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西部民族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关系到西部民族地区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本文以甘南州作为案例,就西部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西部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必须注重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实现绿色农(牧)业.  相似文献   

2.
非正式制度视角下的西部少数民族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民族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以及独特的历史沿革和地域特色下形成的价值观,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和意识形态,又能够有效节约交易费用,减少道德风险,规范人们的行为,从而促进了西部民族地区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所以,非正式制度在西部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农村经济》2021,(6):137-144
西部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和独特,乡村旅游业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民共同富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在我国已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下,西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业也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推进西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是顺应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本文从西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问题出发,分析西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和丰富内涵,从促进乡村旅游开发利用升级、乡村旅游业态升级、旅游品质升级、旅游产品升级、旅游服务升级、旅游基础设施升级等方面,提出了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及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中国农村金融改革整体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但对于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民族地区来说,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的广度和深度仍然不足,特别是对西部民族地区金融支持力度不足。本文对西部民族地区金融支持不足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状况和消极影响是我国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最为突出、尖锐的问题,现阶段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状况依然非常严峻,针对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状况的新特点,进一步明确新的反贫困思路,采取更为有力的扶贫措施,对于迅速缓解和逐步消除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状态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6.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现象,特别是在经济转型或经济起飞时期更是一个普遍性规律。西部民族地区与东部非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差距随着2000年西部大开发的启动,有所回落,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依然处于滞后状态。为解决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通过分析其经济滞后的成因,并居于民族地区的特点,从保证发展资金、增加财政收入、促进技术进步、鼓励招商引资、提高劳动力素质等方面提出增加政策性转移支付额、重新确定中央与民族地区的税收分成比例、实行全额贴息的专项贷款政策、对于外商的重点投入实行投资抵扣制度、对于为民族地区劳动力提供技能培训的单位实行免征营业税等具体的可操作性财税政策。  相似文献   

7.
我国西部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由于区住和经济条件的限制使得西部民族地区的旅游形象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传播。本文以西部的一个民族自治州——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在塑造旅游地形象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为例展开分析,提出西部民族自治州开发和塑造旅游地形象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耿选珍 《农业经济》2013,(11):46-47
近年来,乡村旅游业已成为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在拉动社会消费、扩大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促进农牧民增收脱贫、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西部民族地区在乡村旅游业在开发过程中遇到的融资难问题成为了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本文在概要介绍西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业融资现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导致乡村旅游业融资难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9.
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发展较为落后,其中农业发展落后是社会发展落后的重要原因和表现.促进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生态农业建设.本文主要论述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的问题以及加快其生态农业建设的必要性和对策.  相似文献   

10.
西部地区是中国自然条件最恶劣,少数民族人口最集中,贫困问题发生最广泛的地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地域位置的封闭性加上恶劣的生态条件决定了西部民族地区贫困问题具有强烈的区域个性,同时也决定了反贫困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反贫困工作没有可以照抄照搬的现成模式,必须结合当地的独特性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形成符合当地实际和市场经济要求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首先必须转变观念提高对民族地区反贫困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其次是要调整扶贫策略;最重要的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保障其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基础上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城镇化: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黎明 《农村经济》2004,(9):80-82
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要实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只有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而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则要以制度创新为中心,走政府主导型的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12.
乡村旅游作为新农村的新产业和新的经济支柱,已成为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模式.然而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加快经济提升的同时,乡村旅游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也增加了碳的排放.因此,发展“低碳乡村旅游”将成为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本文将从政府、乡村旅游开发者和乡村旅游主体的角度就西部民族地区如何发展“低碳乡村旅游”进而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背景下,面对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发展低碳经济,开发西部水电资源,建设西部绿色能源基地,走绿色发展之路,不仅可以缓解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充分发挥西部地区后发优势,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还能极大地扩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空间,使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实力整体上升,实现区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对四川省大渡河硬梁包水电站移民安置调研基础上,分析探讨了硬梁包水电站移民搬迁安置的主要经验与存在问题,提出了西部民族地区水电开发农村生态移民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西部少数民族失地农民是我国失地农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失地农民中一个重大而特殊的问题。通过对这部分群体经济结构特殊性的分析,提出针对西部少数民族失地农民特殊的一系列的社会保障对策,有利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5.
“十二五”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已成为我国各省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以西部民族地区为例,以产业发展水平测度作为研究切入视角,从投入水平、产出水平以及发展潜力水平等方面出发,对西部民族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做出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正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应该从全局谋划农村经济发展,特别是财政支农政策实施,能够有效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现阶段经济社会进入新常态,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还处于落后状态,因此,应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农政策,从现实问题入手,推动政策措施有效落实,为新常态下西部民族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相似文献   

17.
基于西部民族地区1051份具有参与电商扶贫意愿的农民样本数据,以生计风险感知为研究视角,构建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西部民族地区农民参与电商扶贫意愿的代际差异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个人基本特征对西部民族地区农民参与电商扶贫意愿影响显著。新生代农民中性别占比差距在下降,具有高中(中专)、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和未婚者所占比例相对较高;(2)西部民族地区农民的生计风险感知与其参与电商扶贫意愿显著正相关。农民的生计风险感知越强,其越愿意参与电商扶贫,但生计风险感知对新生代农民的影响更显著。具体来看,两代农民均注重天气灾害风险、农产品市场风险、农村金融贷款风险、农特产品加工以及农村电商政策等因素。除生产资料市场风险和农村网络设施外,新生代农民受到其余各项指标的影响都更明显。  相似文献   

18.
加快生态农业建设促进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西部民族地区农业生态环境现状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农业生产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 ,该地区自然生态系统结构单一 ,功能弱 ,稳定性差 ,自身恢复能力差 ,加上长期不合理的利用和多种自然灾害的影响 ,使脆弱的生态环境继续恶化。1 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有关资料显示 ,目前 ,西部地区 4 0 %以上的土地已经出现水土流失 ,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 36 0万平方公里的 80 %。其中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 ,水土流失面积比例达到70 % ;西南地区水土流失面积比例大约占 1/ 3,其中贵州省水土流失面积比例为 37% ,出现“石漠化”。水土流失不仅…  相似文献   

19.
从区域经济上划分,中国大体分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大多处于沿海区域,经济较发达;西部地区处于少数民族集居区域,经济欠发达,鲜明的对比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中部地区很少有人过分关注,而中部地区城乡二元结构的交替形成了较大的地区发展差距,尤其是三农问题在中部地区表现尤为突出,交织在一起成为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20.
以五大发展观为引领,加快民族地区"特色城镇化",对于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实现"绿色发展"和"特色城镇化"有效互动,具有重大意义。从生态文明视角出发,探讨西部民族地区特色城镇化推进的战略、发展时序与科学布局。该研究对于我国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进程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