设的现状,指出了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国外城镇化发展模式的比较分析,借鉴其发展经验,从包容性发展的视角,提出了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未来城镇化的潜力在县域,而资金短缺是制约中西部县域城镇化、特别是欠发达县域城镇化的"瓶颈"。财政、信贷、社会资金共同投入建设小城镇的机制尚未建立,而传统公私合作的收益形式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几乎无法实现。本文阐释了新型互换机制是化解县域城镇化,强资本约束的新尝试,揭示了新型互换机制成功运转的三维治理结构,并提出了促进其良性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刘佳 《改革与开放》2014,(17):28-30
本文通过分析启东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科学定位、完善基础设施、打造特色产业集群、打造区镇合一示范区、完善保障机制等措施,推动建立具有启东特色、健康协调可持续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5.
华兴顺 《科技和产业》2014,14(10):58-61
通过追溯新型城镇化概念的由来,明确提出新型城镇化三个方面的涵义;结合新型城镇化的目标要求,提出了新型城镇化一个较为简洁的评价体系;分析了新型城镇化面临的主要困难,提出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加强监督、分类实施绩效考核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新型城镇化道路更加重视“人”的利益以及“质”的水平.在总结传统城镇化的发展弊端后,我国提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发展之策.本文基于生态文明的视角探索了新型城镇化的建设,通过对新型绿色城镇化道路的分析,对只有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才能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才能提高城镇化质量的论点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信仰、文化、语言、习俗上有很大差别。由于历史的原因,边远地区多为少数民族集中的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多数仍处在欠发达状态。在边远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不应追求某一方面的最大发展,而要考虑社会环境的脆弱性,在各种目标之间保持某种平衡。  相似文献   

8.
王勇 《特区经济》2014,(10):176-177
在现代化进程中,危险和潜在威胁无处不在。文章回顾了关于城镇化建设中风险分析的文献,阐述了城镇化的内涵与存在的问题,最后从行为主体分析的新视角来剖析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10.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决定了新型城镇化建设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推进人的城镇化。浙江店口、江苏华明、天津新桥三个小城镇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模式,为新时期我国实施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借鉴。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路径:一是差异化推进市民化;二是促进产城融合;三是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城镇化建设;四是加快中心镇建设。  相似文献   

11.
田治安 《乡镇经济》2011,2(2):72-76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大的结构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构,要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缩小城乡差距,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现代化建设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也是关键所在。要完成这个"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必须打造一个坚实的平台,实现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发展,这个平台就是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12.
李敏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9):61-63
2010年上半年中国连续出现大规模工人停工事件。这是因为中国以劳动力集约型为主的产业发展模式在经过30年超速发展后,制度时滞、产业布局滞缓等因素导致劳资冲突进入零存整取新时期。这对国家城镇化进程中的产业布局,公共政策等产生深刻影向。文章提出了以人为本让利于民,梯度转移战略布局和国际合作互动共赢的三方面建议。  相似文献   

13.
马成文  毛舒乐 《乡镇经济》2009,25(8):41-43,64
文章在说明农村城镇化对安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作用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安徽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提出了加快农村城镇化发展促进安徽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华娇  陈蓉 《改革与战略》2014,(12):122-124
湖北省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出现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程度不高、城镇体系和功能不健全、城市建设方式粗放等突出问题,不利于城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面对农耕文化深厚、土地约束趋紧、环境压力加大等现实约束,湖北应通过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等方式,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湖北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15.
基于社会转型时局与产城融合理念的提出,从时间维度、空间格局、产业特征以及价值导向四大层面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产城融合理念进行再认识。在当前时代发展的大趋势之下,城市的发展应该逐步完成由物的城镇化向人的城镇化转型;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由功能主义过渡到人本主义继而朝多元共生的价值取向转型。未来阶段,“产”、 “城”间的融合会呈现出“产”、“城”、“人”、“境”、“文”多要素碰撞与融合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6.
通过构建旅游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南充市旅游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数,借鉴物理学中耦合模型,对二者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南充市旅游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处于低度耦合和初级协调阶段,但二者协同质量不断提升,综合评价发展水平差距不断减小。未来南充市应当优化人口和产业城镇化,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建设,促进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同步发展,以提高地区和经济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7.
新型城镇化推进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但需要政府给予大量的资金支持。在传统融资模式可能带来较大融资风险的情况下,文章系统分析了融资风险的种类、融资风险的传导机制,进而以辽宁省为例,建议从项目入手,从风险自留、风险转换、风险转移和风险控制角度,防范政府融资风险,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18.
从产业结构优化与城镇化的相互影响关系出发,利用VAR模型的动态计量经济学方法对安徽省的产业结构优化与城镇化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证实产业结构优化与城镇化之间存在正向相互影响效应。  相似文献   

19.
人的片面发展、群体的畸形发展、代际的差异发展是当下人发展的境遇。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坚持人本取向,即坚持以人为本、制度公正、全面协调和谐可持续的发展指向,重点关注失地农民、农民工、城市贫民三类人群的发展,通过提升人的素质、实现人的价值、促进人的发展来突破人发展的内在限度。文章认为,建设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必须完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市镇体系和教育制度、生态文明建设机制,为人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促进新型城镇化与人的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